總網頁瀏覽量

2009年8月22日 星期六

從臺灣教會史看本土化: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的處境化神學


大綱
前言

處境化神學的界定
台灣教會本土神學的特質
台灣教會史的發展與教會本土化的進程
台灣教會宣教史的三大波潮
      ●荷蘭時期的歸政教會與西班牙天主教會的宣教
      ●十九世紀英國與加拿大長老教會的宣教
      ●二次大戰後從中國移入的教會與宣教

台灣長老會在台的宣教歷程
     ●宣教師主導的接受期
(1865-1942/51)     ●教會合一與本土化的醞釀(1942/51-1970)     ●身份的覺醒與社會、政治的參與(1971-1985)     ●信仰再告白與宣教的再出發(1986-)         教會本土化與台灣歷史的走向(移民、釘根、認同、自決/出頭天)
台灣本土神學的建構與發展
     ●移入、植根、實況化、再告白的神學脈絡

     ●福音與文化的糾纏與關聯
     ●鄉土、認同與自決出頭天的神學主題
     ●未來的走向

處境(本土)神學的界說:
1.本土神學的界定可由過去亞洲神學家共同提出的四個發展階段來加以釐清即:移入、翻譯、參與、
   重建。
2.前三個階段:移入、翻譯和參與,基本上是教會或神學者以外來者的身份試圖在宣教的處境中尋求
   自己身份的定位。教會的自我認同、宣教策略以致神學反省從最保守的原封不動的「原裝進口」模
   式,到利用本土文化習俗的包裝翻譯,而邁向認同處境人民與文化並參與人民的奮鬥。認同的程度
   雖有不同,教會作為外來者的身份確是一致的。
3.重建階段的處境神學所強調的是教會的本土性與主體性。「如果說參與的階段是以本土歷史、文化
   為目標與對象,那麼「重建」的階段可以說是以神學本身為目的與對象。就是教會在經歷了與本土
   處境密切互動之後,重新以本土情境、歷史、文化與經驗作為素材來建構基督教神學的階段。」
4.從上述對本土神學的界說,我們認為真正的本土神學必須具備兩個要件:1) 本土文化在神學建構中的主體性。2)從事本土神學工作者有建構本土神學的自我意識。換句話說,不是所有使用本土文化為素材的神學都是本土神學,也不是所有出身本地的人所做的神學都足於稱為本土神學。而是作神學者有意識的以本土文化為神學素材來建構以本地人民為主體的神學努力。因此,本土神學的建構基本上是與教會的身份有關係。唯有教會的身份本土化,它才有可能從事本土神學的建構。
5.依照上面的本土神學之界說來看臺灣的神學發展,我們可以說,臺灣本土神學的發韌應起始於二十
   世紀的七十年代。而其神學的主題則與臺灣教會史的演變與臺灣歷史的交錯與人民的願景緊密環扣。
6.因此,要真正瞭解臺灣的本土神學,我們必須從臺灣的教會史演變來作為觀察的基礎。

臺灣教會史的發展與教會本土化的進程
1.傳統對宣教史的研究都從基督教中心之歷史角度出發,試圖描繪出基督宗教一脈相傳的歷史印象。
   這種宣教史的研究,特別是在第三世界的國家往往導致對當地民族歷史的忽略或扭曲。近年來,
   第三世界神學家普遍提出把基督宗教之宣教史放在社群之民族史的一部份來加以瞭解的主張,從人
  民的歷史來看宣教活動,從族群的傳承來定位教會宣教,這可以說是以人民為中心之歷史觀的落實。
2.人民是歷史的主體,講歷史不能脫離人民,傳統以教會為中心的宣教史觀,嚴格的說是把人民物化
   、目標化的史觀。是征服性宣教心態的流露。更嚴厲一點來說,這種史觀可以說是一種宗教殖民的
   史觀。宣教是上帝在人民當中的作為,人民才是宣教的目的,而不是教會。因此,從人民的眼光、
   經驗來看宣教才是我們切入宣教史之討論的適切角度。本文即是以此一觀點試圖重讀基督教長老教
   會在台灣的傳教歷史。
3.從人民之歷史的觀點來看基督教在台的宣教史,我們可以將之分為三波四期來加以詮釋:
  第一波:與殖民活動並進的荷、西宣教期。以荷蘭歸正教會與西班牙天主教會為主要宣教團體。此
                   期之宣教後來在臺灣並未有效延續。
  第二波:從一八五0年代末期和六0年代中期開始的天主教與長老教會宣教,應算為基督教在臺灣
                   宣教的第二波潮。這一時期所建立的教會,包括天主教與改革宗的長老教會,可以說是今
                   日臺灣教會的主流。
  第三波:即從一九四九年國民黨政府遭共產黨擊潰,敗退來台所同時引入的眾多教派。
4.天主教會與長老教會在臺灣所具有的長遠歷史,和其與人民、社會的互動,對這兩個教會在臺灣的
   發展與宣教特質具有深刻的影響。本文主要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為例,分四階段來說明教會宣教史
   的發展與神學本土化的演進。
    a.宣教師主導的接受期 1865-1942/51
    b.教會合一與本土化的醞釀、形成
 1942/51-1970
    c.身份的覺醒與社會、政治的參與
 1971-1985
    d.信仰再告白與宣教的再出發
 1986- 
5.如果我們將此一宣教進程的演變放置在臺灣歷史的處境中來加以觀察,乃可以發現宣教史的進展,
    基本上是與人民歷史之處境脈絡互相糾纏、呼應而發展的。
6.臺灣歷史的走向,從基督教信仰所告白的上帝作為歷史的主宰之觀點加以解析,我們可以將之分為
  用移民、釘根、認同、自決
/出頭天四個分期來作詮釋。 在臺灣歷史的釘根階段末期,第二波的宣教
  開啟了基督教在臺灣的歷史。隨後伴隨著臺灣人民的尋求認同與出頭天的掙扎,臺灣教會教會也終
  於發動了教會與神學本土化的努力。我們可以說,教會本土化的走向,基本上是對應臺灣社會之大
  環境演變的一環。

臺灣本土神學的建構與發展
1.神學的本土化與教會的本土化基本上是分不開的。從本文第一節所界定的本土化的意涵來看,臺灣
   教會的本土神學應以一九七0年代為起點。就是教會有意識的,並且以臺灣的處境文化為主體來發
   展神學。
2.以七十年代的本土神學運動為基準,我們可以將臺灣神學發展的走向依照其邁向本土化的歷程分為
   移入、根植、實況化、再告白四個脈絡。移入與根植兩個階段,基本上是接受西方神學之方式與程
   度的差別,本質上都是以西方神學為主體的。實況化神學則出自臺灣人神學家黃彰輝牧師的創見,
   他以文本與脈絡的關聯,指出處境脈絡在神學建構上的地位。為今日第三世界處境神學的發展做了
   奠基的工作。
3.接續黃彰輝牧師的臺灣人神學家宋泉盛博士則針對實況化的議題提出了文本與脈絡之不可分的觀點
  ,他試圖以易位(
transposition)概念來說明神學走出西方甚至走出猶太、希臘、羅馬傳統的必要性。
  藉著對福音與文化之探討,宋泉盛博士發展出以說故事的方法來建構的「故事神學」。基本上,在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內做本土神學的神學工作者,可以說或多或少都受黃彰輝牧師與宋泉盛博士的
  影響。從一九八五年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制訂其本土的「信仰告白」開始,有關認同、自決與出頭天
  的神學努力也試圖以「再告白」的神學方法論來探索本土神學的進一步發展。
4.一九七○年代初期,東南亞神學教育協會為了推展亞洲本土的神學教育走向,曾在亞洲各國舉辦一
  系列的亞洲神學研討會,試圖激發亞洲地區之神學與神學教育的發展。當時在漢城的會議中提出的「民眾神學」成了後來韓國本土神學的重要指標。此一系列會議的臺灣部份則選在新竹舉行,在會中
  臺灣的神學工作者提出了兩個臺灣神學發展的可能主題,就是「鄉土」與「出頭天」。這是後來鄉
  土神學與出頭天神學發展的濫觴。經過近三十年的努力,臺灣教會的神學大體上循著長老教會在七
  十年代所發表的三個宣言,關聯著上述兩個主題的精神逐漸擴展,例如:在政治上為了達成出頭天
  的盼望,而有了「自決」神學之探討與反思。在文化上因著臺灣人身份的曖昧,而強調「認同」的
  神學議題。在其他對臺灣社會的獨特關懷包括原住民、生態、婦女以及殘障者等社會中的弱勢者與
  受剝削者。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自從七0年代開始其教會與神學本土化的工作,一方面教會積極介入社會公義、人權的關懷以及政治民主化、自由化的推動。另一方面在神學上則積極的以本土文化、社會處境與人民的經驗為素材來建構本土神學。幾十年來,臺灣社會的發展與教會宣教的演進,讓我們看到上帝的作為在奧秘中向我們顯現。如今臺灣社會已逐漸實現臺灣基督長老教會自七0年代以來的見證與主張。在時序邁入21世紀的新階段。臺灣的神學工作要如何因應時代的變化,對多元宗教、文化的社會做出神學回應,來促成教會宣教,達成社會心靈的建造與更新,使上帝的國度落實在斯土斯民之中,乃是臺灣本土神學的另一階段使命。

2009年8月21日 星期五

鬼月話鬼:從基督信仰的本質看妖魔鬼怪



作者 / 黃伯和




網編按:農曆七月已至,正是民間所畏懼的鬼月。今年閏七月,鬼月更長達二個月。民間有『鬼』,基督教有沒有『鬼』?什麼是基督教的『鬼』?我們怎麼看待『鬼』以及所有和『鬼』有關的事?在這二個月中,我們基督徒如何自處?能為周遭的非基督徒做些什麼?本專欄將連續推出四篇文章,探究鬼與基督教的關係,以及基督徒因應之道。

從創造論觀點來看世界

基督徒預設世界與人類都是上帝創造的,上帝創造的世界,人無法完全限制或掌握它。即使已存在這世界的受造物,人認識的力量仍無法洞察它,如天文學方面,有許多星球仍未被發現;而醫學、心理學方面,人也非完全了解既存的一些層面。在創造論的信仰前提下,我們相信這世界無論是有機物或無機物、意識界或屬靈界,全都來自上帝的創造。但另一方面,這並不代表我們對上帝創造的世界已完全洞察或掌握,因而留給今日的我們嘗試去了解這世界時,產生許多不同的問題來。同時也提供我們對靈異現象或妖魔鬼怪探討的空間。

人的經驗與表述

此外,還有人本身的問題。人是一有意識、屬靈的受造物,他本身相當開放,無論對他人的了解或對人本身的洞察,在某一程度上並無法完全去掌握,人嘗試去了解人或了解世界的過程,可分為三種不同的程序:

一、把對方看成是一客體--客觀存在的認識。如一本書,我們可以用尺量它的厚薄,用秤秤它的重量。這是我們可以拿來分析的東西,是一客體,我們通常比較容易掌握。

二、主體對主體的了解。如人跟人的認識,對方到底在想什麼、要做什麼,
你無法預測,所以在某一程度上,我們很難掌握;而人又隨時在改變,一個人以前怎樣,以後未必是那樣,我們對人只能抱持一開放態度去認識,無法
像認識一客體那樣把它界定下來。

三、宗教上所講的聖靈充滿或聖靈臨在。在基督教的信仰上,我們有聖靈感動、聖靈充滿的說法;在靈異現象上,也有一些經驗稱為魔鬼附身。這種經驗不是用人的理智或已具有的分析能力可了解的。這種聖靈充滿或靈異現象不是人能夠主導的經驗,乃是人被掌握了。以上無論是何種體驗與認識,當人要表達時,通常須藉助某種媒介,而語言和文字是我們最常用的傳達媒介。如書本的大小、厚薄,在客觀的衡量後,必須用語言把它描述出來;對人的描述,則須藉助較抽象的用詞,如這人很老實、忠厚或詭詐,這是由我們過去的經驗裡,把他認定的一種描述方法;至於被靈感應或被聖靈充滿,乃人被另一種力量掌握的狀態,非人可用理智去描述、去觀照出的一種經驗,所以很難表達出來。一般這種經驗的表達都必須藉助象徵或神話的語言。

對邪惡勢力的經驗與陳述

在創造論裡,我們知我們的經驗並非都可用科學把它說出來,另外,自然科學也界說一些我們不知道的力量,而我們常常在經歷這些我們無法解釋的力量。在我們的生活裡,這些力量有時會傷害我們,有時對我們又有很大的建設力。我們既經驗得到,就必須藉著語言或過去文化留給我們的印象把它表達出來,也就是說,它被描述的方式與人的文化背景相關,如西洋的鬼大都是吸血的,而東方則少有吸血鬼。就我個人的看法,靈異現象基本上是我們生活裡存在的一個事實,可是這事實到底是一個什麼東西呢?在基督宗教裡或基督宗教外面,很多人做見證所用的語言,其實是在訴說他們個人的經驗,這經驗和語言本身通常有一固定的距離,如何突破這個距離,去解說、發掘見證者實際要談的是什麼,我們才能知其基本的問題。

罪與救贖

回到基督教信仰上看這問題,基本上,萬物都在上帝的創造之下,所以,上帝創造的這個世界就有所謂的秩序和混亂。創世記記載,這世界原是混亂的,後因上帝的創造而產生秩序,混沌和秩序之間就形成了健康和疾病的狀態,像我們身體的秩序若發生問題,就會產生病變,如血管阻塞、腫瘤,怎麼治療?即把身體上阻擋秩序、使之混亂的元素拿掉。治療在聖經的意思是拯救。我們想要在妖魔鬼怪、靈異現象裡找到治療、醫治之道,就是要把人在世上的生活、經驗導到有秩序、正常的狀態。在基督教信仰裡,上帝的創造就是把混亂導到有秩序、黑暗變為光明。然而,若因世界不當的運用,萬物便會由光明、有秩序轉為黑暗、無秩序的狀態。人只有通過上帝的話--上帝對這世界的啟示,才能把障礙排除、把混亂導正,重新回到上帝的秩序裡。惟有藉著參與耶穌基督十字架啟示的新秩序,人才能排除在世上妖魔鬼怪對我們的傷害。
資料來源:〈新使者〉雜誌第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