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09年11月20日 星期五

台灣學的建構


20091120,台南長榮大學
回應  李錦旭教授:地方學的形塑:南方經驗的反思

前言:

首先恭喜也謝謝李教授發表這篇論文,內容非常豐富,深具啟發性,並對台灣學的建構提供具有深度及前瞻的意見。長榮大學很榮幸有機會承辦這一次與台灣學的建構相關的研討會。這次研討會在本校舉辦可以說具有深遠的意義。除了因為長榮大學是目前台灣一百多所大學中唯一擁有「台灣研究所」的大學外,這次研討會的主題與本校創校、辦學的宗旨:基督教的,認同台灣本土的,以及普世國際連結的三個面向中的「認同台灣本土」具有密切的關係。因此,能夠承辦這次的研討會可以說讓我們深受鼓舞。

地方VS全球,南方VS北方

教授的論文題目是:地方學的形塑:南方經驗的反思。單從語意學來看,這個題目就具有強烈的批判性。因為概念上的「地方」與「南方」不但隱含著與「全球」和「北方」相對的立場,從歷史、社會學的觀點,「地方」與「南方」同時代表政治、經濟受壓制的經驗與象徵。因此談地方學的形塑,談南方經驗的反思,本質上具有知識主體性與教育主導權的抗爭意涵。

從認識論的角度說,傳統對知識的含攝,存在著演繹法與歸納法兩個不同的進程(approaches),巴西的解放神學教育家Paulo Freire (Sept. 19, 1921 –May 2, 1997) 很傳神的用「銀行式教育」(banking concept)與「問題提出的教育」 problem posing)兩種教育概念加以形容。演繹法的知識論與教育法是從上而下的,傾向填鴨式的,Paulo Freire稱之為壓迫型的教育。歸納法則是由下而上,從經驗出發,以問題的提出為開始,他認為這是比較是能帶來受壓迫者解放的教育法。

換句話說,我們從地方學的形塑的觀點,強調南方經驗的反思來做為台灣學建構的研究進程,其所帶來的結果將不只是促成台灣學在學術上的定位,以及強化、充實他的內容,同時這也將無可避免的會涉及台灣學的教育方法論的思考,從而使台灣學的研究與教育成為解放台灣人民的媒介。

台灣學的學術卓越性(academic excellence

教授論文中提到兩種地方學的形塑模式,一個是社區大學和公益團體的經驗,強調從地方學發展到台灣學。另一個是學院與文史團體的經驗:從傳統學術到行動學術。兩者雖然出發點不同,但是從李教授的觀察與分析,兩者的共同旨趣是知識與行動的結合。

教授對台灣學的觀察與期許對台灣學未來的發展具有深刻的意義。如上面所指出,台灣學作為受壓迫者之啟蒙與解放的學問,必須是由下而上(from below),從經驗開始的歸納性學問,而不是從上而下的演繹式知識。這種從日常生活經驗歸納而出的知識與學問,自然是具體而有行動力的,而不是抽象理念的推演,或知識內容的堆積。這種新研究進程所建構起來的學問,無疑的挑戰了傳統界定的學術卓越性規準。拉丁美洲的解放神學家在提出解放神學的同時,主張神學是第二步,是對信仰委身的反省。換句話說,沒有委身的之行動作為反省對象的學問,只是空洞的思辨,無法帶給人熱情與希望。因此真正卓越的學術必須是委身實踐與批判性反省交互作用的學術(praxis)。

我們衷心期望台灣學的建構不停留在知識素材的堆積,知識論、方法論的架構,而是能進而為台灣的學術界提出對學術卓越之意義的再思及重新界說,提供台灣學術工作一個新的指標與方向。

台灣學的形塑與內容

最後談到台灣學的形塑與內容。一門學問的建立當然牽涉到研究目的,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然而從台灣學建構的關懷與角度來看,更重要的形塑條件毋寧是學術主體性的確立。就如沒有中立的歷史一般,學術的建立也牽扯外在複雜的利害關係。這不只關係於一門學問形塑過程中,社會資源分配的問題,同時也牽涉到資料選擇與詮釋的立場與角度。

台灣學到底是一門「有關台灣的學問」(about),或是「台灣人民自我認知的學問」(of),其中的差異無可避免的涉及台灣人民在台灣學中的定位。如果人民是歷史的主體,那麼,他在與之相關連的學術論述中,自然不應該缺席。無論台灣學的建構是為了台灣人民(for)而形塑,或是以台灣人民為主體(by)的論述,台灣學的形塑方向與內容,終究必須服務人民,而不是服務統治者,更不應該服務歷史上的殖民者。這應該是台灣學建構的最基本關懷與依歸。

衷心的祝福本次「第一屆社區大學與台灣學的建構」研討會,能為台灣學帶來豐碩的成果與寬廣的願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