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顯示具有 長榮家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長榮家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11月18日 星期日

致長大神學院同仁的信

所敬愛的各位長大神學院同工平安:
或許您已經或多或少聽到我向學校提出申請服務到明年一月底退休的訊息。由於等候簽呈的流程,一直還沒向大家作報告說明。自從離開南神轉到長大服務已經有十一年的時間。原本在陳校長卸下校長職務時,就準備與他同進退,承蒙李校長熱情慰留繼續擔任輔佐校務的工作。兩年半前屆滿六十五歲,也已作好了屆齡退休的準備。而在我們學系及校長的好意下邀請我以延聘方式(一年一聘)留在系上並持續副校長的工作。這些發展都超出我當初進入長大時的想像與期待。心裡充滿感恩。
在長大服務期間雖然主要心力都投注在行政工作,在系上時間不多。然而,我心所繫及服務的動能,主要還是對神學教育的熱愛與期待。各位在神學院的同工有的是我的老朋友,有的是以前在南神的同事,同學,有的還曾經是我的學生,我熱愛神學教育,更珍惜與各位的同工之誼。原本在長大的一個夢想是能為台灣教會及社會創辦一所大學體制下的神學教育機構,來與各獨立的教派神學院作互補、互助的合作,提升台灣的神學學術,也幫助教會在合一與真理的探索上有所拓展。過去這幾年,我們為了申請神學博士班,屢敗屢戰。或許上帝的時間還沒到,這個任務是暫時擱下了。
從事行政工作,有許多機會扮演要求人守法、委身的任務,因此,我也常自我期許自己要能身先士卒,親身實踐對別人所要求的。在少子化挑戰的高教環境中,為了讓學校校務發展更為順暢,也讓神學院能早日培養年輕一輩老師接手,我想自己已進入六十八高齡,延聘三次已是上帝極大的恩典。因此作出這學期結束退休的決定。
從事牧職到今年剛好屆滿四十年,上帝沒有太多機會給我選擇喜歡做甚麼工作,因此,退休後還是順著上帝的帶領走,並沒有甚麼牽掛。倒是對各位繼續留在系上為神學教育打拼的年輕同工,有些過意不去。祈求上主恩待各位,讓這一個在台灣絕無僅有的大學神學系(),能在各位的努力下,繼續茁壯,榮神益人。
您的同工
黃伯和敬上
20181115

2012年3月19日 星期一

關於黃伯和牧師的思想

羅傳樵整理

「出頭天神學」

在基督教本土化運動之中,黃伯和牧師用力甚勤。他認為「神學工作最終的目的與意義必須是促成宣教的重新了解與完成。無論神學體系多麼完善、折服人,如果不能落實到實踐的層次,這種神學仍缺乏生命力。因此,神學工作必須包含宣教的實踐。[1]

然而如何進行宣教的實踐?依黃伯和的看法,宣教的實踐關係到宣教對象的政治情況、社會、文化背景、處境,換言之,並不是要求宣教對象放棄舊信仰,死抓著從猶太文化背景產生出的聖經不放,而是使上帝之國落實在宣教對象本身所處的境遇之中。因此,黃伯和在宣教的同時也極注重政治與社會問題之故,而這便是神學本土化中極重要的工作。

黃伯和重視本土神學,並提出了「出頭天神學」的主張。什麼是出頭天神學呢?簡單地說,為解決1977年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因發表「人權宣言」而承受空前壓力,故制定信仰告白來紓解信仰困境,其中便提出了「鄉土」和「出頭天」兩個神學主題。但在1985年,出頭天因為用語敏感而被提議刪除。在《本土神學講話》一書中,黃伯和提出他認為「出頭天」的神學意涵會比「鄉土」更豐富,理由簡述如下:

一、從用語上來看,鄉土比較過去、靜態,出頭天比較動態、未來。
二、「鄉土」和「出頭天」兩個神學主題遭到戒嚴時期統治者的不同對待,正顯示出後者的力量與挑戰性。
三、「出頭天」透過「海外基督徒自決運動」的推廣,已從俗語轉為可作為宣教的神學主旨。
四、當代神學家莫特曼曾引用巴特的:「神學不能是故園(home land)的神學,而必須是應許之地(promise land)的神學。」[2]

2012年1月13日 星期五

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跡

【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跡】


最近學校最值得賀喜的事件應該是大學評鑑中心發表校務評鑑結果,本校榮幸獲得五項全部通過。這個結果即使是國立大學都不是容易達成的成果,長榮大學能夠有這樣的成績,可以說得來不易,可喜可賀!

2011年12月4日 星期日

【經師、人師與牧者】

【經師、人師與牧者】


中國唐代大文豪韓愈,曾被蘇東坡譽為「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他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寫了一篇傳誦千古的【師說】。在文中他一方面為【師道】定義,強調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另一方面卻感嘆:「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嚴格的說,韓愈對教育家的界說:傳道、授業、解惑,只不夠是把老師當成【經師】來期許。如果作經師的期待都不可得,可以想見教育工作的失敗與教育事業的崩毀。

2011年10月14日 星期五

長榮三寶

本校以【南台灣最好的私立大學】自居,在同仁間有不同的解讀與議論。有同仁認為勇敢的宣示就會帶來自信,相信我們【是】我們就會成就。有些同仁則將之視為目標,用以自勉。也有同仁認為學校好不好應由別人來評價,不是自己說了算。甚至有人覺得這樣自以為是,有失謙卑的精神。這些意見都有見地,應該成為學校不斷反省、警惕與激勵的意見。

學校的好與不好當然是依照某些評鑑標準而定的,作為教育機構有些評鑑標準是客觀且必要的,卻不必然是唯一的。大學評鑑中心的標準與家長對學校的期待,以及用者端的企業機構要求往往就有很大的落差。高等教育所事為何,許多教育家、學者的看法與目前國家的教育政策更是南轅北轍。換句話說,評鑑標準往往是權力與錢力所設定的遊戲規則。在全球化多元的社會中,大學教育貴在教育目的與特色的掌握,無需一窩蜂的追逐有權()者所畫出來的彩虹。

長榮大學是不是最好的大學不需是與別校競爭的結果,而應該視學校所設定之願景特色的是否卓越與能否達成。只要學校師生有共同的願景與委身,對教育的工作有使命而感到驕傲,學校就能辦出榮譽來。長榮大學能經營出甚麼特色嗎? 個人從這幾年參與校務發展的觀察,認為我們的卓越面向可以落在【態度】的養成。長榮人琅琅上口的【長榮三寶】:牧羊人、洗腳禮和焚而不燬所象徵的弱勢關懷、謙卑服務以及使命委身,都是教與學共同必備的態度。我們博雅教育所強調的音樂素養、強健體魄、服務學習也都是優質公民素養的元素。

態度決定高度,只要全校上下協力落實【長榮三寶】,從【態度】養成出發,相信在其他方面也必能很快達成卓越。

2011年8月23日 星期二

長榮家書--南台灣最好的私立大學

南台灣最好的私立大學
去年暑假學校為了因應少子化的挑戰,在高雄蓮潭會館舉辦了一次全校性的共識營,各學院院長、系所主任及教師代表與行政主管齊聚一堂,研討少子化對本校所可能造成的衝擊,以及由各系所提出的因應策略。這大概是本校有史以來,無論是準備工作的投入、動員人數及代表性的廣泛最全面性,也是最徹底的一次自我檢視和探索。這次共識營提供了各系所和學校整體許多深具參考價值的建言和因應方向。其中一個關鍵而重要的意見是在少子化競爭激烈的高教環境中,像長榮大學這樣一所歷史較年輕的學校,要能持續進步立於不敗之地,必須找出辦學的特色,並以學校的特色來凝聚師生的榮譽感以及訴求社會、學生家長的認同。

為此,我們進行了多方面的努力,把我們長久以來一直努力形塑的做為基督教大學的優勢加以整理出來,例如我們強調長大是一所屬於台灣的(在地的)、基督教的(虔敬的)、永續的(有社會責任的)大學。我們強調音樂、體育、服務與倫理的教育,配合創校秉持的牧羊人精神,洗腳禮的實踐加以融通闡述,我們提升博雅教育的內容以及行政層級。我們也進行學校願景的塑造,透過徵文挑出【全人牧育、長榮永續】的口號。

共識營後我們設置了一個形象塑造與行銷小組,展開具體為學校塑造意象以及尋求有效行銷的方法。經過了一連串的努力,我們接受同仁的建議以【南台灣最好的私立大學】來作為辦學的號召。這個口號一方面是個願景,希望藉此來激勵師生,號召社會的認同。另一方面,這也是本校在許多教育實踐上的事實,不論從我們的教育成效(榮譽榜),從學校辦學的正派、扎實,或是從客觀校園環境的改造,周邊交通的大幅改善,都可以讓我們對此一口號當之無愧。這個願景口號經過學校的行政程序確立後,我們也展開全面性的行銷。經過同仁們的共同努力,我們的校譽持續攀升,辦學的果效也逐漸呈現。今年的招生,我們開出紅盤,全校所有的系所都滿招,甚至還多出二十多位員額外的原住民新生。希望這些成果不但反映了我們共識營努力的成果,也更進一步證實我們是【南台灣最好的私立大學】的名號不虛。希望有一天我們能如校長所願,在這個口號中逐步的刪去【南】字和【私立】這兩個贅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