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1年1月18日 星期二

從普世的角度觀看台灣教會當今可以貢獻甚麼?

講於: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教會普世關係策略研討會(2011,02,10)



「前言」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PCT)的創立源自英國的倫敦宣教會(LMS),以及加拿大的長老教會,可以說是英國與加拿大教會海外宣教的果實。自設教以來一向保持活躍的國際關係。總會成立於一九五一年,隨即加入普世教會協會(WCC)及世界歸正教會聯盟(WARC2010年與REC合併為WCRC)。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也是亞洲基督教協會(CCA)的創始會員教會,是NCCT(中華民國教會合作協會)的會員及創始教會,可以說是一個深具普世特質,積極參與普世(合一)活動的教會。
然而,台灣基督長教會的普世參與與奮鬥卻也是一路坎坷,艱辛備至。回首歷史,在近代教會史第一次世界宣教大會於1910年在蘇格蘭的愛丁堡舉行時,台灣教會不但無緣參加,我們的教勢報告是列在日本國家的項下。一九五一年南北教會合一的努力也留下北部大會的合一缺憾。總會加入普世教會協會的過程更是內外交迫。在內,不但在戒嚴體制下備感壓力,甚至一度被迫退出該會。在外,參與的過程更不斷受到中國政府與教會的騷擾與杯葛。在政治影響宗教的情境中,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國際地位有如風中之燭,搖晃不安。
然而,正是這一個動盪不穩的普世參與經驗,使台灣教會更珍惜這一個參與合一運動的機會,也能盡力在參與中做出貢獻,使我們的教會在合一的推動與反省中獲得成長與活出見證。
「合一運動的本質與發展」
要談台灣教會對普世的貢獻,首先應該對「合一運動」的本質做一分析。合一運動(Ecumenism)這個字是源自希臘文的Oikos(家宅)概念而來,也就是建造上帝的家的意思。合一運動的起源與目的因此是為修復上帝的家所受的威脅與破壞。如果我們從普世教會協會自一九四八年成立以來對合一議題的發展與演變來觀察,我們可以發現,普世教會對「上帝的家」的認知與維護的努力是隨著時間的演進而不斷改變的。
在普世教會協會創立之初,人們對上帝的家承受的威脅與關懷還只侷限在教會的教派分裂議題。因此教會合一的運動一路從新教的不同教派,東正教會、五旬結教會、新興教派、而到天主教會,一路擴展上帝的家的領域觀念。然而,在亞、非洲,南美、太平洋等地區教會逐漸強化其對合一運動的參與後,隨著不同地區的獨特經驗帶入合一運動的關懷,色種的問題,性別的議題,經濟階級的矛盾,甚至不同宗教的對遇,開啟了人類對上帝的家認知的新境界,也讓我們體驗到這個家所面對之威脅和破壞的更多元、深層的問題。於是透過合一運動的推展,不同的第三世界神學也隨著繽紛展現。解放神學、婦女神學、黑人神學(色種或少數民族神學)、宗教神學等的神學建構與努力,都可以視為是合一運動的另一個面向展現。近年來,全球化的威脅,極端氣候、地球暖化所帶來的生態威脅。則是另一波教會必須面對的更嚴苛的上帝的家受威脅的挑戰。
在普世合一運動這一路走來的歷史過程,台灣教會有過積極的參與並有輝煌的貢獻。我們的合一努力曾經是世界矚目的焦點之一。只是時移境遷,我們如果要繼續在普世合一運動中扮演積極貢獻的角色,乃必須超越單一議題的關懷,體察不同時代中「上帝的家」所遭受的威脅,而能挺身衛護做出信仰見證。一九九四年普世教會協會提出了一個普世合一運動的精神與目標: 「公義、和平與造物的完整」(Justice, Peace and Integrity of Creation)。我個人認為這三個關係著上帝所創造之世界與人類生命整全的主要元素,仍然是我們從事合一運動重要的依據。
「台灣教會在合一運動的貢獻」
如上文所提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從設教開始即深具普世色彩。在過去一百多年的歷史中也一直是活躍的普世教會的事工與活動參與成員。要細數這些貢獻可能不是一件易事,在座都是我教會普世事工的先進,對這方面的了解也無須我再贅述。限於編幅,本文將根據前述對合一運動的了解,來回應主辦單位給我的任務,下面所列幾點大體上是從教會存在之機能與向面來探索台灣教會對合一運動的可能貢獻與影響:
1.      團契性的貢獻(fellowship)合一運動的主要內涵就是團契關係的分享。印度一位資深的合一運動領袖曾倡言:合一運動始於友誼關係。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一向是個慷慨、熱情的教會,我們對許多國際間的弱小教會的幫助,對災難救助都義無反顧,也曾贏得許多教會的讚揚。過去也透過不同的管道建立深厚的國際友誼。教會在合一運動中的團契貢獻,最主要的是展現上帝的「盛情好客」(hospitality)。神學上的hospitality不應該被簡化為個人性的朋友私交,而是體現上帝的包容(inclusiveness)。個人的私交影響範圍有限,而且往往經不起環境利害關係的考驗。包容的信仰與好客精神則是可以延伸無限的。上帝的「盛情好客」是對「排他性」(exclusiveness)的否定。換句話說,我們的教會要活出上帝的hospitality,就必須放棄「排他性」的思考與做為,使我們成為上帝向世界伸出的雙手,與眾人為善,與世界為友。
一個教會在普世合一運動中所能貢獻的團契分享,可以在很多面向展現,教派關係的開放,宣教面向的多元,神學議題的包容與整全,資源分享的慷慨與主動都是需要探索與發揮的。具體一點說,在現今普世教會普遍財務艱難的情況下,我們的教會是否可以積極主動的爭取各類型會議來台召開。大型會議能來當然好,但是大型會議能來必是從許多小型會議累積的能量,我們的教會要主辦小型國際會議,資源、能力都很充沛,應該是可以列為重點的工作。另外,總委會曾經通過議決如果有普世教會機構願意把其屬下單位辦公室設置在台灣,我們將提供辦公室及主要執行幹事的薪資。我不知道這個決議是否仍然有效,如果我們教會可以繼續宣示同樣的邀請,將是很好的信仰見證。
2.      宣教典範的貢獻:普世合一運動的根源無非宣教。WCC 的前身就是發源於一九一O年的愛丁堡世界宣教大會,因此合一運動的一個重要的範疇就是宣教。教會透過合一運動的過程分享各教會的宣教洞見與方案。台灣教會處身第三世界的邊緣,經濟上列入已開發國家,地理、文化及政治上則比較同情第三世界,我們的教會因此有元素(背景)也有能力(資源)發展獨特的宣教策略與方案,來與世界各國教會分享。
近年來許多地方教會的牧者在各不同地方處境中發展出來的社區宣教,可以說是彌足珍貴的經驗與成果。我們如果能加以蒐集、編輯、加以注釋,賦予神學解釋及說明。將是很好的資產,不但可以鼓勵這些牧者的努力,若能將之譯成外國語文,也可以分享給各國的教會。
3.      神學建構的分享:神學可以說是一個教會之信仰見證與宣教委身的結晶。台灣教會過去在神學上對普世教會有過卓越的貢獻。黃彰輝牧師提出的「處境化」(contextual principle)原則,開了第三世界神學的先河,也成為普世神學的重要指引。接續的宋泉盛牧師及許多年輕的神學工作者都努力試圖把這個台灣教會的神學洞見繼續開展、發揚。然而隨著國際局勢的演變,全球化、後現代化的衝擊,國際政治、經濟及軍事版圖的重構,導致上個世紀風起雲湧的第三世界議題逐漸衰落,第三世界神學也因此遇到瓶頸、失落動力。
目前可以說是普世教會摸索著重新做神學建構的一個空窗階段。教會如何面對全球化、後現代化、及後殖民現象提出有效的解讀與洞察,並進而發展出合適的神學論述,來引介福音對世界現狀的救贖信息。我們教會如何整合教會人力、物力、資源積極從事神學反思與建構,及時提出適切的神學洞見來填補目前的神學空窗,將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努力。
神學的建構當然以總會屬下的神學教育機構肩負重任,但是基本上神學教育機構主要的使命還是神學教育,如果要有效提振台灣教會的神學反省,在總會的架構下成立神學小組或神學委員會(目前的神學教育委員會主要還是專注在神學教育機構的經營和監督)來針對普世教會共同面對的議題,以及台灣教會所面對的獨特議題做研討、辯論以及論述。例如:目前普受關注的極端氣候環境議題,地緣政治的重整與國際局勢的演變,全球化過程所帶來的經濟公義問題,南北韓衝突的發展,中國武力崛起(帝國)對美國的威脅及世界和平的影響,台灣與中國關係的演變對東亞地區安全的衝擊等議題,都挑戰我們從信仰的觀點提出看法與立場。這些議題台灣教會都是身歷其境,我們如有深刻的反省與論述當然也會是國際社會想要聽到的信息。這方面韓國基督長老教會(PROK)的表現就相當令人刮目相看,這也是很多國際會議被吸引而選擇在韓國召開的原因之一。
4.      信仰委身的見證:上個世紀的七十年代,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戒嚴體制下挺身對抗獨裁專制的國民黨政權,為捍衛人權、自由與政治民主的理想獻身。教會及許多先進雖然付出沉重的代價,卻也帶給普世教會深刻感動和激勵。由此可見信仰委身的見證,是最有力的合一運動觸媒。可以讓普世教會體驗一體受苦百體受苦的生命共同體意識。
我們今天對上世紀七十年代所留下來的資產,要如何有效應用與發揚,來持續我們的教會帶給普世教會的感動,可以說是個很大的課題。經過三、四十年的演變,台灣內外環境已經全然不同,雖然教會所秉持的「公義、和平與造物的完整」之信仰理念不變,但是,處境改變了,論述與做法不能一成不變。如果缺乏對新處境的分析與論述,只是一再的紀念和重述過去的輝煌經驗,很可能會出現時空落差,與時代脫節的危險。
換句話說,在一個自由化的社會,政治運作表面上也已經全然民主化的處境中,教會如何解讀台灣這一個不成熟的民主體制,以及其「後殖民」特性的文化扭曲現象,進而提出台灣社會應有的走向與理想,才不至於守故不放,落入站在與人民處於對立面的窘境。台灣民意的展現對教會之社會見證具有甚麼意義,我們應該如何解讀,這將是總會從事社會見證時必須用心處理的一個嚴肅課題。
5.      台、中關係及東亞安全:最後我認為台灣教會對普世教會及國際社會所擔負的一個無可推諉的重任是,從近身觀察台、中關係對東亞及世界安全的影響。過去我們教會談論台、中關係都傾向於對台灣教會之國際地位的關注。隨著馬政府的傾中政策,台灣教會的國際地位將面臨更強大的壓力。不過,由於中國的武力崛起,世界各國對中國的態度與關係也面臨愛恨交加的難題。台灣與中國的關係已經不是孤立的議題,而是國際局勢牽一髮動全身的關鍵。台灣教會處在這樣一個新的情境中,如何重新檢視我們自己的位置與角色,藉著近身觀察與參與的契機,協助東亞各國的教會,甚至是普世教會對這個議題及其影響所及的深度洞察,乃是利己利人的共贏機會。
觀之,近年來政府急速開展台、中關係,政策所及影響深遠,我們教會對此一現象要如何因應,實在值得深思。我們會因無力感而選擇旁觀呢?或是義無反顧選擇抗拒嗎?又抗拒得了嗎?或是我們有甚麼積極的因應措施呢?相信不但我們自己教會的信徒,台灣社會大眾,甚至普世教會的朋友都希望知道。這也是一個教會在危機中的契機,但願看到我們教會在這個我們最關心的領域有更深的洞察與貢獻。
「結論」
危機也是轉機,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是一個具有強烈普世特質的教會,百多年來的教會發展,無論在體質、神學、宣教及社會見證上,都有卓越的表現,因此是一個充滿機會與潛力的教會。個人很高興看到普世委員會最近一連串努力試圖型塑教會的普世關係新政策,建構新的台灣教會品牌。衷心祝福我們的教會不斷更新,更榮神益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