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3年7月20日 星期四

退休之後 -- 專訪黃伯和牧師

 採訪◉林文凱


屆齡退休是多數人必然會碰到的議題,牧者也不例外。如何預備好自己,面對退休帶來的各種衝擊?已退休的神學工作者黃伯和牧師提出了深刻的洞見和建議。過去,他曾任職台南神學院院長、長榮大學副校長,一向位居要津,似乎總有做不完的事情,如今退休下來,究竟猶如閒雲野鶴,或者依舊馬不停蹄?

「1982年我第一次出國,看到許多台灣的年輕學者一起在美國打拚,2012年復以訪問學者的身分再次前往時,卻發現到處都是退休人士。」此次對北美學人的就近觀察,使黃伯和很早就在思考退休議題。他從歷史的角度指出,退休制度至今不過幾百年的歷史。「古代農業社會就是工作到不能做為止,直到工業革命之後,人們將生產工具交給雇主、老闆,你就變成雇工。」許多人害怕退休,背後是對自己「沒有用處」的恐懼。「如果老闆不要你,把你丟掉了,這就是所謂的退休。」

黃伯和認為,退休帶給牧者的壓力,大致上可分為以下數種。首先,因過去神學院的學習範圍狹窄,多數牧者缺乏牧會以外的能力,也可能離開工作職場日久,不免生疏或面臨淘汰。其次是身分問題,有些人過去牧養大型教會,向來呼風喚雨、地位崇高,退休後不見得能放下身段當義工,也有人冀望持續在講台服事,也可能遭拒或乏人問津。最後是人際關係,牧者從教會退休,有的就間接切斷與過去會友的聯繫,甚至封閉自己,導致身心狀況亮起紅燈。另外,經濟也是一個挑戰。黃伯和對此表示,教會有責任建立合宜的制度,幫助牧者安度退休生活。

面對退休,黃伯和認為,最重要的是維持健康的心態。曾有朋友問他,為何退休後的狀態似乎比退休前更好?黃伯和回答:「你們被聘雇是做事忙,我退休後是忙做事。」這兩者的差異在於,前者是別人要他做什麼就做什麼,後者則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沒有支薪的壓力,「我喜歡做就做,想要休息就休息。」這並不意謂過程就可以隨便,不用訂定目標,反倒因為事情是自己喜歡的,而願意付出更多努力。

黃伯和也提出具體的建議,鼓勵牧者要提早預備、安排退休以後的生活。牧者除了牧會,必須培養工作以外的興趣,例如他在退休後就自學圍棋,每天下一到三盤,往往一下子兩、三個小時就過去了。另外,他也養成運動的習慣,每天早晨出門散步,盡力維持腦袋和身體的活化。除此這些,任何有意義、能負擔的工作,例如做義工、種樹、去公園掃地等,都是退休的牧者可以做的事情。

秉持著聖經的教導「喜樂的心是良藥」,黃伯和強調關鍵在於「健康的心態」,意即保持樂觀與正面的想法。由於身心狀況會互相影響,健康的心態必然對身體有所助益。他也提出一個角度,鼓勵牧者將退休視同職場轉換跑道。他以自身為例,過去從南神進到總會事務所,又從總會事務所轉至南神,再從南神進入長榮大學任職,退休後又因為看見需要,接受邀請參與本土神學研究中心,「這是一個生命不斷進展的過程。」

總之,黃伯和不鼓勵退休的牧者賦閒在家,也不傾向退休之後仍接下很多短期的牧職事奉。他認為,退休牧者應該學習如何享受生活,而不是要人家提供薪水才覺得安心。「退休以後,我發現人的需用其實非常的少。」黃伯和也提到,只要生活開支足夠,就應該讓生活的步調慢下來。「我不講『退休』,而是到了一個年紀,你的體能或生活習慣都需要改變。」對黃伯和而言,退休是一件快樂的事,因為那並不意謂沒有用,而是無須再被逼著走,可以按照自己舒適的步調來生活,就能活得更加喜樂。 


台灣教會公報 <特別企畫> 2022年12月14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