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巴黎
對巴黎一直深植的印象就是浪漫。記得第一次到巴黎應該是一九九四年應邀參加WOCATI一個小組的會議,主要是為了爭辯「處境」在神學學術卓越性上的角色與地位。那次會議與會人數不多,但充滿爭議的討論不但說服我:離開處境的神學是沒有生命的學術,真正的卓越學術必須建立在對週遭生命與環境的人文關懷之上。處境化不但因此成為我這輩子神學努力的執著方向,它也成為北美神學評鑑協會(ATS)對神學教育之卓越性的一個評鑑參考指標 (WOCATI是ATS所支持,為其國際研究類似智庫團體)。
第一次到巴黎當然不會放過艾菲爾鐵塔、香榭大道,以及羅浮宮這些景點。然而習慣上受邀參加國際會議,使用的是邀請單位的經費協助,為了避免ecumenical tourism的惡評,除了必要的公事外,很少作延長行程趁機旅遊的安排。三、四天的會議除了主辦單位帶我們到不同具歷史性的餐廳吃飯,經驗這個古老的城市外,只能利用會議空閒的時間找幾個可抵達的地方溜達一下。鐵塔、香榭、羅浮宮、塞納河畔都到了,然而都是走馬看花,在外圍瀏覽一下,增添一筆人生的到此一遊 (主要還是沒錢也沒時間的窮神學人生活方式吧)。
重返香榭大道
一年多前,印度籍的好朋友,著名的天主教學者Felix Wilfred寫信給我,要我幫天主教頗具歷史性的神學刊物 (THEOLOGICUM) 推薦亞洲區編輯委員,我給了他幾個名單有男的有女的。幾個禮拜後他給我的回信是問如果他推薦我,我願不願意擔任這個編委的工作。我告訴他我不是天主教徒,如果Theologicum沒有教派的限制,我倒真有興趣了解一個具權威的國際性刊物是怎麼在運作它的出版過程。就這樣我被通知受邀參與編輯委員行列。後來看2015年的該刊物編輯與顧問年會的議事錄,才看到這邀請還真經過正式投票。20個委員(我看當次會議出席人數紀錄是18人)我得到13票,是當次會議入選者中在紀錄上票數最高的(我想是因為我的推薦人是Felix的原故,他是目前的執行主席)。而目前的20位編委中竟然只有我一位是非天主教的編委。據說有史以來非天主教徒的編委也只有過兩三位,其中一位大家較熟悉的是德國的新教神學家莫特曼(Moltmann,已於幾年前任期屆滿)。
被通知參與雜誌編委後,馬上就被放入編輯群的工作行列,主要都是用email聯繫。透過email的討論、提議,加上每年一次的年會作統整。一年出刊五期的學術雜誌,2015年的年會中已經把主題安排到2017年底。這段時間不斷接到的通聯都是在累積2018以後的題目。每期刊物都由編委分組負責規劃、邀稿及編輯工作。其嚴謹及用心,編委參與的積極都讓我大開眼界。去年九月(2015)巴黎天主教大學神學院院長Fr. Thierry Marie Courau來信要我準備參加2016年在巴黎召開的年會。並指定我在年會前的一個由該大學主辦,法國道明會、及Theologicum協辦的Symposium中談談東方人的文化與思考模式。
重返巴黎,難掩再次親炙香榭大道與塞納河畔的想望。26日深夜的飛機于27日清晨抵達戴高樂機場。通關的時間拖了近一個小時。由於要自己搭計程車入城,得先換錢,哪知太早抵達,在機場找不到那麼早開門的換錢店鋪。問來問去最後在地下室找到一間換了歐元,進到住宿的地點已經十一點左右。住的是道明會修道院改裝的宿舍(Maison Eymard),制式化的管理,連門房人在裡面不是辦公時間(10-12am,
14-18pm)找他問事情都會告訴你我不在上班。房間要兩點才能進入,還好接待我的修女幫我協調,同意我把東西先拿進房間,等裡面整理好再進住。修道院宿舍剛好在香榭大道旁不遠,放好行李洗個熱水澡後就獨自到凱旋門附近溜噠。車流人群,寬廣行人道上的露天咖啡座,喚起終年忙碌遺忘已久的浪漫心緒。多麼希望生活中能偶而有機會像這樣悠閒的飲啜一杯咖啡,一、兩好友無所目的的聊開。
對談的背叛與救贖
我的專講被安排在開幕後第一場三個演講中的一講。另外兩位講者一位來自法國里昂大學,另一位是巴黎天主教大學的教授,共同主題是文化與宗教理性的概念。大會分成全體會議(plenary) 及圓桌會議。圓桌會議每場分成十五、六組。全體會議有五場每場三個專講,我和Felix是亞洲區被安排專講的兩人。圓桌會議有四場,每組兩到三人報告,總共有有上百人作分享。由台灣輔仁大學來的陳文團教授,陳德光教授也都負責在分組中當主持及報告。專講後的討論時間不多,我的專講題目是「漢人文字、語言的特質與其思考模式對宗教與神學的影響」。應該是整個會議專注在歐洲傳統哲學思辯的氛圍中較為突出的主題。會後很多與會者有不少正面的回應與讚許。
信仰與理性可以並存嗎?宗教對談是人類的救贖還是良心的背叛? 宗教信仰與教義可以作為對談的標的嗎? 在全球化、恐怖主義橫行的當代社會中如何透過對談增進人類福祉?會議的主題可以說包羅萬象,內容異常豐富。會中除了主要的天主教學者與信徒與會以外,少數新教徒,還有回教與佛教的學者法師參加。令我感動的是與會者的熱烈與對學術顯現的高度興趣。每場全體會議都可以看到搶位置的爆滿狀況,甚至到最後一場都還有許多人沒位置可坐,要坐在走道上去。這與台灣的各種學術會議,第一天盛況之後,會場逐漸空蕩蕩的情況真有天壤之別。對學術的執著與熱情,亞洲(台灣)要努力的空間還真有一大段路要走。
在巴黎與陳文團教授重逢是個驚喜。陳教授八、九年前與我到海德堡一起參加會議熟識後,一直保持斷斷續續的聯繫,身為哲學大師,在台灣桃李遍佈的學者,他的平易近人,親切友善,是我很敬重的學者。從台大退休後,一直沒機會再見面。沒想到在第一天的開幕會後從身後一隻友善的手拉住我,才知道這次會議除了我之外還有來自輔大的四、五位學者參加。輔大與巴黎天主教大學的神學院有合作關係。類似的研討會雖人數沒這次多(這次也是慶祝道明會創會八百年的活動之一),在兩校間輪流主辦也有一段時間。希望未來在台灣舉辦時能讓更多不同大學的學者有機會一起參與。
會議第二天晚上,大會安排到塞納河坐船遊河晚宴,氣氛熱烈,三個小時的遊河晚宴,看著河岸一群群悠閒人群,一棟棟上百年上千年古堡建築。一償巴黎浪漫的想像。順便一提在會議中遇到一位河北來讀博士班的修女,以及一位從台北來讀歷史博士班的輔大校友,都很親切的帶我利用時間去繞了一圈大教堂及諾特丹聖母院。有他鄉故人的親切。這次會議的籌備工作也有讓我驚異的地方。在還沒出發來法國參加會議之前,在台灣就接到主辦單位寄給我的電子郵件,其中是先把每場會議的現場轉播youtube 網址規劃出來,會議的現場就直接傳上網址。在我演講結束同時,我已經可以在網址上找到自己的錄影影片。Fr. Thierry的領導能力可見一般。
我把我專講的第一場網址聯結在此:
Cerner le concept de rationalité culturelle ou religie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