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2年12月17日 星期一

李喬《情天無恨》書中的宗教素材與神學反省


長榮大學禮聘李喬先生為駐校作家
李喬《情天無恨》書中的宗教素材與神學反省
黃伯和

                                      這個學期開始長榮大學禮聘李喬先生為 
                                     駐校作家。頒贈聘書當天有機會與李喬 
                                    再見面分享。臨別他竟提起這篇近十年
                                   前的文章。回家後找出來再讀一次,覺
                                  得仍可以與有興趣者分享。 -- 黃伯和識

「一個文本的多重解釋」
第四福音書有一段約翰特有的文本資料,記載有一天,耶穌在聖殿有群眾來找他,聽他的教導。經學教師和法利賽人為了試探他,帶來一個女人,是在行淫時被抓到的。他們叫她站在中間,問耶穌:「老師這個女人在行淫時被抓到。摩西在法律上命令我們,這樣的女人必須用石頭打死。你認為怎樣?」聖經作者指出,這些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是想用這話陷害耶穌,找把柄控告他。但是,耶穌沒有回答他們,只是彎下身子,用指頭在地上寫字。他們還是不停的問他,耶穌就直起腰來,對他們說:「你們當中誰沒有犯過罪,誰就先拿石頭打她。」說過這話,他又彎下身子,在地上寫字。這些人聽見耶穌的話,就一個一個溜走,從年紀大的先走,只剩下耶穌和那個還站在那裏的女人。耶穌就直起腰來,問她說:「婦人,他們都哪裏去了?沒有人留下來定妳的罪嗎?」她說:「先生,沒有。」耶穌乃對婦人說:「好,我也不定妳的罪。去罷,別再犯罪!(見約翰福音書八:1-11)

2012年12月7日 星期五

PTCA Theological Seminar on Commercial Tourism



Neo Liberal Globalization and Market Oriented Commercial Tourism:
A Theological Critique
PTCA International Theological Symposium
Jointly by NCCI, CJCU and SCEPTRE
Huang Po Ho,
Prof. and vice president of CJCU, Dean of PTCA
Dec. 6-9, 2012. Kolkata, India

 Introduction

PTCA Consultation on Commercial Tourism
Tourism has been defined differently among the concerned scholars, no consensus being reached for its definition.  However, the United Nations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UNWTO) has its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which is widely adopted, that states: “Tourism comprises the activities of persons traveling to and staying in places outside their usual environment for not more than one consecutive year for leisure, business and other purposes.”[1]  General speaking, tourism involves industries of transportation, accommodation, eating and drinking, retail shops, entertainment businesses and other hospitality services.  There are attempts to distinguish tourism from travel; however no significant distinctions are reached. Semantically speaking, all tourists are travelers, but not all travelers are tourists. But travelers are seldom able to be exempted from taking part of tourism; therefore attempt to distinguish the two does not make much sense to the discourses.

It is nevertheless, following the neo-liberal market economic development, tourist activities has been commercially organized to become a collective business industry. This has launched strategic promotion to encourage and gather great quantity of tourist groups, and to increase their frequencies of trips, and thus altered the nature of tourism. This new trend of commercial tourist industry affected by the market orientation has created different side effects related to the exploitation of nature (creation) and distortion of human relationship. It is this sort of commercial tourism industries that invite our attention to reflect upon theologically and to call for repentance and transformation.

2012年10月6日 星期六

Theological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Formation for Ecumenical Movement in a Challenging Era

Keynote Address to the Inauguration Celebration
Program of Studies in Ecumenism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Hanshin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Theology, Korea
Rev. Dr. Huang Po Ho, vice president & Prof. CJCU
Sept. 25, 2012

Introduction

Hanshin Chapel Choir
The Inauguration of the Program for Studies in Ecumenism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Launched by Hanshin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Theology at this moment of time has a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the ecumenical movement in this critical period of history. In one side, this new initiative of ecumenical theological studies can be considered a gift of Asian churches to welcome Busan Assembly of the 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 to be held in 2013, which is the second WCC assembly to be held in Asia. In the other side, this new attempt of to establish a theological program on ecumenical studies can be seen also as a response of Asian churches towards the challenges and crisis facing ecumenical movement today.

Phyllis Trible in the Consultation 
international program students
Busan Assembly as the second WCC Assembly held in Asia, has chosen the theme of “God of Life, Lead us to Justice and Peace” as its assembly call of prayer to the world and particularly to Christian congregations. This is the first time that the 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 explicitly taking up the terms of Justice and Peace for its assembly theme.[1] A theme that has its urgency to people in Asia particularly after the declaration of Barack Obama,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its “Pivot to Asia” policy. The recent international tensions emerged in Korean Peninsula, the East Sea,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entangled almost all Asian countries and also the United States, have demonstrated the explosive situ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licts in the region. Peace and people’s security are threatened by the international interests particularly from the hegemonic supper power countries. Any conflict irrupts in these regions will inevitably involve the clashe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and in which no country in this continent can really stay away from it. True peace can only be sustained when justice is upheld. There will be no unity, no ecumenism if true peace is threatened and justice is undermined. Ecumenical movement has been confronted its test stone in Asia.

2012年9月27日 星期四

駱維仁博士獲頒榮譽神學博士感言

記一位學問與敬虔兼備、亦師亦友的長者--駱維仁博士  

Honorary DD degree conferment
玉山神學院於九月22日假三峽長老教會舉行頒贈榮譽神學博士學位給駱維仁博士,這是一個實至名歸的頒贈儀式。與駱博士近三十年亦師亦友,相濡以沫的同工經驗,至今成了忘年之交,看著駱博士的身體日衰,高天香老師更是獨自走入孤獨的世界,兩位我們從心底無限敬愛的長者,都經歷著肉體上無情的摧殘,內心自是非常的不捨。對駱博士能有這個機會讓大家來對他表達敬意,內心感到十分安慰。駱博士的學問專精不在話下,他的謙卑、無私、正直和對後輩的關愛提攜是所有與他共事過的人都沒有第二句話的。上主恩慈讓我有機會認識這樣一位人生的典範,不敢獨享,經駱博士的同意把他的感言分享於此。(黃伯和識)


感言                         駱維仁,2012/9/22

                                          1.      認同受剝削的原住民
我們全家人都很尊重原住民,把他們看成自己的家人。1928年暑假,我們的爸爸受派到鳳林教會實習。有一天,他看到一位太魯閣族同胞從山上揹著一大籃的香蕉下來到街上賣給一間小店鋪。店主給他一角五分錢,他馬上將九分錢拿去買了一瓶米酒,又用三分錢買小魚乾,坐在樹下喝酒;不久之後,他開始唱酒歌,說醉話,喝完之後,就躺在地上睡覺。一覺醒來,看到太陽即將下山,也覺得肚子餓了,他就回到同一間店鋪,用剩下的三分錢買了幾條已經爛熟的香蕉一口氣吃光光,然後,顛顛倒倒地空手回家,沒買任何東西給在家裡等候的飢餓妻兒。
眼中所見的奇異情景,在一瞬間成為異象。我們的爸爸在那裡當下決志,將來要去向被政府和台灣人剝削的原住民傳福音。

2012年8月21日 星期二

The Covenant of The Rainbow - Living Together in the Household of God


Christian Conference of Asia General Committee meeting
Hsinchu, Taiwan on August 20-22, 2012
Bible Studies

By Huang Po Ho
Vice president & prof., Chang Jung Christian University
Dean, Program for Theology and Cultures in Asia
Co-moderator, CATS

Genesis 9. 8-17
8 Then God said to Noah and to his sons with him, 9 "Behold, I establish my covenant with you and your descendants after you, 10 and with every living creature that is with you, the birds, the cattle, and every beast of the earth with you, as many as came out of the ark. 11 I establish my covenant with you, that never again shall all flesh be cut off by the waters of a flood, and never again shall there be a flood to destroy the earth." 12 And God said, "This is the sign of the covenant which I make between me and you and every living creature that is with you, for all future generations: 13 I set my bow in the cloud, and it shall be a sign of the covenant between me and the earth. 14 When I bring clouds over the earth and the bow is seen in the clouds, 15 I will remember my covenant which is between me and you and every living creature of all flesh; and the waters shall never again become a flood to destroy all flesh. 16 When the bow is in the clouds, I will look upon it and remember the everlasting covenant between God and every living creature of all flesh that is upon the earth." 17 God said to Noah, "This is the sign of the covenant which I have established between me and all flesh that is upon the earth."

Introduction

CCA 55th anniversary worship
A month ago, I was invited by Persetia (Association of Theological Education in Indonesia) to be one of the lecturers of its Summer School for their graduate students, this summer school was held in Ambon Maluku. Besides the enjoyment for struggling together with the participants to explore the theme on “Doing Theologies in Asian Way with Asian Resources” in relation to the issue of gender injustice facing our societies in Indonesia and Asia today. This week long experiences in Ambon has introduced me also to the conflicts between Muslims with Christians took place in this island since 1999, and gave me the chance to physically felt the aftermath of this tension lurking under the silence of the society.

2012年7月21日 星期六

安汶紀事

東方夏威夷

Indonesian Hawai'i
兩個禮拜前在首爾見到Choo Lak,好幾年不見只知道他在夏威夷享受退休的生活。雖然退休了他老人家卻還是孜孜不倦的勤於寫作。好幾年前他在新加坡時曾出版Sunny Island,現在搬到夏威夷又出版了 Loving Hawai'i。帶回他所贈送的厚厚一本新書,還沒來得及排時間去讀他的書了解這個我從未造訪過的夏威夷。當我閒聊中提到我七月中要到安汶(Ambon),他揮揮手掌笑著說安汶就是印尼的夏威夷啦。這個突如其來的旅評,讓我增加了幾分到安汶的嚮往。

2012年7月18日 星期三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研究發展中心研究方案的分析與檢討

黃伯和/ 長榮大學
講於總會研發中心研討會 (2012724-25日於新竹聖經書院)



Church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前言

在總會屬下設立一個專事研究的的研發機構,曾在總會各種場合中經過相當一段時間的醞釀與討論。在研發中心成立之前,總會因應各種議題,曾設立不同的研究小組。一九九八年在兩位前總幹事楊啟壽牧師及羅榮光牧師的邀請下,筆者從神學教育的崗位轉任總會研發中心負責籌設和規劃的工作。當時的總委會與總會同工對此一新的機構期許很高,對中心的成立和事工的推動也非常支持和配合。總會事務所的運作一向以事工為導向,過去研究性的工作都是交給屬下神學院或另設小組為之。要在事工導向的機構中設立研發中心,其屬性定位以及橫向聯繫的操作是一項考驗。

到總會赴任之前,我連繫、拜訪了幾個相關性質的機構,包括當時的國策中心,中研院的朋友以及幾個民間企業的研發部門。了解研發部門在企業體中的角色以及運作的情形。為了使研發中心與總會的事工具有加乘的作用,我們乃把總會研發中心定位為以「宣教」為導向的研發單位。希望藉此為總會廣納人才,提供宣教智庫的機能。定位確立後,我們便將研發中心的組織架構成三大塊,以研發為主兩邊側翼有圖書資料室與網路資訊室作為支援。成立初期研發中心的人力不多,除了主任兼研究員及一位研究助理外,再把原來總會事務所的資訊組同仁以及對總會歷史資料熟嫻的葉牧師納入研發中心的編制。中心的人力雖然不多,我們透過環狀結構,從中心核心同工,擴延到事務所的同仁,再向外廣邀各不同研究方案相關的學者、牧長以及相關專家,形成龐大的研究人力資源。這也是個人在總會任職期間,對總會資源之豐沛感受最為深刻而感動的經驗。在四年的研發中心任內,所開發的許多研究方案,大都是藉由這些熱情委身的學者、牧長無怨無悔的投入所完成的。

2012年7月6日 星期五

與民眾神學家結緣的前世今生

紐約邂逅
Hanshin University chapel
個人與民眾神學家結緣可以追朔到一九八二年首度出國到紐約進修的青澀年代。當時從梨花女子大學被全斗煥政權放逐的玄永學教授正好來到紐約的協和神學院擔任訪問教授,算是暫時找到棲身之地。在協和神學院接觸的諸多教授中,玄永學教授那消瘦的身影,帶著自嘲式的幽默,以及濃厚的草根取向透過刻意強調的俗民語言談吐,留給我難以抹滅的印象。兩個學期的機會跟他近距離的互動學習,與他交談、討論,可以感受到他言談間的處處機鋒,對神學作為民眾在苦難中的盼望懷抱深刻的洞見與委身。雖然與他在紐約的接觸只有短短一年的時間,在個人後來的神學旅程中,每每遇到神學課題的思索,最常出現在腦海中作為參照的影像,往往是他那輕飄飄的身影,以及那種帶有反諷式的批判語調。聽起來好像事不關己,卻是帶給聽者一種悵然的、更強烈的激動與感受。

2012年6月21日 星期四

北歐行止

嚮往奧斯陸

MF Norwegian School of Theology
到過歐洲近二十次,從未有機會涉足狹義的北歐(五國)。印象中的北歐都是小而美的國家,生活優渥,注重生態,強調自由人權。北歐國家的宗教取向除了天主教以外,新教以路德宗為主,與長老教會比較疏遠,因此也就比較少有連繫。這次學假研究主要放在大學體系的神學教育實施,碰巧普世教會協會與奧斯陸神學院合辦了一個歐洲神學教育的研討會,邀請我提供亞洲地區的研究報告,促成了這趟奧斯陸之行。由於開會的時間與我們在美國學假的時間接近,原本考慮在美國的學假結束後直接從美國過去,後來考慮行李的托運問題,以及行程安排,還是先回台灣再轉往挪威。


Dr Olav F. Tveit,
WCC General  secretary
會議的時間只有三天,從六月六日中午開始,到八日下午結束。基於航程的安排,我六日早上就抵達奧斯陸,自己坐公車前往奧斯陸神學院,會議在神學院開始一個開會的儀式,由普世教會協會總幹事 Rev. Dr Olav Fykse Tveit 做了開幕演講後,幾個主要教會的領袖及奧斯陸市政府代表依序致歡迎詞和請安。四點多與會者就轉往格蘭那波敦(Granavolden),一個朝聖路線的中途站的會議中心,接續整個會議的行程。會議代表包括了大部份歐洲國家的神學教育者,其中來自美國的只有兩位,非洲受邀者有三位,亞洲則只有兩位代表,另一位亞洲的受邀者來自印度。


Twin Churches in Granavolden
Evening prayer
會議的主題環繞著歐洲大學體制下的神學教育在歷史中從學術宰制的角色,經歷全球化、多元化及世俗化的衝擊後,所面對的挑戰與危機進行研討。歐洲國家體制多元,教會的分佈與其在各個國家所扮演的角色也各不同,加上社會環境的差異,神學教育的情況也各有特色與不同。不過在現代化多元社會的挑戰下,神學教育在學術領域受到邊緣化和適切性的挑戰和質疑,則是共同的現象與經驗,即使程度或許有所不同。歐洲的神學教育發展史,其實是亞非國家發展神學教育很好的一面鏡子。
Nobel  Peace Center
八日下午會議結束後,除了當地及附近國家的代表來得及直接回去,約有一半從國外來的與會者轉回奧斯陸大會提供的旅館過夜。北歐的六月雖然天氣還冷,日光時間卻可以延續到晚上十一點。因此雖然只有一個晚上的時間,仍足夠到奧斯陸這個首都小城逛一遭。安頓好行李和朋友到街上閒逛,半個夜晚就幾乎可以把整個奧斯陸市區走完。奧斯陸是個友善的城市,只是消費貴得驚人,要在這裡旅遊多住幾天真還需要考慮荷包的負擔。
Port of Oslo
奧斯陸雖是挪威的首府和最大城市,位於挪威東南部,實際上卻是個不大的小城。這裡也是諾貝爾和平獎的頒獎地,每年的頒獎儀式在奧斯陸市政廳舉行。市區的主要街道是從皇宮大門往下直通到中央車站的道路。沿途有美術館,劇場以及商街。與主街交錯有幾條街道,往南通到海港,其中包括市政大樓,博物館,以及著名的諾貝爾和平獎頒獎中心,都矗立在海港周圍。港灣旁還有一個軍事要塞,開放給遊客休憩。要塞的城堡以及地勢險要、寧靜。從城堡上方遠眺港灣美不勝收。奧斯陸城市雖小,曾出過不少著名藝術和文學家包括亨利·易卜生、愛德華·蒙克、克努特·漢姆和西格立德·溫賽特(漢姆生和溫塞特都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Akershus Festning Castle  

2012年5月14日 星期一

Passport To Taiwan


在曼哈頓的Union Square 聽來自台灣的樂團唱台灣歌,吃台灣美食,逛著一攤攤不同台灣人社團準備的攤位。這是一幅甚麼樣的畫面?三月初剛到紐澤西就聽說,五月母親節當天大紐約地區的台灣同鄉要舉辦一年一度的【Passport To Taiwan】的活動。很多教會、台灣人社團都為這一天的到來很早就開始準備。union church 甚至在三月中就請人來教會教導姐妹團契作糕餅擺攤位。佳壇教會則準備了200斤的台灣香腸,要讓園遊會迴盪台灣的香氣。

園遊會是中午十二點開始,很多台灣同鄉一大早就趕到會場佈置安頓。教會的兄姐則大都分成兩組,一組提早到會場準備,幾個教會的信徒就在會場作聯合禮拜,其餘的則在自己教會禮拜後再趕到會場幫忙。興隆兄夫婦八點多就來接我們到佳壇教會禮拜,看他車後座推滿了大包小包的蔬菜,他說五點多就起來自己的菜園採收,就是為了要分送給難得見面的同鄉。興隆兄生
意作得很成功,自己卻喜歡種菜,在自家後院架起棚子,還蠻有規模的種起菜來。在斜坡地上種菜,除了要整地,搭棚,購買種子、菜栽,雇用臨時工,買有機肥,所費不紫。遇到大雨、下雪還要遮蓋保暖,顧菜園好像在養孩子。只是他種的菜從來不賣,自己吃不了,都是到處送人。附近教會的信徒,紐約地區的牧長很多人都吃過他種的菜。跟他在一起聽他講種菜的心得知識之廣博和經驗的豐富比之他在德魯大學所受的正規神學訓練講述舊約聖經都不遑多讓。

禮拜後,我們開了一個多小時的車抵達union square,現場氣份已經滿熱鬧了。從台灣邀請來的紅花樂團正在台上賣力的演出。這次活動主辦單位從台灣邀來三個樂劇團,包括紅花樂團、董事長樂團和都蘭山劇團,其它還有加拿大、舊金山和紐約本地的樂團參與。不算大的攤位空間人頭鑽動,可用熱鬧滾滾來形容。昭蓉長老貼心的為我們準備了兩頂具有台灣味的斗笠,剛好可以遮陽。我們駐足舞台前讓歌聲在身旁迴盪,沿著攤位擠在人群中,忘我的享受異鄉的台灣氛圍。阿婆的味道、燒肉粽、滷肉飯、蚵仔煎、割包、炒米粉、愛玉冰,招呼聲此起彼落,幾個年輕的留學生好像是義工吧,舉著介紹台灣的牌子,穿梭會場希望引起國際人士對台灣的關注。台東的都蘭原住民藝術,流行台灣的三太子也都夾雜在攤位當中。幾個老外也租了攤位來逗熱鬧。

大紐約的【Passport To Taiwan】(台灣巡禮)的活動是從2002年開始的。這個活動的緣起是因1999年美國國會為了肯定台美人在這塊新大陸的付出與成就,特別頒訂【台灣傳統週】的節期作為褒揚。大紐約地區的台灣人社團開始組成義工群辦理這個台灣巡禮的活動。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活動規模一年比一年盛大。參與的人數也逐年增加。今年從台灣請來的樂團還將繼續前往波士頓、費城等大城市演出,延續這個巡禮的精神。

雖然在曼哈頓這個寸土寸金的地區場地租金可觀,辦一次活動動員人數及精力投入也不容易,不過能看到在萬人聚匯的紐約,不同國籍的人穿梭於這短暫的台灣租借,感受台灣之美,辛苦應該很有成就感。從促銷台灣的角度看,這是很成功的活動。

2012年4月29日 星期日

塑造台灣和台灣身分的品牌


作者:徐望志教授 / 翻譯:黃伯和 
(posted with permission from prof. Victor Hsu April 29,2012)

The beautiful Formosa - My homeland
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約翰: 15:5

上主已經指示我們甚是善。他要求的是:伸張正義,實行不變的愛,謙卑地跟我們的上帝同行  彌迦: 6:8

無論做甚,說甚們都要奉主耶的名,藉著他感謝父上帝。- 歌羅西書:3:17

日光之下的台灣

稱自己為台灣人是甚麼意思?我為什麼要在意作台灣人的身分?這兩個問題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我,尤其是面對全球化和資訊高度發達的新時代,此一困擾有增無減。

作為一個出生於台灣的人,照理說我對自己的身分認同應該沒有問題。其實不然,台灣的國際孤兒處境,以及在國際社會中沒有合法的身分以及缺乏國家地位,都讓我的自我認同變得更加複雜。更何況我雖然以出生於美麗島的台灣為榮,也認為出生地具有其重要意義,但是從更深層的關懷而言,我並不全然滿足於單純以出生地所賦予的身分。我體認到有關台灣身分認同的問題之複雜性已經超越了我個人的能力所能單獨處理或釐清。它是整個國家的課題,目前看來它甚至牽涉到國際社會的認同與肯定。

至於說為甚麼我會在意作為台灣人身分的問題也是同樣的複雜。當前,台灣的政治環境愈形孤立,在國際社會中除了美國、中國、新加坡及日本外,大部分國家的人民對台灣所知非常有限。至少對我來說,這是無法接受的情境。台灣以及住在台灣的人民具有一切的權利去享有國際社會承認的主權,以及對自己所主張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的選擇。

2012年4月24日 星期二

To Die Young As Late As Possible (死得年輕死得晚)

讀葛芬(William Sloan Coffin)的書「信條」(Credo),映入眼簾這句弔詭的英文: To Die Young As Late As Possible (直譯:死得年輕死得晚)。 葛芬死於2006年 (June 1, 1924 – April 12, 2006) ,享年81歲。是美國基督教自由派的牧師,長年致力於促進人類和平的運動。有20世紀美國先知的美譽。早年在美國長老教會按立牧職,然後轉往聯合基督教會(UCC)牧會。年輕時熱愛運動,是一位有天份的鋼琴家,也曾在美國中央情報局工作過,後來擔任耶魯大學的校牧,紐約河岸大教堂 (Riverside Church)主任牧師等工作。
受到當時在紐約協和神學院 (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 任教的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 社會哲學的影響,葛芬在一九六零和七零年代成為一個激進的美國民權及和平運動的領導者。他甚至曾加入骷髏會的秘密會社組織 (Society of Skull and Bones)成為會員。贋任美國最大的反核委員會(SANE/FREEZE)的主席。
他一生反戰,反越戰、反伊拉克戰爭。他關注生態,強調保護環境的信仰不足於維護生態的永續,要從心裡敬畏自然,尊重上帝的創造。他也直言為不同性取向者的權益作辯護。在上個世紀末能活到八十一歲的人,從年歲看應該不算死得年輕,但是他終身為理想奮戰,走入死亡還有市民趴在他的棺木上嚎啕。他的死也忠實於自己的格言。


"To Die Young As Late As Possible" 這句話可以有很多翻譯,「死得年輕死得晚」的直譯給人一些遐思。如果意譯的話應該可以譯成「至死保持年輕」、「寧死勿老」、「老而不萎」,或者轉一個角度可以說 "To Live Young As Long As Possible"。


在醫院工作的朋友在看透生老病死,往往提出哲言忠告:「好死就是祝福」(善終為福),葛芬給我們的格言或許更值得省思吧。




Corses of American Soldiers from Iraq
Martin Luther King Jr.
Cry over the "Coffin"

2012年4月15日 星期日

春季、花祭、人聚

枯木逢春

幾度氣溫回升,滿園春意盪漾。來到紐澤西這個花園城市不到一個月,三月初迎接我們的滿城枯樹,轉眼間,居然數變其貌 ,從吐蕊開花到嫩葉新綠,校景、街景三天一變,讓人目不暇給驚嘆不已。值得一提的是,花開的速度比葉子早且快。還枯乾的樹枝上點輟著鮮豔的花蕊,百色交錯正所謂繽紛。當初枯死蕭瑟的冬景,如今卻已綠意盎然,百花爭寵。春來了,信息明確。宿舍外面的草坪開始可以聽到小孩子的嬉戲聲,後面球場也不時傳來運動員、啦啦隊的吶喊、鼓譟。四周塞滿了青春的氣息。出國無數次到過的國家也不少,卻是第一次感受到季節變換如此的鮮明、強烈。把一個月之差所拍攝的照片拿出來比對 ,不禁對大自然生命力的強大感到震驚。再嚴酷的冬寒都阻擋不了春芽的崢嶸。講了半輩子復活節的信息,從沒有像置身這一
個創造變化之奧秘情境中感受這麼深刻。這不禁讓我想起讀日本哲人和哲郎 (Tetsuro Watsuji) 的「風土」(Fudo,1953) 所提到的氣候、環境、自然與人文(文化)的關係。不過它所論述的東亞季節雨氣候導成的輪迴式宗教文化,自己雖然身處其中,一直都沒有很深的感受,反倒是在這北美的城市驚懼的體驗了他所描述的大自然在死亡與復活之間輪迴的奇特經驗。

如果死亡就像生命的嚴冬,枯犒的枝幹在風雪中的靜默,算得上一季生命的休止符。我倒很想詢問枯枝知道春暖會帶來生命的復甦嗎?死寂的生命裡存有復活的盼望嗎?

2012年4月9日 星期一

Chester 農莊的復活節

農莊的放山雞
幾個禮拜前神學院院長秘書瑪麗亞寄來一份資料,詢問我是否考慮租車,增加生活上的方便。事實上要來美國之前,我們的確考慮來美國後要租車,因此,換了國際駕照,甚至考慮把在台灣用的GPS都帶來。不過,看過租車資料,考慮我們在此居住的時間、地點以及所規畫好的行程,租車似乎不很實際。一方面我們日常生活的範圍單純,到麥迪遜街上購物也都在走路的範圍。幾個比較遠距離的行程,都是附近的台灣朋友邀約下規畫的,他們都已經熱情的幫忙安排了交通接送。禮拜天的主日禮拜也安排到了四月底。租車無論計時、計日都不適合我們目前的情況。所以就放棄了租車的想法。然而這不是說,一切都沒問題。日常生活上確實比較依賴朋友的幫忙。

2012年3月31日 星期六

春暖花先知

再訪 DC

Cherry blossom
剛到紐澤西不久,在網路上遇見怡和兄,一陣閒聊後,他就提議找機會帶我們到DC去看櫻花。他說依照往例四月底、五月初應該是櫻花盛開的季節。就約好四月底找個時間一起到DC賞櫻。三月中還在紐約皇后區過春假,怡和兄又來電話說北維州的台灣長老教會牧師臨時有事出城,三月底需要人主持禮拜,想邀請我過去。他自告奮勇承諾要提供交通上的服務。並告訴我們今年氣候異常,櫻花已經開始爭出頭來了,如果現在不去四月底去就只好看花枝了。上次來紐約留學時去過DC一次,已經三十年前的事了。既然交通沒問題我們當然樂意再訪一次DC,何況還可以有機會與北維州教會的弟兄姐妹見面。

2012年3月21日 星期三

驟逝的生命 - 悼念王輝彰牧師

借用的照片
兩千零三年我在南神院長任內,有一天一位學生澀澀的走進我的辦公室,手裡拿著一個信封,自我介紹說是研究所一年級的學生,信封裡面是他獻身後到教會實習拿到的第一份津貼,他也沒看裡面有多少錢,但是他要把第一份收入奉獻給學校。我接過信封,看著眼前這一位年紀幾乎與我相仿的學生,胸腔泛起一陣熱血。這年頭學生找院長大都是經濟有困難,希望找到獎助學金,在學生階段就定意把第一份實習收入拿出來奉獻的,這是我從事教育行政工作遇到的第一位。過沒多久遇到南神的前總務長吳真實長老,向我提到有一位很優秀的姪女婿是德生教會的長老,放棄了原本高薪的職務獻身來讀南神。一問之下才發現,他就是這位王輝彰長老。

2012年3月19日 星期一

關於黃伯和牧師的思想

羅傳樵整理

「出頭天神學」

在基督教本土化運動之中,黃伯和牧師用力甚勤。他認為「神學工作最終的目的與意義必須是促成宣教的重新了解與完成。無論神學體系多麼完善、折服人,如果不能落實到實踐的層次,這種神學仍缺乏生命力。因此,神學工作必須包含宣教的實踐。[1]

然而如何進行宣教的實踐?依黃伯和的看法,宣教的實踐關係到宣教對象的政治情況、社會、文化背景、處境,換言之,並不是要求宣教對象放棄舊信仰,死抓著從猶太文化背景產生出的聖經不放,而是使上帝之國落實在宣教對象本身所處的境遇之中。因此,黃伯和在宣教的同時也極注重政治與社會問題之故,而這便是神學本土化中極重要的工作。

黃伯和重視本土神學,並提出了「出頭天神學」的主張。什麼是出頭天神學呢?簡單地說,為解決1977年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因發表「人權宣言」而承受空前壓力,故制定信仰告白來紓解信仰困境,其中便提出了「鄉土」和「出頭天」兩個神學主題。但在1985年,出頭天因為用語敏感而被提議刪除。在《本土神學講話》一書中,黃伯和提出他認為「出頭天」的神學意涵會比「鄉土」更豐富,理由簡述如下:

一、從用語上來看,鄉土比較過去、靜態,出頭天比較動態、未來。
二、「鄉土」和「出頭天」兩個神學主題遭到戒嚴時期統治者的不同對待,正顯示出後者的力量與挑戰性。
三、「出頭天」透過「海外基督徒自決運動」的推廣,已從俗語轉為可作為宣教的神學主旨。
四、當代神學家莫特曼曾引用巴特的:「神學不能是故園(home land)的神學,而必須是應許之地(promise land)的神學。」[2]

2012年3月17日 星期六

從基督徒性倫理看同性戀的爭議

這段時間接到很多年輕的朋友詢問有關同性戀議題的看法。在
網頁上也看到一些對個人有關這議題的不同解讀。僅將拙作披
露,作為分享。
摘錄自《本土神學的倫理關懷》,教會公報出版社,頁53~63,
1999年6月。

  最近由於部分長老教會的大專事工同工參與了籌組特別為關顧同
性戀者的「同光同志教會」,引發教會內外一陣騷動與爭論。尤其是
教會本身,由於長期對同性戀這個議題的生疏與漠視,一旦面臨此種
重大爭議性的倫理個案,難免有些措手不及的感覺。相信有許多信徒
面對此一議題時,最深切關心的是如何從信仰的立場來看同性戀的關
係,特別是在聖經多處經文明顯對同性性行為持負面態度的情況下,
教會要如何維持信仰的一致性,並在倫理議題上為社會、人類文明的
更人性化作出貢獻。
  不可諱言的,同性戀的議題是當前普世教會共同面對的重大挑戰
,即使在社會較開放的地區,如歐美國家,教會在面對此一議題時,
也無不戰戰兢兢審慎以對。就筆者所知,許多在歐美國家的教會對此
一議題經過長期的研究,即使寫成研究報告,也多不輕易在會議中以
表決的方式來解決此一問題。這種審慎的態度顯示,同性戀這個倫理
議題所牽涉到之社會層面的廣泛,以及其對傳統人類價值衝擊的重大
。正反兩面意見所顯露的對信仰本質的了解,對社會內涵的期待,以
及倫理態度的取向都代表著當前人類社會兩種不同價值觀點。無論如
何,不做議決並不表示教會要逃避此一議題。相反的,教會應負責任
的面對議題,細心探究並撰寫立場報告,把議題當成討論、教育的內
容,藉由溝通的方式,在教會、社會中逐漸找出方向,形成共識,這
其實比舉個手來得有建設性與負責任。

2012年3月16日 星期五

曼哈頓記憶拾遺

The backyard of Union Church
趁著德魯大學放春假,我們安排了一趟紐約的行程。Union台灣教會的賴懿文牧師、師母知道我們來到紐澤西,好意的來看我們並帶來久未見面的林宗生牧師。聽說我們正在放春假,就邀請我們一道來到Astoria住幾天。Union 教會是我三十年前來紐約讀書時參加的教會,這裡留有我當留學生時的生活點滴,以及許多溫馨的記憶。賴牧師夫婦非常親切,在百忙的牧會工作下還是熱心的接待我們。幾乎每次到紐約來都會與他們聯絡,受到他們的招待與許多協助。
Street artists performing in Subway station

Union教會的地點就在地鐵N和Q線的30th街出口,交通非常便利,因此對我們想要利用假期重訪學生時代足跡的計畫來說,在教會住下來的確是個很好的選擇。抵達教會的第一個晚上,我們有機會與林宗生牧師閒聊,八十幾歲的他身體仍然硬朗,記憶很好。從他的口中揭露了許多陳年往事,連自己都不知道的經歷。我了解到在台南當神學生時代從他接到的助學金是三一教會信徒的奉獻,我發現了推薦我的是林信堅牧師。從彼此的分享、閒談中也才發現當初在紐約一群群留學生接受他款待龍蝦,招待看百老匯秀時,他是怎樣節儉自己,甚至有時必須睡到公園去。聽說我們想逛曼哈頓,他還是不厭其煩的回去從箱底找出他購買多年想要退休後好好旅遊紐約的曼哈頓,卻從未實現的旅遊導覽(林牧師在台灣人社團中有紐約市長的稱號)拿來借給我們。可以想見老一輩牧者對後輩或信徒牧養、關顧,無微不至的一般。

2012年3月12日 星期一

被民主所 擄囚 的教會


【推介文】
PTHU Campus, Utrecht, The Netherlands
去年底應荷蘭抗議宗神學大學(Protestant Theological University)神學教授 Prof. Leo  Koffeman 的邀請,參與由他召集的一個跨國的執行委員會,共同籌備一個有關研究改革宗教會體制的國際研討會,並由長榮大學列名為台灣部分的合辦單位。研討會的名稱是「在變動處境中檢視改革宗的教會體制」。會議是在2011年11月7~10日假荷蘭的烏德勒支(Utrecht)抗議宗神學大學的校區舉行,與會者包括來自歐洲、美洲、非洲及亞洲的改革宗教會學者,並邀請幾位天主教及不同新教教派的學者一起參與討論。研討會中總共發表了近50篇論文,各從不同的教會處境探討改革宗體制在變動處境中所面對的問題以及改革之道。可以說匯集了世界改革宗教會精英對教會體制的一次全面性檢視。會議中對長老教會體制討論不多,主要集中在改革宗的部分,特別是延伸自多特會議(Council of Dordt)影響的教制運作。


The meeting venue of the Synod of Dordt
美國長老教會的約瑟夫‧斯摩爾教授(Joseph D. Small)在會議中發表了一篇論及美國長老教會最近有關議會制度運作的省思論文,深刻觸及長老教會制度運作與信仰形塑的緊張關係,對強調形式民主可能造成信仰扭曲與教會分裂的危險提出警示,個人覺得與我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所面對的問題相近,值得做為台灣教會的參考與反省,因此徵得約瑟夫教授的同意,帶回來給《台灣教會公報》翻譯發表,以饗讀者。(文/黃伯和,長榮大學專任教授)

被民主所 擄囚 的教會

作者 約瑟夫‧斯摩爾 翻譯 吳銘恩
( 連載於教會公報3129, 3130期)


synod of Dordt 1618-1619
美國長老教會(PC(USA))在2010年舉行的第219屆總會,通過3項戲劇性提案來修改其教會憲章:1.以嶄新的教會治理系統來替代舊的體制;2.廢止對未忠實履行「一男一女婚約或獨身守貞」者不予授職封牧的禁令;以及否決了3.在信仰告白篇中,納入以合一(unity)及反隔離(anti-segregation)為主旨的貝爾哈信仰告白(The Confession of Belhar)。美國長老教會憲章的修正,需要總會700多位委員的過半數票決,及全美173個中會的票決通過,始能成案。教制篇(The Book of Order)的修正,需要173個中會的過半通過;信仰告白篇(The Book of Confessions)的修正,則需獲得2/3以上中會的議決接納。

總會開議期間以468票贊成,204票反對的壓倒性票數認可新的治理體制(a new Form of Government)提案,經全體中會表決的結果,僅以52%的些微差距獲得通過。有關授職封牧標準的提案,則在正反票數上接近,分別是總會議決的373比273票,以及全體中會的56%比44%。是否接納貝爾哈信仰告白,雖在總會很輕易地過關,票數為525比150票,但是在全體中會的票決結果卻為62%比38%,無法獲得法定2/3中會的接納。這3個提案的正反票數逼近,暴露出美國長老教會內部的深刻分裂。

2012年3月6日 星期二

麥迪遜學假之旅

久違德魯神學院


從達拉斯到紐華克飛行時間大概三個半小時,飛機在達拉斯機場就延遲了一個小時起飛,抵達紐華克已經五點多,關院長安排了一位韓國的博士生來接我們。交通順暢從機場到德魯大學不過二十分鐘。以前到過德魯大學神學院幾次,印象中的校園是樹木扶疏,有如公園。因為幾次來都是訪問性質,只到過神學院,對大學的整個校園並沒有甚麼印象。對週遭的環境更是毫無概念。在達拉斯時,關院長的秘書就連絡我們告知宿舍已準備好了,網路、電子郵件信箱也幫我們申請了,還為我們預備了起居、烹飪的器具。信中問我還有甚麼東西要他先準備的?因為原先關院長曾提到我們抵達時他可能人還在西岸。心裡思量剛到沒車購物不方便,於是請他先幫忙買一些簡單的食物。沒想到安排我們住的宿舍Tipple Hall就在學校的最中心,隔壁就是學校餐廳,走路到市區也不過十來分鐘。進到宿舍裡面整理得一塵不染,餐桌上擺著一大籃的水果、麵包、餅乾,鋪好的床頭枕邊還放著一塊巧克力。讓我們感覺到賓至如歸的受歡迎的喜悅。

2012年3月2日 星期五

達拉斯湖濱散記

旅行陌生之地

You are worthy.....
為了安排學假的研究地點,曾經寫了幾封信給不同國家的好朋友詢問幾個機構的可能性。最終我們接受紐澤西州德魯神學院關院長的好意,選定號稱花園城市的麥迪遜(Madison)作為我們短期學假的地點。支持我們的基金會鼓勵我們繞道達拉斯造訪當地的神學院。訪問美國次數不算少,卻從來沒有到過達拉斯。朋友警告我們達拉斯地大人稀,沒有車子就像沒有腳寸步難行。雖然過去有幾位達拉斯的神學院教授來訪過台灣,見過面吃過飯,卻沒有熟悉到可以幫忙安排行程的程度。南衛理大學的柏金斯神學院有一位好朋友,不過他是空中飛人,一天到晚飛來飛去,連我們抵達時他有沒有在達拉斯都無法確定。許多朋友開始給我們名單,牽來扯去都有些認識卻都是沒見過面或只是照過面的點頭之交。要央請人家幫忙實在開不了口。學校甚至有老師把他兒女的電話留給我們,說有需要就打電話要他們幫忙。心裡是很感激,但是總覺得不好意思提議去叨擾他們。好友莊牧師到過達拉斯,他好意的介紹他認識的一對年輕夫婦給我們,並主動寫信聯絡他們。就這樣我們與這對自稱旗山人的年輕夫婦取得聯絡,開始安排這個陌生之地的行程。

旗山人很客氣,無論我們提到甚麼需要,他們都很快的回覆【沒問題,不客氣】。不過這麼簡短直接的回覆方式也讓我們有些摸不找頭緒,需不需要租旅館,交通如何解決,需不需要租車,可以請他們幫忙到甚麼程度。那要住三個月的紐澤西幾乎被遺忘了,我們整個心思都放在思考如何安排達拉斯一個禮拜的行程。

2012年2月20日 星期一

心的淬煉

2003611日,台南神學院在畢業典禮中,頒授林義雄先生榮譽人文學博士學位,肯定其一生為台灣民主運動堅持不變的奮鬥與貢獻。他是台南神學院創院以來,非基督徒人士領受此學位的第一人。頒授典禮中,林義雄先生以「慈悲、希望、愛」為主題,表達一生的理念。


以神學院的名義把榮譽博士頒給林義雄先生,除了感戴林先生雖非宗教人,卻在家庭遭逢無以言喻的變故後,經歷了非常人所能承受的心靈淬煉,不但沒有被仇恨、報復所吸引,也沒有因此消極退避,反而沉澱自己,懷抱慈悲宣揚饒恕。在擔任民進黨黨主席期間協助民進黨取得政權,卻急流勇退,不為名位所動,而專心獻身於非核家園和台灣民主運動精神的深耕傳承。我個人從他的身上看見了一個比檯面上的許多宗教大師更富有真實宗教心靈的典範。


然而興起頒授榮譽博士學位給他,還有一段個人的心路歷程。兩千零二年應邀接掌台南神學院,兩度在北部的某個教會主理,該會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老,也兩度邀我午餐,就是要告訴我南神是台灣教會的最高神學學府,在教會紛擾中南神的院長應該要站出來大聲講話。當時我剛離開長老教會總會研發中心主任與助理總幹事的職位,對教會所面對的紛擾與爭端自然如飲冷水點滴心頭。然而頂著神學院院長的頭銜站出來大聲說話,真能有助於教會的和諧與正義的伸張嗎?我心知肚明以當時教會的生態,神學或神學院既不具備這樣的能量,也不被期許扮演這樣的角色。我告訴這位長老說,讓我們先把神學在教會中的發言權找回來,再談它的可能貢獻。


找回神學發言權,最重要的無非發揚宗教心靈的力量。當教會陷入世俗社會的權力競逐,開始仿效世俗政治的價值,崇尚官大學問大,只問權力不問道理的政治漩渦中,神學或神學院的聲音難免聽者藐藐。神學院如何向教會發出不同的價值信息,給神學生建立可供學習的典範,成為重建神學發言權的重要途徑。很感謝當時的董事會,毫不遲疑的接受了這個榮譽博士頒贈的提議。更高興的是教會一般對神學院這一個決定反應竟然相當正面。原本希望透過這個一個事件,能逐漸把林先生的心靈淬煉的過程引為神學人靈修的範例。為台灣教會建立一個更具心靈能量的宗教靈性。卻都因主客觀因素的橫阻,成為未了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