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顯示具有 faith reflections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faith reflections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年7月12日 星期三

上帝的女忠僕

 - 記李美玉傳道:我信仰上的母親


踏入基督教信仰,這是我這輩子當中所做的最關鍵,也是最勇敢、冒險的選擇。


李美玉傳道與夫婿 謝仁和先生
出生於台灣農村鄉下的傳統家庭,綿延香火祭拜祖先,可以說是天經地義的為人父為人子的責任。父慈子孝應該就是指這種世代相傳的家庭與社會價值吧。基督教雖然在在我五、六歲時就開始進入我們的村落撒種、傳播(一九五六年李美玉傳道接受溪湖教會委派開拓梧鳳佈道所)。無奈傳統強固的宗族結構對基督教把祭祖當成偶像崇拜而悍然排斥,視為是斷喪家庭倫理的大不赦、逆道行徑。皈依基督教乃被論定為不孝的行為,難以被村中父執、親友接受。即便當時梧鳳教會第一代信徒黃維堯長老,是村中的長者廣受尊敬,得以讓教會在鄰里間自由活動,不受干擾。至於要人改宗歸信,真是談何容易。教會的宣教工作因此很務實的鎖定以兒童事工為切入。

記得童稚時期,由溪湖教會來的傳道、信徒開始在黃長老家的庭院,舉辦野外主日學,講聖經故事、教唱歌、學白話字。受到漂亮的聖誕卡片以及休息時間的糖果、餅乾吸引,曾跟著村中的孩子同伴在庭院中、榕樹下、田野間享受這由教會提供的假期中難得的趣活。至於在幼小的心靈中種下多少福音的種子,自己也無從評估。不過,教會因此不再是完全陌生之地倒是肯定的。

這些童稚時期的依稀記憶既模糊又深刻。待我再次踏進教會已是初入高工青澀、強說愁的年紀。那是一個月色皎潔、蟲鳴四起的旁晚,教會晚禱的歌聲把我和那些日子常溺在一起聖嘉引進了教會。兩人悄悄的坐在教會長條椅子的最後一排,聽著講台上女傳道的證道,柔和卻堅定而樸實的聲調,讓陌生的我們感覺親切、自在。一小段代禱時間後結束了聚會。人數不多的會友彼此問候,也熱烈的招呼我們。在偏鄉的農村第一次體驗一群人安靜的聚會,親切的交通、互動,虔誠的彼此代禱,以及熱烈的歡迎陌生人。這大概就是基督徒習以為常的團契交誼吧,對我這陌生人而言,它是人間一幅美好的畫像。是我羨慕的生活氣氛。維堯長老和李傳道(當時大家都稱呼她李先生)殷切的邀請我們繼續來參加。

享受聚會安詳、溫暖與親切的氛圍以及背棄傳統、改宗皈信另一個宗教,這是當時從沒聯結起來的兩件不相關的事。剛開始總是不斷說服自己,週三的禱告會,週六的聖歌隊跟信教沒有關係。只要不參加主日禮拜就沒有背教的問題。只是這種自我說服持續不久,背教的問題也經不起實際生活體驗的挑戰。相對於過去農家生活的單調、枯燥,教會團契提供的知性、多元,充滿趣味的選擇,加上李美玉傳道慈祥、愛心的關照,很快的就讓我重新定錨人生應有的方向:我想要一個活潑、愛心與創意的未來。我待在教會的時間越來越頻繁,也越待時間越長。李先生有五個子女(兩男三女),雅珠姊和夫婿潘元嘉兄都在就讀神學院,雅珠姊讀音樂系,元嘉兄讀神學系,他們一有空就回來帶領團契,協助主日禮拜。二女兒雅麗年紀大我一些。大兒子雅宏跟我們一群契友同輩,也是團契凝聚的核心,三女兒雅孃和小兒子雅德年紀較小,也跟著大夥兒進進出出。團契人數逐漸增加,不同的學習、各類活動也隨著豐富。李先生待我們這些契友有如己出,虛寒問暖無微不至。有一次在不經意的談話中,小女兒雅孃有點近似忌妒的口吻說:「我媽媽對你比對我們這些兄弟姊妹都要好」。我不知道其他的兄弟姊妹是否都這麼認為,不過李先生她待我如己出,我的確是感同身受。其實,我之所以慕道成為基督徒,除了福音信息的感召外,對當時傳道人家庭的和樂融融,彼此相親之氣氛的羨慕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2023年7月9日 星期日

吃齋祭祖的母親

 

母親是自小以童養媳的身分嫁到我家來的。祖父務農,在封閉的農村鄉下,三個男孩子自然的就跟著老爸學農、耕農。父親排行老二,上有兄長下有弟妹,因此應該是有比較大的空間做自己想做的事。從我懂事就常看到父親騎著腳踏車到附近鎮上辦貨、賣農產。每年也都以互助的方式,到處幫人插秧、割稻,還參加農作比賽。因為媽媽是童養媳早婚的緣故吧,在伯父、叔叔兩家都各只有兩、三個小孩的環境中,我們六個兄弟、兩個妹妹,可以說是食口繁多。在吃大鍋飯的年代,從小就被嚴格要求自我節制,避免叔伯家的計較與嫌隙。即便如此,家中還是難免猜忌。生活中處處陷阱,一不小心就引發爭端。

祖父是寡言而嚴厲的傳統家長,印象中每到傍晚只要天氣好,三個輪流做飯的媳婦會將長條椅子擺在三合式的庭院,然後幫祖父溫一壺米酒,全家人站的、坐的圍在一起吃飯。小時候常做的事就是拎著空酒瓶到村落的小雜貨店幫祖父或父親買酒。印象最深刻的則是每當學校要郊遊得繳交費用,甚至勞作課要買材料,得向祖父要錢時,往往要在他喝酒的長條椅子前面站上個把小時,聽他埋怨金錢得來不易的教訓,那種枯站著不確定唸完後會不會給錢的無奈,到現在還可以深刻感受。不過或許是因為母親早婚,大哥在傳統農業社會中的長孫身分,加上兄弟姊妹人多,祖父多少還是比較護著我們這一房。我不清楚這是我幼小心靈的洞察,還是母親私下激勵我們的教導給我留下的印象。

祖父在世的日子,因為父親負責家庭的外務工作,常常不在家,母親帶著我們一群兄弟姊妹,週旋於公婆妯娌之間,辛苦可見一班。母親長年吃早齋,終生不碰牛肉。他認為耕牛是農家的恩人,不應該過河拆橋。這份感恩的吃齋後來由大妹承繼了。大妹是虔誠的慈濟信徒,她不僅吃早齋,而是出於宗教敬虔的全然戒葷。母親與大妹雖然都祭祖禮佛,卻也是家族中對我皈信基督教最為體諒與支持的兩位親人。猶記得父親過世時,我剛從冬山教會回到南神擔任院長助理,帶著妻子與強褓中兩個幼兒趕回彰化奔喪,一進三合院的大門,庭院中的鄰里長輩一見我們下車,立刻依傳統習俗大喊跪下爬著叩拜進來。不說幼兒纏身跪爬不便,以一個剛踏入傳教生涯的年輕傳道人,如何應對跨宗教的禮俗都還沒能搞清楚,就在跪也不是、不跪也不是不知所措的當下,是母親站出來慈祥的招呼說,進來吧! 並轉身向這些親人解釋,他們是信基督教,不要為難他們。

2023年6月10日 星期六

Break Down the Walls of Division


2023 Annual Member's Meeting 
Council For World Mission (CWM) 
Changhua Taiwan, June 10, 2023 
 Huang Po Ho 
 Director of Academy for Contextual Theologies in Taiwan

For he is our peace, who has made us both one, and has broken down the dividing wall of hostility (Eph. 2.14) 



Introduction 
Rev. Dr. Jooseop Keum, General Secretary of Council for World Mission, Distinguished delegations of CWM member Churches, guests and my dear Taiwanese colleagues: It is a great honor to be invited for this opportunity to talk to this annual member's meeting of CWM in my beloved home country of Taiwan. Many thanks to CWM family and general secretary Dr. Jooseop Keum for the invitation.The theme of this annual meeting is "Break Down the Walls of Division" which is taken from the Biblical passage in Paul's letter to the Ephesians (Eph. 2.14), where Paul had tried to convince the Ephesians that they were brought into the Christian community as equals and one with the Jews. And pointed out that this new status of the Gentiles was the fruit of the work of reconciliation through the crucifixion of Jesus Christ. 

This theme of "Break Down the Walls of Division" not only brings us back to the central message of the Christian faith, which the theologies of modern ecumenical movement derived from, it also timely reflects our critical contexts in the geopolitical tensions and the threats from the rivalry between two empires, that have forced the world to face a potential world war. The theme also reflects the nature of CWM as a missionary body and its commitment to "Oikomene". The very title of "Council for World Mission" shows the pioneering ecumenism of this group. It was changed from its original name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LMS)", a sending organization to evangelize the world, into a common fellowship of all missionary partners. Over the years, CWM has implemented many inspiring programs to combat empires and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o decolonize different sociopolitical hegemonic forces and irrelevant Christian mission. The theme thus is duly and urgent. 
 

The Wall to the Gentiles 

A key phrase in this passage which draws our attention is "Break down the dividing wall", this dividing wall has been further described as a "wall of hostility". A dividing wall is created by hostility. We have to be reminded here that the audients of this passage were the Ephesians Gentiles, who were the recipients of the letter and were treated hostile by the Jews. In the former verses, Paul had counting the inferior status of the Gentiles, he said: 

And you he made alive, when you were dead through the trespasses and sins in which you once walked, following the course of this world, following the prince of the power of the air... Therefore, remember that formerly you who are Gentiles by birth and called“uncircumcised" by those who call themselves "the circumcision” (which is done in the body by human hands) remember that at that time you were separate from Christ, excluded from citizenship in Israel and foreigners to the covenants of the promise, without hope and without God in the world. (2.1-2a,11-12) 

According to Paul's perception, gentile Ephesians status were inferior and contrast to that of the Jews:

 1) The Gentiles were called the uncircumcised by those who had claim to that of circumcision.         Here was the first of the great divisions. 
 2) The Gentiles had no hope of a Messiah; 
 3) The Gentiles were aliens from the society of Israel, and was not the holy people (ho hagios'         laos). 
4) The Gentiles were strangers from the covenants on which the promises were based. 
5) The Gentiles were without hope and without God in the world. 

It is to these downtrodden people of gentile Ephesians that Paul address on this topic of Break Down the Walls of Division. The gentile Ephesians were the one to be segregated by the wall of division, which was built by the self justified superior Jews. Ephesians did not have the ability and power to destroy barrier, yet they were granted the opportunity to cross over the wall to join the Messiah community. Paul was here to remind them the fact that their identity of being a Christian, was not attained through their human efforts or achievement by paying their own prices, nor by the grace from the oppressive Jewish party, But "have been brought near by the blood of Christ."

In another word, the message that Paul constructed in these sentences, are not a command nor an instruction for the Ephesians to take actions to break down the wall, instead, he points out that it is the intention of God, and reminded those who have being segregated outside the walls, that this has been realized through the graceful events of the crucifixion and resurrection of Jesus Christ.

The wall here that Paul pointed to was a symbolic expression of the curtain of the holy Temple, which was created by the Jewish community to segregate and preventing the Gentiles to approach closer to the holy sanctuary of the Temple. This curtain according to Paul was the dividing wall of hostility. he said: 

by abolishing in his flesh the law of commandments and ordinances, that he might create in himself one new man in place of the two, so making peace, and might reconcile us both to God in one body through the cross, thereby bringing the hostility to an end. And he came and preached peace to you who were far off and peace to those who were near; for through him we both have access in one Spirit to the Father. So then you are no longer strangers and sojourners, but you are fellow citizens with the saints and members of the household of God,

Accordingly, for Paul to Break down the wall was not the final purpose, instead the genuine purpose was to overcome discrimination and make peace between the Gentiles and the Jews, and to reconcile both of them to God. 

Walls Are Product of Human Spirituality 

2022年10月7日 星期五

悲憫‧ 虛己的愛 -- 本土的倫理神學

倫理學狹義地﹝可﹞釋義為某種傳統、群體或個人所持有的道德原 則。廣義地說,社會裏的所有規範、習俗、制度、格言、禮儀、行 為標準、律法,都囊括在倫理的範疇內。 換句話說,倫理是社會中傳承的一套規範,用來維持並型塑理想的 人際、社會以及國際間的互動關係。倫理在本質上因此是具有導引、囿 限、甚至是綑綁的意涵。倫理的彰顯因此隱含有維護現狀,宰制未來的 潛在意思。在亞洲的基督宗教作為殖民歷史的宗教。其所引進的諸多基 督教倫理教導,雖絕大部分都分享有共同人性的普遍理想與期許,其在 不同時代、處境中發展出來的倫理規條,面對在地的、當代的新情境, 仍會出現許多不合時宜或以偏概全的缺失。本土神學的倫理學因此不在 於重述既存的倫理規範,而應著重於對不合時宜及以偏概全之傳統倫理 的糾正與重建。也就是用心於對傳統倫理的解構,來重建具解放性的倫 理。這也算是基督教倫理學的轉型正義。

2021年12月28日 星期二

神學的典範轉移

誌  台灣本土神學文集的出版

 

從事本土神學的書寫工作逾五十個年頭,從初次接觸基督教信仰到進入神學院,朦朦朧朧的透視到有限生命背後之超越無限的奧秘。在青澀的年代開始以「上帝與我」為題,書寫了幾篇連載的短文。那是還不懂甚麼是神學的年紀。那些掙扎著窺視生命奧秘的文字,如今讀來卻好像是我整個神學旅程的重要奠基石。

如今,年逾七十。拉拉雜雜書寫過的神學相關文字應不下百萬字。偶而舊文重讀,總會感受到年輕時那股企圖轉身、探索祕境的衝動與傻勁,似乎並未隨著年紀增長而有所消退。每次提筆撰文,總自信滿滿的認為自己有新的看法,有獨特的見解。長久以來自己也確實努力想不斷超越自己。只是蓦然回首,好像又從未離開一路走來的軌跡。是神學心靈的不安,或是對超越之渴望的無奈,這一路以來的神學書寫,就像失鄉的遊子,遊走於曠野漫漫。雖然途中不乏珍木奇石,卻體驗不到抵家的安穩。

從長榮大學退休後,在恩惠文教基金會支持下成立了台灣本土神學研究中心。讓我體驗到了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的銘言:沒有人是出生來被聘雇的(no one is born for employment)。這個人生的大轉身 (退休),總算讓我有機會想想如何為矌野游走多年的台灣本土神學搭個遮風避雨的【殿宇】。在長榮大學任職期間,好幾次與周勉博士 (MP Joseph) 商討撰寫本土神學的參考文獻,也曾多次與莊雅棠牧師籌劃編輯神學資源手冊,並曾付之實施卻沒能完成。因此,在中心成立後,除了組織本土神學讀書會,舉辦研討會及出版本土神學系列叢書外。也再次興起編輯本土神學資源手冊的念頭。在幾位年輕的神學同工參與下,我們成立的台灣本土神學資源手冊編輯小組,開始籌劃分工。與此同時,我也有幸把我過去畢生書寫的作品所有版權捐贈給中心,重新整理出版,希望提供對本土神學有興趣的朋友一個入門的參考。

第一冊就把它命名為 「旅 - 轉身與起程」,以敘述方式談論神學的典範轉移。這文集的出版,最讓我欣慰的是得到一位素昧平生的年輕朋友羅傳樵先生同意我使用他十幾年前在網路評論我的神學思想的一篇短文做為評介文。羅先生不是神學本科的學者,因此,這評介應該可以讓更多關心宗教、關心神學的人容易親近我這些文字。希望整套文集的出版有助於台灣本土神學的投石問路,邀請更多人來關心與參與。

2018年9月21日 星期五

看見四姨


認識四姨是還在南神讀書的時候,當時到公園路去看她總有豪門牆高庭院深的感覺。但是,四姨給我的印象是和藹可親,敬虔愛主。歷盡生活波折,兩袖清風,晚年甚至淪為低收入戶的單身老人,依靠政府救助、慈善機構送餐,她卻甘之如飴,從無怨言。她信仰堅定,平和隨緣,清心寡慾,竟然因為政府的救助金累積成存款過多而遭取消低收入戶身分改為中低收。每次見到她都是笑臉迎人,從不口出惡言。

當借住房舍需被收回售賣,無處可去時,她打來電話求助,說的是事情大條了,要搬到哪去住?沒有半句怨言,也無憤恨口氣。帶她去看過幾家安養院,每問到入住費用,她都搖頭說這是有錢人才住得起的。落寞的回車上,一路無語的讓我們載回去。她平靜交託,面對危機不動聲色,似乎周遭的人都比她還緊張,為她擔憂,她總是淡淡的回應,上帝安排到哪裡都可以。

當她病危住院,我們開始試圖連絡與她相關的親友,赫然發現有那麼多姪甥輩受過她的照顧。幾乎她的兄弟姊妹都有孩子在小時候住到她那裡,接受她的關照。她擔任助產士,翻山越嶺幫人接生,她開拓教會,一心以傳揚福音為職志。老來她一無所有,卻讓所有接近她的人感受溫馨。她看似貧乏,上帝卻給她豐富。為了她的安置,我們踏破鐵鞋、動用關係,屢遭挫折。哪知上帝在所預定的時間,恢復了她的低收入身分,為她安排了環境、愛心最完善的老吾老院。上帝的旨意最美善。我們小信的人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她卻無憂無慮,任憑上主帶領。

在新樓醫院安寧病房的最後歲月,她沒遭受痛苦。雖然有時呼吸急促,喘不過氣,上帝讓她安詳睡去,滿有平安,盡是祝福。在她生命點滴流失,心跳停止的剎那,護理師在她耳邊輕輕的說:【阿嬤,妳安心的走,我們的病都好了。】,那一刻,我深信上主已接她到祂的懷抱。九十八歲長壽,慈祥無私,她留下美好的信仰典範,也為我們見證上主的愛與信實。我看見四姨,讓人尊敬的長輩。

2018年7月16日 星期一

洞察時代的徵兆


黃伯和牧師 
馬太福音十六14 
講於太平境教會20090830 
整理:陳佳佳傳道


前言

  《人生密碼一書寫到,人的一生好似活在密碼中,四週充滿密碼。我們的生命本身就是一種操練。我們要如何洞察這些密碼?八八水災,禽流感等事件,這些在我們身邊發生的經驗,是否也成為上帝給我們的密碼呢?我們是否有辦法去了解這些密碼背後所隱藏的意義?

  最近,達賴喇嘛在民視的電視專訪中,記者問他:現在世界大條,作為一個宗教領袖是否有什麼方法可改善?他回答,我不是經濟學家!但是,我去問了一位義大利朋友。他告訴我,市場是由人手創造的;然而,人卻無法控制整個市場,反而被市場轄制住了。因此,他追根究底的結論,經濟的大和資本主義,這個災難臨我們,最根本的問題是人的貪心!

  從隱藏欺騙,造成整個社會的問題。人在這個世上,每天在經驗很多事情,我們都會想要知道,如何在這個世界,找到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我們能夠在諸多的密碼的現代社會中,找到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嗎?

2018年7月10日 星期二

詩巫之旅的迴響







今年(2018)四月代表學校到東馬詩巫參加高等教育展,順便拜訪詩巫市長及馬來西亞衛理教會所屬的畢理學院,並與詩巫的教會牧長舉行了一個小型的座談會。在詩巫期間受到市長熱情的招待以及教會兄姐的多方關照。五天的停留市長家族所擁有的當地報紙每天都有長榮大學的大標題新聞。教會的衛理報並特別安排專訪,讓台灣與馬來西亞的教會經驗得以交流分享。一趟詩巫之旅溫情滿行囊。僅將衛理報專訪的兩篇訪問稿貼上分享:

2018年6月4日 星期一

永生之道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25~37節


前言:
1.    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我們都很熟,我們常常引之為做好事,或成為好人的典故。其實他的核心信息不是成為好人或做好事,而是如何讓人得救,享有永恆的生命。
2.    我們每一個人成為基督徒或許背景、動機都不一樣,在教會中領受的也有不同。然而教會做為基督的身體,當我們參與其中,不管我們動機如何,我們都無例外的成為基督身體的一個肢體。肢體與身體之間的的結合,最主要的收穫無非是生命力的支取。分享基督的生命因此是教會所能提供給信徒的最大,也是最豐沛的祝福。
3.    我們今天所讀的路加10.25-37就是為我們點出了跟隨耶穌,參與教會在本質上所追求的目標是甚麼?我們要透過這段經文來與大家思考如何發現救贖的秘訣,如何步上得永生的途徑。

2016年6月30日 星期四

對談,塞納河畔 -- 巴黎天主教大學主辦之「跨文化及跨宗教之理性對談」國際研討會記趣

記憶巴黎

對巴黎一直深植的印象就是浪漫。記得第一次到巴黎應該是一九九四年應邀參加WOCATI一個小組的會議,主要是為了爭辯「處境」在神學學術卓越性上的角色與地位。那次會議與會人數不多,但充滿爭議的討論不但說服我:離開處境的神學是沒有生命的學術,真正的卓越學術必須建立在對週遭生命與環境的人文關懷之上。處境化不但因此成為我這輩子神學努力的執著方向,它也成為北美神學評鑑協會(ATS)對神學教育之卓越性的一個評鑑參考指標 (WOCATIATS所支持,為其國際研究類似智庫團體)

第一次到巴黎當然不會放過艾菲爾鐵塔、香榭大道,以及羅浮宮這些景點。然而習慣上受邀參加國際會議,使用的是邀請單位的經費協助,為了避免ecumenical tourism的惡評,除了必要的公事外,很少作延長行程趁機旅遊的安排。三、四天的會議除了主辦單位帶我們到不同具歷史性的餐廳吃飯,經驗這個古老的城市外,只能利用會議空閒的時間找幾個可抵達的地方溜達一下。鐵塔、香榭、羅浮宮、塞納河畔都到了,然而都是走馬看花,在外圍瀏覽一下,增添一筆人生的到此一遊 (主要還是沒錢也沒時間的窮神學人生活方式吧)

重返香榭大道

一年多前,印度籍的好朋友,著名的天主教學者Felix Wilfred寫信給我,要我幫天主教頗具歷史性的神學刊物 (THEOLOGICUM) 推薦亞洲區編輯委員,我給了他幾個名單有男的有女的。幾個禮拜後他給我的回信是問如果他推薦我,我願不願意擔任這個編委的工作。我告訴他我不是天主教徒,如果Theologicum沒有教派的限制,我倒真有興趣了解一個具權威的國際性刊物是怎麼在運作它的出版過程。就這樣我被通知受邀參與編輯委員行列。後來看2015年的該刊物編輯與顧問年會的議事錄,才看到這邀請還真經過正式投票。20個委員(我看當次會議出席人數紀錄是18)我得到13票,是當次會議入選者中在紀錄上票數最高的(我想是因為我的推薦人是Felix的原故,他是目前的執行主席)。而目前的20位編委中竟然只有我一位是非天主教的編委。據說有史以來非天主教徒的編委也只有過兩三位,其中一位大家較熟悉的是德國的新教神學家莫特曼(Moltmann,已於幾年前任期屆滿)

被通知參與雜誌編委後,馬上就被放入編輯群的工作行列,主要都是用email聯繫。透過email的討論、提議,加上每年一次的年會作統整。一年出刊五期的學術雜誌,2015年的年會中已經把主題安排到2017年底。這段時間不斷接到的通聯都是在累積2018以後的題目。每期刊物都由編委分組負責規劃、邀稿及編輯工作。其嚴謹及用心,編委參與的積極都讓我大開眼界。去年九月(2015)巴黎天主教大學神學院院長Fr. Thierry Marie Courau來信要我準備參加2016年在巴黎召開的年會。並指定我在年會前的一個由該大學主辦,法國道明會、及Theologicum協辦的Symposium中談談東方人的文化與思考模式。

重返巴黎,難掩再次親炙香榭大道與塞納河畔的想望。26日深夜的飛機于27日清晨抵達戴高樂機場。通關的時間拖了近一個小時。由於要自己搭計程車入城,得先換錢,哪知太早抵達,在機場找不到那麼早開門的換錢店鋪。問來問去最後在地下室找到一間換了歐元,進到住宿的地點已經十一點左右。住的是道明會修道院改裝的宿舍(Maison Eymard),制式化的管理,連門房人在裡面不是辦公時間(10-12am, 14-18pm)找他問事情都會告訴你我不在上班。房間要兩點才能進入,還好接待我的修女幫我協調,同意我把東西先拿進房間,等裡面整理好再進住。修道院宿舍剛好在香榭大道旁不遠,放好行李洗個熱水澡後就獨自到凱旋門附近溜噠。車流人群,寬廣行人道上的露天咖啡座,喚起終年忙碌遺忘已久的浪漫心緒。多麼希望生活中能偶而有機會像這樣悠閒的飲啜一杯咖啡,一、兩好友無所目的的聊開。

對談的背叛與救贖

我的專講被安排在開幕後第一場三個演講中的一講。另外兩位講者一位來自法國里昂大學,另一位是巴黎天主教大學的教授,共同主題是文化與宗教理性的概念。大會分成全體會議(plenary) 及圓桌會議。圓桌會議每場分成十五、六組。全體會議有五場每場三個專講,我和Felix是亞洲區被安排專講的兩人。圓桌會議有四場,每組兩到三人報告,總共有有上百人作分享。由台灣輔仁大學來的陳文團教授,陳德光教授也都負責在分組中當主持及報告。專講後的討論時間不多,我的專講題目是「漢人文字、語言的特質與其思考模式對宗教與神學的影響」。應該是整個會議專注在歐洲傳統哲學思辯的氛圍中較為突出的主題。會後很多與會者有不少正面的回應與讚許。

信仰與理性可以並存嗎?宗教對談是人類的救贖還是良心的背叛? 宗教信仰與教義可以作為對談的標的嗎? 在全球化、恐怖主義橫行的當代社會中如何透過對談增進人類福祉?會議的主題可以說包羅萬象,內容異常豐富。會中除了主要的天主教學者與信徒與會以外,少數新教徒,還有回教與佛教的學者法師參加。令我感動的是與會者的熱烈與對學術顯現的高度興趣。每場全體會議都可以看到搶位置的爆滿狀況,甚至到最後一場都還有許多人沒位置可坐,要坐在走道上去。這與台灣的各種學術會議,第一天盛況之後,會場逐漸空蕩蕩的情況真有天壤之別。對學術的執著與熱情,亞洲(台灣)要努力的空間還真有一大段路要走。

在巴黎與陳文團教授重逢是個驚喜。陳教授八、九年前與我到海德堡一起參加會議熟識後,一直保持斷斷續續的聯繫,身為哲學大師,在台灣桃李遍佈的學者,他的平易近人,親切友善,是我很敬重的學者。從台大退休後,一直沒機會再見面。沒想到在第一天的開幕會後從身後一隻友善的手拉住我,才知道這次會議除了我之外還有來自輔大的四、五位學者參加。輔大與巴黎天主教大學的神學院有合作關係。類似的研討會雖人數沒這次多(這次也是慶祝道明會創會八百年的活動之一),在兩校間輪流主辦也有一段時間。希望未來在台灣舉辦時能讓更多不同大學的學者有機會一起參與。

會議第二天晚上,大會安排到塞納河坐船遊河晚宴,氣氛熱烈,三個小時的遊河晚宴,看著河岸一群群悠閒人群,一棟棟上百年上千年古堡建築。一償巴黎浪漫的想像。順便一提在會議中遇到一位河北來讀博士班的修女,以及一位從台北來讀歷史博士班的輔大校友,都很親切的帶我利用時間去繞了一圈大教堂及諾特丹聖母院。有他鄉故人的親切。這次會議的籌備工作也有讓我驚異的地方。在還沒出發來法國參加會議之前,在台灣就接到主辦單位寄給我的電子郵件,其中是先把每場會議的現場轉播youtube 網址規劃出來,會議的現場就直接傳上網址。在我演講結束同時,我已經可以在網址上找到自己的錄影影片。Fr. Thierry的領導能力可見一般。


我把我專講的第一場網址聯結在此:
Cerner le concept de rationalité culturelle ou religieuse

2014年5月10日 星期六

沒有異象,民就放肆

Johannes Gutenburg 促成宗教改革之一的印刷術發明者
上網查資料無意間發現了十幾年前一篇講道引來劉先生討論聖經翻譯的幾封來往信件。劉先生將之放在網路上,僅將之稍作編輯放入部落格存放。也對劉先生契而不捨的追究聖經翻譯之正確性的努力表示感佩--黃伯和


「沒有異象,民就放肆」                      黃伯和

 「生病的社會」
新的一年剛剛開始,一九九七對許多人來說將是一個宿命性的年度。多少冒著生命危險,傾家蕩產從中國逃到香港的香港人,面對九七香港的轉移,將無從選擇地再一次被推入中國的統治之下,這無疑地是命運的大玩笑。但是這種宿命性的諷刺,並不只香港人的經驗,台灣社會經過九牛二虎的掙扎,才剛度過九五年閏八月的屠殺恐嚇,勉強在飛彈的威脅下完成總統直選。
民主的幼苗才剛發芽,欣欣向榮的盼望始油然初生,一切似乎都將往美好的方向邁進。但是隨著咖啡風暴,立法院陷入猴戲的泥沼中,立法不彰、民生凋蔽,台灣的經濟一瀉不起。加上推諉塞責的官場陋習,民主的新時代竟是新酒舊袋,半年來不但無所作為,社會大眾見到的仍是一幕幕接連不斷的宮廷爭權戲碼,。什麼吳宋亮瑜情結、什麼連宋分庭抗禮、葉爾辛效應等,直讓人目不暇給。最近「國發會」期間,為了廢省議題所發生的宋楚瑜一人以高分貝對抗整個國民黨之決策,甚至不惜以罷官來杯葛台灣的民主改革。為了一己私利,不顧國家社會的安定,甚至意氣用事地意欲置全民於政治災難中,果真叫人印象深刻。
有這樣的官場文化,難怪整個社會在民主化後不但未能呈現秩序與活潑,反而陷入混沌、迷惑的情境中。近年來連續的工程弊案、黑道金權傳聞不斷,終於爆發為危害社會秩序的神怪奇譚、詐騙、凶殺等殘酷不仁的社會案件。國際社會對台灣的發展也逐漸產生疑惑與質疑,南非終於宣佈要與台灣斷交,加入聯合國的目標連民進黨都逐漸鬆口。台灣社會的心靈結構出現一種莫名的荒謬、冷酷與混亂的氣氛。這是一種精神錯亂的表徵,是台灣社會心靈病態的顯露。

2013年11月6日 星期三

WCC釜山大會紀實 (三)

政治的WCC

七年一度的大會雖然籌備單位用心的想減低它的政治成分,每天早上安排早禱、查經、神學主題的研討,下午也安排神學對話,Madang等節目,正式的會議沒有多少場,包括區域和全體的會議。無可否認的每次大會從會前到會中都充滿了政治的角力。

divided Korea and Peace Train
GETI在首爾開學的第一天,課程安排了韓國全國教會協會報告韓國教會合一運動的歷史,對南北韓統一的關心,以及這次大會籌備會發起的和平列車活動。WCC關心國際政治的議題這不是第一次。以前對南非的種族隔離,印尼東帝汶的獨立奮鬥,中東的戰火,甚至台灣教會八十年代政治迫害經驗都有WCC的關注支援行動。南北韓統一的議題在韓國教會強力而奮鬥不懈的訴求下更是每屆WCC會議吸引目光的焦點議題。這次南韓國教會為了利用釜山大會的難得機會與其對合一議題的訴求,來強調南北韓統一的主題,會前就規劃了一個很吸睛的【和平列車】活動。該列車在大會開會前一個月左右(十月六日)從德國柏林出發本來預定經北京穿越平壤進入釜山。象徵合一列車的任務完成。可惜這項立意良好的活動在規劃階段就遭遇困難重重,除了北韓對此反應冷淡外,中國教會也採取袖手旁觀的態度。在韓國NCCK的央請幫忙疏通北韓的工作上反應冷淡,不願意涉入,使韓國教會非常失望。列車後來在北京舉行了研討會活動後,轉由海運回到釜山。其它大會關注的議題如反核、氣候、環境、性別、少數民族、經濟公義、人權等議題也都難免涉及國際政治的角力。

2013年9月13日 星期五

大金塔、藍色清真寺與黑風洞

嚮往大金塔

仰光大金塔
繼年初兩趟德國之行(三月到漢堡,六月到麥茵茲),今年暑假也因為所負責的國際事務任務加重而多出了不少行程。七月中為了AFTE/Wocati的合辦研討會到首爾,八月為了神學系承辦的一個United Board的一個研究計畫到緬甸舉辦一個國際研討會,有機會一睹聞名世界的大金塔和緬甸深遠的佛教文化。原本九月安排的行程是泰國基督教大學30週年慶舉辦的國際研討會,邀請我去當主題演講,沒想到八月初突然接到CCA總幹事的來信問我九月初要我把【亞洲神學家議會】(Congress of Asian Theologians, CATS)的維續委員會(continuation committee)找來和CCA下次大會的籌辦委員一起開會是否可行。臨時又增加了一個馬來西亞的行程。

去年六月底在韓國舉行的亞洲神學家議會,我睽違十六年後經不起多位朋友的一再慫恿,首次代表PTCA又再參加,沒想到因此被選為議長(CATS 組織上有兩位co-moderators一男一女)。這個我在第一次成立大會時因不滿維續委員會選舉言行不一而退席抗議的組織,竟在十六年後把我選為議長。難怪幾位熟識的朋友都取笑我作繭自縛。十多年來我對CATS 一直很批判,雖然不再參加其活動倒是對難得在亞洲唯一能讓不同領域之神學家齊聚一堂,切磋神學的論壇空間具有深刻的期待。然而基於普世合一運動的人事變換頻繁,加上近年來各合作機構的財務困境,像CATS 這種花費巨大的神學運動可以說舉步維艱。活動辦起來也就捉襟見肘,成效不彰。首爾會議之後,我就在維續委員會中提出重新審視CATS的本質與使命,設法加以改造來賦於生機。維續委員會多位委員也都有同感,因此要求在下次大會之前,召集委員一起開會檢討的聲音此起彼落。然而礙於經費有限,一直無法實現。今年六月初好友H.S.來校擔任國科會的訪問學者,由於他所負責的FTESEA多年來是CATS經費主要贊助者之一,我要求他另編一筆小預算讓我能召集一次維續委員會。剛把徵詢開會時間的信寄出不久,接到CCA總幹事的信詢問我,CCA 須要召開一個下次大會的預備會議討論大會的主題,想要邀請所有的CATS 維續委員參與,同時讓CATS 用一天的時間來召開委員會討論CATS的事宜,問我可不可行。既是一舉兩得的建議,當然樂於配合,FTE的好意也就心領了。

巡禮藍色清真寺與黑風洞


原本CCA提出的會議地點是在曼谷和吉隆坡之間選一個,心想CCA總部在清邁,如果會議地點選在曼谷,我一趟行程可以完成兩個工作應該不至於太負擔。沒想到最後的決定竟是選了吉隆坡。兩個會議的時間是前後銜接,原本曼谷的機票已經定了,因此計畫從吉隆坡趕回台灣隔一天再出發曼谷。經與旅行社接洽航班,加上曼谷的朋友聽到我的行程,都勸我直接從吉隆坡飛曼谷。行程安排上看來的確比較合理。只是這樣安排兩個會議中間就會空出一個週六的空檔。若提早到曼谷,接待單位可能不方便,留在吉隆坡一個人也不好受。後來想到文宏和定真,寫信請他們幫忙安排我空檔的時間。很快的他們便回信表示歡迎,還連接機、參訪的行程都搞定。

會議在馬來西亞全國教會協會總部舉行,食住也都在總部附設的客房和會議中心。馬來西亞全國教會協會總幹事是多年的朋友,總部的設備是最近才完成啟用的,用來做會議、起居都很方便自在。兩天的會議在委員的團隊精神合作下,成效不錯。不但達成了一系列的改善措施,還順利的接到印度全國教會協會邀請,下次大會訂於2015年到印度舉行。CCA的下次大會主題,也在大家的腦力激盪下,達成幾個建議方案提交其中央委員會作決定。短短兩天的會議,經歷了團契關係的增進,協力合作的成效,大夥兒都充滿感謝。

世界上僅有的兩座藍色清真寺之一
(另一座在土耳其)
週六早上吃過早餐,送走大部分的會議成員,文宏與定真已經等在樓下,參訪的首站就是藍色清真寺,據說這是世界上唯二的兩個藍色清真寺之一,另外一個是在土耳其。馬來西亞是回教國家,由於回教是國教,除了建有國家清真寺外,在各國立大學也都有富麗堂皇清真寺。位於沙阿蘭的藍色清真寺原本是馬來西亞的宗教中心,後來隨著馬來西亞的政治權力轉移,馬國政府另建了國家清真寺。不過藍色清真寺仍保有其獨特以及傳統的氣勢與權威。藍色清真寺是很少有的清真寺裡提供有免費解說員的服務。解說員是個退休的人員服務親切,雖然不是很專業的,但是對一般的參訪者來說助益不小。

看過清真寺後我們轉往印度教的黑風洞 (Batu Caves)。這個印度廟是在印度境外最為著名的一座廟宇。據說洞穴的存在已經有四億年的歷史。後來逐漸建設成目前規模。洞穴離地面有兩百多個階梯高,抵達地點才記起幾年前到STM當客座時,曾由學生安排來過一次。不過看著高聳兩百多階的階梯,把它視為對自己心臟的挑戰與考驗,速度雖慢還是爬到洞穴上端一覽內外美景。

吉隆坡雙塔夜景
停留吉隆坡期間,除了文宏和定真熱情招待的探索行程外,馬來西亞全國教會協會總幹事 Dr. Hermen Shastri也安排了一個晚上的行程帶我們去看吉隆坡的雙塔,讓我們對這個在台北一 O 一之前的世界最高樓的美麗夜景做個臨別的巡禮。

倘佯於大金寺(佛教),藍色清真寺(伊斯蘭教)和黑風洞 Batu Caves(印度教)這些東南亞極具影響力的宗教聖地,即使身為基督徒,也能深刻感受醞釀其中的深厚靈性。每個宗教廟宇中所見的那些虔誠的膜拜、禱告的信徒,總吸引著我去索尋、想像那蘊藏心靈深處的奧秘和渴望。內心不禁禱求所有的宗教都能發揮善念,正向的貢獻人類的和平與幸福,而不再製造對立和仇恨。


2013年6月20日 星期四

約翰古登堡大學參訪記

再訪歐洲談神學教育合作

去年學假期間應WCCETE 及歐洲神學教育協會的邀請,到挪威奧斯陸參加了歐洲神學教育危機與展望的研討會,作為我學假研究大學教育體系下實施神學教育的優劣之探討的一部分。今年三月中有機會到漢堡參加WCCETE舉辦的有關普世教會協會釜山(Busan)大會後的普世神學教育走向的檢視與想望。兩趟歐洲行讓我對歐洲的神學教育有機會更貼近的觀察與體驗。說實在的,在身歷其境觀察、傾聽與辯論的過程中,所領會到的歐洲神學教育,原本那種宏大、傳統、悠久、深奧的印象,逐漸為悲觀的論調所取代。以許多歐洲學者,甚至教會牧者自稱處在後基督教時代的說法最能表達歐洲目前的神學教育處境,以及盛極而衰的危機情景。(見筆者:「成為真理的器皿」論文)。

在接到漢堡會議邀請之前,好友 Dr. Volker Kuster捎來信息,他已接受美茵茲Johannes Gutengberg University的邀請,將從荷蘭回到德國,接任宗教與宣教研究講座的職位,並開始創設跨文化神學研究中心的新事工,他問我能否代表長榮大學參加並祝賀他的就任禮,同時在他舉辦的研討會中發表論文及討論兩校合作事宜。由於時間剛好在期末考週,對課程影響較小經過學校行政程序同意後,確定了一年來第三趟歐洲之旅的約翰尼斯古登堡大學行程。約翰尼斯古登堡大學距離陳主顯牧師的住處不遠,因此決定提早幾天出發,順便探視陳主顯牧師夫婦,趁機與他們敘敘舊。上一次訪問陳牧師已是十三年前的事,當時是往伯明罕學假,順道參加改革宗與天主教會在羅馬舉行的對話小組會議時繞道美茵茲,在他家受熱情的招待了三、四天。這次則是想藉開會之便探視他們,沒想到經過聯絡,他們與 Volker也熟,因此就在他家住了下來。

2012年12月7日 星期五

PTCA Theological Seminar on Commercial Tourism



Neo Liberal Globalization and Market Oriented Commercial Tourism:
A Theological Critique
PTCA International Theological Symposium
Jointly by NCCI, CJCU and SCEPTRE
Huang Po Ho,
Prof. and vice president of CJCU, Dean of PTCA
Dec. 6-9, 2012. Kolkata, India

 Introduction

PTCA Consultation on Commercial Tourism
Tourism has been defined differently among the concerned scholars, no consensus being reached for its definition.  However, the United Nations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UNWTO) has its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which is widely adopted, that states: “Tourism comprises the activities of persons traveling to and staying in places outside their usual environment for not more than one consecutive year for leisure, business and other purposes.”[1]  General speaking, tourism involves industries of transportation, accommodation, eating and drinking, retail shops, entertainment businesses and other hospitality services.  There are attempts to distinguish tourism from travel; however no significant distinctions are reached. Semantically speaking, all tourists are travelers, but not all travelers are tourists. But travelers are seldom able to be exempted from taking part of tourism; therefore attempt to distinguish the two does not make much sense to the discourses.

It is nevertheless, following the neo-liberal market economic development, tourist activities has been commercially organized to become a collective business industry. This has launched strategic promotion to encourage and gather great quantity of tourist groups, and to increase their frequencies of trips, and thus altered the nature of tourism. This new trend of commercial tourist industry affected by the market orientation has created different side effects related to the exploitation of nature (creation) and distortion of human relationship. It is this sort of commercial tourism industries that invite our attention to reflect upon theologically and to call for repentance and transformation.

2012年9月27日 星期四

駱維仁博士獲頒榮譽神學博士感言

記一位學問與敬虔兼備、亦師亦友的長者--駱維仁博士  

Honorary DD degree conferment
玉山神學院於九月22日假三峽長老教會舉行頒贈榮譽神學博士學位給駱維仁博士,這是一個實至名歸的頒贈儀式。與駱博士近三十年亦師亦友,相濡以沫的同工經驗,至今成了忘年之交,看著駱博士的身體日衰,高天香老師更是獨自走入孤獨的世界,兩位我們從心底無限敬愛的長者,都經歷著肉體上無情的摧殘,內心自是非常的不捨。對駱博士能有這個機會讓大家來對他表達敬意,內心感到十分安慰。駱博士的學問專精不在話下,他的謙卑、無私、正直和對後輩的關愛提攜是所有與他共事過的人都沒有第二句話的。上主恩慈讓我有機會認識這樣一位人生的典範,不敢獨享,經駱博士的同意把他的感言分享於此。(黃伯和識)


感言                         駱維仁,2012/9/22

                                          1.      認同受剝削的原住民
我們全家人都很尊重原住民,把他們看成自己的家人。1928年暑假,我們的爸爸受派到鳳林教會實習。有一天,他看到一位太魯閣族同胞從山上揹著一大籃的香蕉下來到街上賣給一間小店鋪。店主給他一角五分錢,他馬上將九分錢拿去買了一瓶米酒,又用三分錢買小魚乾,坐在樹下喝酒;不久之後,他開始唱酒歌,說醉話,喝完之後,就躺在地上睡覺。一覺醒來,看到太陽即將下山,也覺得肚子餓了,他就回到同一間店鋪,用剩下的三分錢買了幾條已經爛熟的香蕉一口氣吃光光,然後,顛顛倒倒地空手回家,沒買任何東西給在家裡等候的飢餓妻兒。
眼中所見的奇異情景,在一瞬間成為異象。我們的爸爸在那裡當下決志,將來要去向被政府和台灣人剝削的原住民傳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