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顯示具有 Theological education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Theological education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年12月1日 星期四

Contextual Theological Education

本書為本土神學文集系列的第五冊,命名為「希望.使命傳承/處境化神學教育」,主要是討論神學教育的處境問題。神學教育是西方大學教育的濫觴,也是西式教育典範。然而經過啟蒙運動的影響,由西方傳入第三世界的大學教育本質上是世俗化的教育,不涉宗教,甚或是排斥宗教的。然而,第三世界的神學教育基本上則是由宣教師引進的傳教專業訓練的教育,具有濃厚的宗派色彩,傾向把教會與世界兩分化,對科學與世俗社會採取排斥的態度。因此,神學教育在第三世界也就喪失了大學教育求真、求善、求美的使命,而變成為征服世界建立基督教王國為目標的殖民式教育。除了上述教育本質的問題外,傳統西方教育的分門別類,隔行如隔山,見樹不見林的專精取向,雖然在特定學術領域容易深入細微,卻也把學者訓練成隔行如隔山的知識割裂狀態。在全球化影響下,像第三世界這些邊緣、弱勢的教會與社會要如何從事神學教育乃成為一個難以克服的課題與巨大使命。本書即從這些關懷出發,試圖以本土神學建構的歷程來檢視第三世界、亞洲,而致台灣的神學教育工作。書中的內容涵蓋筆者多年在亞洲參與東南亞神學教育協會的經驗以及在台南神學院的教育與行政心得,試圖提供一個不同的進路與建議,讓在台灣與第三世界從事神學教育者的參考。也拋磚引玉讓教會有志之信徒、牧者能一起來關心與我們信仰密切關係的神學教育。

2022年3月31日 星期四

懷念 鄭兒玉牧師 - 一位特立獨行的時代先知

 

鄭牧師與神學院同事


   

黃伯和 台灣本土神學研究中心 主任(前台南神學院院長,前長榮大 學副校長)  【適逢鄭兒玉牧師百歲冥誕,接蔡三雄牧師來信邀稿,謹記數則回憶以茲追念】

 


鄭兒玉牧師對我的神學生涯於公於私都扮演著無法言喻的影響。

作為第一代基督徒,在帶領我信主的傳道人鼓勵下,憑著信心決定在不依靠父母支助下進到台南神學院就讀。本來以為說利用新生訓練以及語言進修期間找個家教、工讀辛苦一點,應該可以撐下去。沒想到一個多月暑期進修時間都過去了,想找的工作卻毫頭緒。就在進修課程的最後一天,同學們都在收拾行旅準備回家度週末,迎接正式開學的神學生生涯。我則掙扎著註冊的學費與開學後的生活費仍無著落,考慮著是否應該放棄這個不成熟的信心抉擇。

就在離校前夕,同宿舍室友邀我到餐廳旁的桌球室打桌球,說是臨別前的交誼。就是這個時候鄭兒玉牧師差人到桌球室找我,說他的互談會需要工讀,問我願不願意幫忙。就這樣一個關鍵讓我留下來,展開了我一輩子的神學與神學教育旅程。在互談會、事工班的工讀讓我有機會向鄭牧師近身學習。幫他寫信(都是他逐句口授抄寫)、寄信(常常是晚上成功路郵政總局要關門前趕去寄送)、檔案整理、資料蒐集,以及事工班的行政協助等。鄭牧師是個急性子的人,跟他工作是隨傳隨到,事必躬親,而且每件事都講究時效,劍及履及。跟他工作雖然很緊張,但卻也養成我扎實的做事態度與成效。工作期間牧師娘的噓寒問暖,時而拿些衣物、食物幫助,在孤單旅外的遊子灰心、喪志時,這往往像針強心劑,讓艱辛的神學院生活得以持續。

鄭牧師是個歷史學者,史學的訓練讓他對週遭環境有過人的洞察力。他的執著、敢言,以及鞭辟入裡的觀點,讓他贏得教會內外人的敬佩與稱頌。他喜歡作詩,他的詩中屢屢使用出頭天的台灣俗語。這也影響了我後來在博士論文撰寫、擇材時受到他的啟發並選用了不少他的資料。鄭牧師在台灣戒嚴的年代,身影單薄卻言辭鋒利,他堅持公義,也關心弱小。在林義雄家遭滅門血案後,他奔走遊說把兇宅變成教會,為台灣歷史的創傷闢劃救贖的希望。他是我的老師,一位特立獨行的時代先知。

2021年11月27日 星期六

記憶中的蕭清芬牧師


 -- 一位牧者心腸的神學教育家

黃伯和

昨天(十一月27)在台南無障礙之家舉辦「身心障礙神學」研討會進行的半途,手機傳來蕭清芬牧師過世的消息。心裡一陣驚愕,若有所失。蕭牧師可以說是我神學生涯中扮演最具關鍵性角色的師長之一。他是我神學院的宗教學老師,是邀我從牧會工作回到神學院擔任院長助理的院長,是安排、推薦我出國深造的長官,還親自帶著我第一趟出國,繞著舊金山、休士頓、芝加哥、紐澤西,然後把我送到紐約協和神學院的學術老闆。從紐約回國在南神任教期間,也是他繼續安排我一邊教學一邊進入東南亞神學研究院(SEAGST)完成博士學位的恩師。即便這樣,蕭牧師在公眾場合介紹我的時候,很少提到我們這段因緣。他是一位謙沖、古道熱腸,卻又圓融,凡事講求四平八穩的牧者胸懷。

蕭牧師是台南神學院第五任院長(1973-1986),可以說是台灣戒嚴時期最後一任的南神院長。卻也是台灣民主催生前陣痛期最激烈衝撞年代的神學院院長。美麗島事件把台南神學院捲入暴風駭浪的漩渦。參與事件的師生在風聲鶴唳的氛圍中逃的逃、躲的躲,留在校園的也人人自危。校園內不同情治單位人員不斷穿梭監視。學校處於風雨飄搖中,隨時可能解體。做為院長助理的我看著蕭牧師,為了保護王憲治牧師,營救謝秀雄老師和散逃的學生,不斷與情治人員周旋,四處奔波求援。蕭牧師不做英雄、沒有站上舞台,只是低調的,試圖以圓融的方式守住學校、在危險當中護著所有的師生。

由於出生家世的關係,蕭牧師與公報社、新樓醫院及神學院都有特殊的感情。加上其普世教會的經驗,使他堅持合一的處事精神。在處理南神與新樓醫院、南神與公報社土地糾紛時常常被校內師生批評沒有站穩南神立場。但是當南神面對危機衝擊時,他卻像母雞般張開翅嗙呵護著所有師生。他常常會突然的要我寄書、寄錢給校友,為急需的教會奉獻,許多次遇見教會信徒跑到院長室找他諮商,在院長室放聲大哭的場面。他告訴我當院長就是「石磨心」,即使自己吃虧也要以和為貴。

由於我牧師娘與蕭師母在兒童音樂教育上的師生與合作關係,退休後的蕭牧師每次回來見面,總會帶著小東西(原子筆、巧克力、小貼紙)要我送給小孩子們。幾年前我們到紐澤西德魯大學學假,有機會幾度到他牧會的教會禮拜,後來他卸下全民台語聖經協會理事長的職務交棒給張德香牧師,並要我擔任副理事長協助,我們三個南神老院長一起在南神旁邊的布老虎用了午餐。那是我們最後的見面。蕭牧師,是一位牧者心腸的神學教育者,他沒有顯赫、出頭的作為,卻默默的守護學生,守住學校,貢獻教會、疼惜台灣。



2021年3月23日 星期二

傾囊之愛

傾囊之愛 

澄輝長照、璐德恆美

黃伯和

 

2008年應邀參與恩惠基金會董事會,有機會更全面的認識林澄輝長老及鄧璐德女士。以前在南神、長大從受捐助機構的角色,只知道她們是很有愛心,關懷神學教育,長年支柱神學院教師、學生研究及獎助學金的教會善人。在學術機構接觸獎助學金捐助者不計其數,雖然有所領受總會感恩。對林長老、鄧姑娘的敬佩也僅止於此。在參與恩惠基金會董事會後,瞭解了他們一生多面向的善舉,無私而持續的捐助,以及關懷弱勢的熱心,甚至到生命盡頭傾囊吐盡,不留分文的義舉,讓我驚覺他們實踐的竟是「春蠶致死絲方盡」的永不止息的愛心。內心的動實在難以言喻。

 

長老教會追隨加爾文的精神,強調一切【只為榮耀上帝】,導致抗拒對個人的讚賞、褒揚。卻也因此埋葬了許多聖徒的典範和善行。有限的人雖然不可驕傲、淪為偶像崇拜,但是以此為藉口而輕忽了上帝忠誠子民的善德、模範,而導致目中無人、自以為是,既沒有榮耀上帝也沒有先人的佳美腳蹤、典範可以追隨。這樣的教會可能變得無情、不義。保羅勉勵信徒【您們該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樣】(林前11.1),指出榮耀上帝的真正方式是以自己的好行為來把人引向基督。教會或基督徒不應該吝於讚賞別人的善行,不應該害怕在教會中尋找、模塑典範。尤其是那些無私的,活出基督的典範。

 

因此,在參與恩惠基金會事工的過程中,對於如何盡受託的責任,善待林長老夫婦這些吐盡蠶絲所留下來的遺願,一直耿耿於懷。去年(2019)董事會同意深化恩惠基金會的事工,成立【台灣本土神學研究中心】把基金會的部分資源投人信仰、神學的研究、發展工作。我心中出現的第一個願望就是把創辦人夫婦的信心、義行整理出來,模塑出當代聖徒的典範,提供信徒作為激勵、效法的對象。誠願我們週遭的信徒同道,都成為能感恩、善於讚賞別人、並努力效法聖徒、效法基督來成為值得別人效法的人。

 

這個【林澄輝長老、林鄧璐德女士紀念研討會】原本是研究中心成立後的第一個活動,無奈籌備過程的一些考慮、加上冠狀疫情的影響,拖到今年中才舉行。本書的出版要特別感謝所有參與研討會合辦的單位:美好教會、臨安教會、台南青年會、林澄輝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以及恩惠文教基金會的大力支持與合作。並為本書撰寫推薦文。也謝謝所有提供文稿發表的朋友。希望本書的出版,能成為一個常在的提醒,讓我們記住林長老夫婦在我們當中行過的善舉,心存感恩。也讓後來的人知道上帝曾在台灣這塊土地預備這樣懷有傾囊之愛的聖徒,為我們的社會播下無私愛心的種子,而且它們仍在我們身邊、週遭不斷的吐芽、開花。願榮耀歸於上主。


2020年6月20日 星期六

印度之旅

心靈秘境



雖然相較於其他地區,每次到印度都會感覺有諸多的不便。無論是交通、住宿、飲食,甚至是喝個水都得小心翼翼、提心吊膽。每次行程都會告訴自己「這將是最後一次來印度」。但是,仔細算起來,造訪印度已經不下十次。心裡總還是對印度存著一份無法割捨的感情。每當有會議安排,或者應邀講學、造訪,都還是欣然答應,熱切的想再飛往印度。

AFTM籌備成員在希倫坡大學集會

好友周勉教授 (prof. M. P. Joseph) 去年中跟著我的腳步毅然決定退休。在台灣任教二十幾年,一下子要退休回印度,實在不是容易適應的。退休前他一再叮曯我要去印度看他。雖然幾年前曾經到過他客啦啦的老家住過一個星期,對他退休後回去安頓的情形也的確關心,因此就答應安排。退休前找了幾位過去在國際神學教育界同工的夥伴磋商過為亞洲神學教育轉型新路徑,籌畫組織一個亞洲神學運動論壇 (Asian Forum for Theological Movement, AFTM), 就趁這個機會安排在加爾各答的希倫坡大學 (Serampore College) 辦一個成立的籌備會。 邀請了來自韓國、斯里蘭卡、孟加拉、美國、印度、台灣等十多位包括天主教與新教不同教派的神學運動者一起坐下來做一些腦力激盪。再把我們的行程延長往南向拜訪幾間神學院及草根神學機構。然後再到周勉老師家與他們共度台灣的農曆新年。

2018年11月18日 星期日

致長大神學院同仁的信

所敬愛的各位長大神學院同工平安:
或許您已經或多或少聽到我向學校提出申請服務到明年一月底退休的訊息。由於等候簽呈的流程,一直還沒向大家作報告說明。自從離開南神轉到長大服務已經有十一年的時間。原本在陳校長卸下校長職務時,就準備與他同進退,承蒙李校長熱情慰留繼續擔任輔佐校務的工作。兩年半前屆滿六十五歲,也已作好了屆齡退休的準備。而在我們學系及校長的好意下邀請我以延聘方式(一年一聘)留在系上並持續副校長的工作。這些發展都超出我當初進入長大時的想像與期待。心裡充滿感恩。
在長大服務期間雖然主要心力都投注在行政工作,在系上時間不多。然而,我心所繫及服務的動能,主要還是對神學教育的熱愛與期待。各位在神學院的同工有的是我的老朋友,有的是以前在南神的同事,同學,有的還曾經是我的學生,我熱愛神學教育,更珍惜與各位的同工之誼。原本在長大的一個夢想是能為台灣教會及社會創辦一所大學體制下的神學教育機構,來與各獨立的教派神學院作互補、互助的合作,提升台灣的神學學術,也幫助教會在合一與真理的探索上有所拓展。過去這幾年,我們為了申請神學博士班,屢敗屢戰。或許上帝的時間還沒到,這個任務是暫時擱下了。
從事行政工作,有許多機會扮演要求人守法、委身的任務,因此,我也常自我期許自己要能身先士卒,親身實踐對別人所要求的。在少子化挑戰的高教環境中,為了讓學校校務發展更為順暢,也讓神學院能早日培養年輕一輩老師接手,我想自己已進入六十八高齡,延聘三次已是上帝極大的恩典。因此作出這學期結束退休的決定。
從事牧職到今年剛好屆滿四十年,上帝沒有太多機會給我選擇喜歡做甚麼工作,因此,退休後還是順著上帝的帶領走,並沒有甚麼牽掛。倒是對各位繼續留在系上為神學教育打拼的年輕同工,有些過意不去。祈求上主恩待各位,讓這一個在台灣絕無僅有的大學神學系(),能在各位的努力下,繼續茁壯,榮神益人。
您的同工
黃伯和敬上
20181115

2018年7月10日 星期二

詩巫之旅的迴響







今年(2018)四月代表學校到東馬詩巫參加高等教育展,順便拜訪詩巫市長及馬來西亞衛理教會所屬的畢理學院,並與詩巫的教會牧長舉行了一個小型的座談會。在詩巫期間受到市長熱情的招待以及教會兄姐的多方關照。五天的停留市長家族所擁有的當地報紙每天都有長榮大學的大標題新聞。教會的衛理報並特別安排專訪,讓台灣與馬來西亞的教會經驗得以交流分享。一趟詩巫之旅溫情滿行囊。僅將衛理報專訪的兩篇訪問稿貼上分享:

2017年5月17日 星期三

思念貞文

黃伯和20170518
貞文牧師終於還是走了。從第一天傳出他在國外發病趕回台灣治療開始,就默默的祈禱,年輕的生命應該有足夠的能量克服病魔的挑戰吧。只是這一路走來,辛苦了。 我對貞文的認識在不同階段,其實有很不同的面向。那是二十幾年前的事吧,他還在大學念書。有一天,在我神學院的宿舍前出現了兩個小女生,長得一模一樣有如同一個模子鑄造出來的。按我門鈴後靦腆的自我介紹,說要找我談談一些神學的問題。驚訝於教會中的青年居然有這麼積極而勇敢對神學表現興趣並付之行動的。這也讓剛開始從事神學教育的我對台灣教會的青年產生樂觀的期待。後來認識了逸石長老,也和謝淑民長老成了忘年之交,因而逐漸了解貞文與許多嘉義西門教會的青年,都承襲了該教會自由開放的風氣,深具獨立思考與批判的精神。這也是逸石長老常常標榜的「刺竹相環抱」批判性團結(critical solidarity)精神。 貞文進入神學院就讀以及畢業後到教會工作反而是較少互動的階段。記得我還曾開玩笑的問他,怎麼沒進神學院前那麼積極的找機會討論神學,進了神學院反而疏離了呢?或許是他的神學興趣與方向改變了,不過我倒覺得貞文的姊妹都某個程度潛在的具有抗拒權威,疏離權位的傾向。她很能享受與同儕分享,濟助弱勢。對制度性在位者的態度比較批判或保持距離。由於自己也某個程度有這樣的個性,因此也就順其自然,沒有太主動地去關注。有一段子幾乎是失聯的狀態。直到後來有機會在德國與他見面,當時剛好也是他遭遇一些瓶頸、困難的時候,因此就順道邀他回來。 在神學院同工的時期,是讓我體會貞文才氣洋溢的階段。雖然平時忙碌,互動的機會也不多,不過,我一直很喜歡、享受貞文設計的禮拜儀式,簡樸卻帶有文學的質感,往往在轉角的細緻處,會發現感動。這應該是出於細膩的心思,以及純樸信仰的根底。當我計畫把深水校區經營成一個靈命塑造營地時,我請貞文牧師與當時的輝彰牧師一起幫忙,設計泰澤禮拜,邀請校內外同工參加。每個禮拜一次的傍晚時分,在燭光四週圍成的泰澤小組,到現在都是我難忘的經驗。在我即將從南神退休時,同事提議把我每次董事會撰寫的辦學理念與計畫報告書,集成冊出版,貞文一口答應擔任編輯,並趕在我離校之前完成。 離開南神後,見面的機會不多,每次見面問他,或問昭文她的身體狀況如何,得到的回答都是還不錯、有進步,以為是逐步康復中。沒想到她突然就走了。帶著那些令人羨慕的才華,帶著上帝也忌妒的年輕。思念貞文牧師。

2014年6月19日 星期四

Embracing the Household of God

My new book on "Embracing the Household of God -- A Paradigm Shift from Anthropocentric Tradition to Creation Responsibility in Doing Theology" is published as PTCA book series no. 7. This is a new shift of theological endeavors to a more inclusive and holistic concern of the mission of theology. Thanks to my good friends and brothers: Dr. Wati Longchar and Dr. M.P Joseph for their tireless works to bring this book out. The supports from ETE WCC for the publication is also appreciated. 


2014年5月18日 星期日

Global Fellowship of Theological Educators -- International Forum for Christian Leadership Development

同一個校園的兩間神學院--路德宗
神學院與McCormick神學院
第一次籌備會參與成員
三年前在普世教會協會WCC的鼓勵下,亞洲神學教育論壇(Asian Forum For Theological Education, AFTE) 經過曼谷,新加坡到雅加達會議終於成形。由於在雅加達的成立會議中被推舉為召集人。乃應邀參與WCC與WEA(World Evangelical Association)共同發起的全球神學教育論壇(Global Forum for Theological Educators) 的籌備。全球神學教育論壇/團契的準備工作也經歷過三年多,幾次在不同場合的密集商討,最後在韓國首爾和釜山兩次會議中拍板確定了這次籌備會的舉行。會議由北美神學教育評鑑協會(ATS)主辦,地點則在英國劍橋和美國芝城的McCormick之間選一個。後來經過幾次電子郵件往還,
負責籌備的Dr. David Esterliine終於確認美國路思義基金會同意挹注開會之經費,會議地點也敲定McCormick 神學院,芝城之行於焉抵定。

名稱之辯
芝加哥大學校園內的McCormkck訪客宿舍
由於普世教會協會過去幾年已經陸續在不同地區成立了區域神學教育論壇。因此主張全球性的跨傳統組合也應該可以用論壇稱呼來和區域組織對應。可是福音派的朋友對具有機構代表性和約束性名稱頗為敏感,兩年多來的幾次會議,一貫的主張以團契(fellowship)的稱呼來取代論壇(forum)。這次會議的第一天花了整個早上的時間對名稱再作詳細的確認。在這些坦誠的對話中可以發現,福音派教會的朋友和主流教會的習性和思考模式的差異。彼此之間隱約的疑慮和背後承受的壓力若隱若現。名稱的確定也牽涉到未來運作的形式,參與者的界定,要達成的目標,以及經費的來源。由於與會者都身負各傳統之全球組織的領導工作,這些實務性的議題倒沒出現太多的爭議,反而很快的討論出幾個富有創意的發想和步驟。安排兩天的會議,在第一天就取得具體的進展。第二天的會議則是組織、分工和未來工作規劃的討論。三個後續活動依序規畫:今年九月小型的執委會在英國,明年一月第二次籌備會在德國法蘭克福,2015年底或2016年初第一次全球神學教育者聚會在德國舉行,預計邀請一百二十到一百五十人參加。

芝城蟹逅
造訪芝加哥,這是第三次。最早的一次是生平首度出國到紐約留學前,隨著蕭清芬院長一路從洛杉磯、舊金山、休士頓繞道芝加哥拜訪南神校友。第二次則是在南神院長任內到北美來召開校友會。都是行色匆匆。這次的會議安排也是只有兩天的會。一直以來出國開會都是坐了十幾個小時的飛機停留兩三天,時差都還沒調整就起程回去了。年紀漸大身體的負荷明顯的感受。剛好聖路易的紀元訓牧師幾次聯繫希望介紹長榮大學與當地的芳邦基督教大學結盟的好意。經連絡後決定多待兩天轉往聖路易去作拜訪的行程。

Breakfast with Dr. Shanta and Dr. Charles
芝城的會議在十六日下午結束,十七日早上約了斯里蘭卡神學家Dr. Shanta見面,原本想去拜訪他在芝城的神學教育中心,因為是週末學校無人,他建議帶我們去早午餐,HS和巴基斯坦來的Charles也難得聚在一起。Shanta 是上次在AFTE會議時計畫邀請他回亞洲參與會議,最後因故沒有成行。一直希望有機會找出讓他的機構與亞洲神學教育能合作的可能。後來我學假到紐澤西又約在紐約見過一面。Charles 則是當初東南亞神學研究院(SEAGST)為轉型而成立區域教授(regional professors)邀請參與的一員。曾到台灣來參加發起會議。由於HS另有約朋友來載他,吃過早午餐就回宿舍。送走HS。

他鄉故知來
昇穎、見汶和約瑟在密西根湖畔
下午旅居加拿大魁北克的昇穎和見汶知道我來芝城帶著小約瑟專程從蒙特婁開車十幾個小時來看我。見汶和昇穎都是以前在台南傳道會幫忙時認識的青年,如今已結婚生子全家都搬到加國魁北克,一聽說我來北美就規劃舉家南下到芝城來找我。真令人感動。在學舍聊了一會兒,便坐他們的車子到密西根湖畔散步,到市中心看千禧年公園,然後一起到中國城晚餐。度過一個愉快的下午。

芳邦大學探索之旅
很多年前,在我到任長大不久,在聖路易(St. Louis, Missouri) 的紀元訓牧師透過紀元德牧師告知當地的芳邦基督教大學有意願和長大結盟,經過數次交換意見,由於都只停留在電話聯繫,未有進一步的發展。在確定了芝城會議之行後梢了一封信給紀牧師詢問順道前往拜訪芳邦大學的可能性。時間很快敲定十九日週一學校有上班時前往,同時簽定兩校合作的MOU。


2014年1月11日 星期六

Common Commitment

Forum meeting in Manila
由AFTE 主辦菲律賓聖經神學院承辦的亞洲神學教育評鑑與學位互相認可的論壇從2014年元月10-11日在馬尼拉舉行。參加人員除了印度的Senate of Serampore, 東南亞神學教育協會(ATESEA),福音派的亞洲神學協會(ATA)以及五旬節派的APTA主席和執行長外,包括FTESEA的HS Wilson和Lester Ruiz (也是ATS的評鑑主任)以及本人代表AFTE參與。兩天的會議出乎原本的期待,達成了共同委身的聲明。將此聲明分享於此:



Common Commitment
- Towards Mutuality and Cooperation in
Theological Education in Asia -

The spirit of mutuality and cooperation or "working together" as Christians is grounded in the teachings of Christ.  Since time immemorial Christians of every tribe and nation have found it challenging to resist being exclusiveChurch history reminds us of the fierce competition churches and denominations have undertaken to claim and defend their turf all in the name of Christ.  Even Jesus’ disciples were not spared the competitive spirit.  They complained about someone who cast out demons in Jesus’ name: “we tried to stop him, because he is not one of us.”  But Jesus replied: “Do not stop him, for whoever is not against you is for you.” (Lk 9: 49,50). St.  Paul also reminds us that we are many but one body in Christ. (ICor. 12.4-13, Eph. 4. 4-6).

It is in this cooperative spirit that we,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Asia Pacific Theological Association (APTA), Asia Theological Association (ATA), Association for Theological Education in South East Asia (ATESEA), and the Senate of Serampore College, gathered together in Biblical Seminary of the Philippines, Manila on January 10-11, 2014, to discuss furthering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fellowship.
Toward this end, we the participants of this meeting commit ourselves to pursue these Strategic Directions for “Mutuality and Cooperation for Theological Education”

1.     Critically cultivating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stronger fellowship
2.     Exploring resource sharing
3.     Collaborating, reviewing and improving accreditation practices

            We will be considering the following:
1.     Roundtable conversation to be hosted by the Senate of Serampore
2.     Resources sharing such as faculty, student programs and library.
3.     Reciprocal observation on accreditation activities
4.     Research and documentation on variety of accreditation practices in theological education in Asia

  Participants:

Asia Pacific Theological Association                                     Alex Fuentes
Asia Theological Association                                                 Takanori Kobayashi,  Joseph Shao
Association for Theological Education in South East Asia     Ngoei Foong Nghian, Limuel Equina
Senate of Serampore College                                                  Santanu Patro
Foundation for Theological Education in South East Asia      H. S. Wilson, Lester Ruiz,
Association of Theological Schools in the US and Canada     Lester Ruiz
Ecumenical Theological Education WCC                               Dietrich Werner (through Skype)
Asian Forum for Theological Education                                  Huang Po Ho

2013年10月31日 星期四

WCC釜山大會紀實 (一)

前進釜山

七年一度的普世教會協會大會(WCC Assembly)有史以來第二度選擇到亞
洲來舉行,繼上次在印度之後,這次選擇在韓國的釜山。韓國教會為此大會幾乎動員全國的教會資源和人力,兩三年前就開始著手籌辦。一年多以前WCC神學教育部門就在多次的會議中提及大會之前延續到大會期間計畫籌辦一個普世神學教育學院(Global Ecumenical Theological Institute, GETI)的構想。希望從世界各地的神學教育機構招募一百五十名神學研究生參與這個學院的課程,並體驗難得的大會開會盛況。為的是希望能藉這年輕一代的參與大會以及半個月左右的臨時學院分享能激發年輕人對合一運動的委身,並培育新一代的普世合一運動領袖。這次大會的主題是:「生命的主,帶我們邁向公義與和平」(Life of God, Lead us to Justice and Peace)。

My lecture to the GETI, WCC Busan 
去年在WCC的支持下,我們邀請了亞洲神學教育相關的領導人,包括主流教會、福音派、五旬節派在印尼開會、籌畫成立「亞洲神學教育論壇」(AFTE)時,Dietrich 又再次提及這個規劃的進行情形。原本計畫招募一百五十人的節目,因為報名踴躍突破一百五十人而達到一百六十多人左右(正式開學時更超過一百八十人)。為了有效輔導這些各地來的學員(前天到首爾才知道許多學員都是神學院的年輕教師),WCC積極的尋找合適的核心教授(core faculties)。 在幾次一起開會、合編「亞洲普世神學教育手冊」的機會中,Dietrich 一再邀請我參與核心教授的行列。除了要輔導一個小組的學員外,還要我作一個專題演講,參與兩個合一神學對話(ecumenical conversation)作引言的工作,並由我所負責的AFTE (亞洲神學教育論壇)申請一個Madang的工作坊。想說七年才一次的大會難得到亞洲來召開,作為亞洲神學教育的一份子,多出點力總不能推辭。

2013年10月29日 星期二

Doing Theologies in Asian Ways with Asian Resources (WCC GETI version)

Doing Theologies in Asian Ways with Asian Resources
-        An Introduction to A Theological Movement Launched by PTCA
Keynote Speak for Global Ecumenical Theological Education (GETI) Program
WCC Busan Assembly Meeting, Seoul Korea
Oct. 28, 2013
by Dr. Huang Po Ho
Dean of PTCA, Moderator of AFTE and Vice President & Prof. of CJCU

Introduction
The attempt to formulate theologies and to implement theological education in Asia, can be dated back to the arrival and establishment of Christians of Oriental Orthodox tradition, and multiplied with successive Christian sojourn to Asia, of Roman Catholic and Protestant Christian missions from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Theological education carried out as institutes of professional higher education has been operated in many of Asian countries for more than a century. Because of the Christian mission legacy, theological education systems implemented in Asia are mostly modeled after theological schools from western countries in all their structures, disciplines and curricula.
Over the years, despite of many challenges and arguments for new form of theological education and many conferences which have been held to urge that transformation be made for traditional models of theological education, there is still ongoing search for appropriate theological education to meet the contemporary ministerial and social challenges voiced by theological faculties, students and church leaders.

Encouraged by the internal conditions of the church mission developments, and the external challenges caused by the international power remapping, an identity awareness of being “Asian” Christian was begun to emerge in Asian Christian communities after Second World War. Theological educators in Asia came together to form associations for theological schools to encourage personnel exchanges, resources sharing, and shaping solidarity for theological development in Asia. Association for Theological Education in South East Asia (ATESEA) was formed in 1957 and increased its members from 16 in the beginning, to 102 at its apex. Asian Theological Association (ATA) was formed in 1970 and has 128 accredited members and 64 associated members. Both associations are committed to the idea of “train Asian in Asia”, while ATESEA has stressed on contextual orientation for theological construction.  College of Serampore was established even dated back to 1818 to provide collegiate education to students in the Faculties of Arts, Science and Commerce through affiliation with the University of Calcutta, as well higher theological education to the ministers of the churches through its Faculty of Theology to affiliated colleges in India, Sri Lanka and Bangladesh.

It was in the midst of this background, that the Programme for Theology and Cultures in Asia (PTCA) was given birth as a theological movement to the service of contextual theological formation and theological education in Asia.

2013年7月9日 星期二

共寫全球神學教育的新篇章

神學教育的危機與轉機

去年學假有機會到美國德魯大學神學院當研究學者,針對當前世界各地的神學教育作比較深
Torch Trinity Graduate University
入的了解與探索。這是一趟震撼的教育,從資料,對談與參與會議所取得的印象,新教的神學教育在全球各角落都發生了根本的改變,雖然有悲觀的、有樂觀的,整體而言,主流教會與其神學教育正在崩塌中,福音派與五旬節派雖有增長,卻也難挽整體教會的頹勢。在歐洲神學教育逐漸為(諸)宗教研究所取代,神學教育與教會的疏離既重創教會的宣教動力,也讓神學教育本身逐漸喪失合法的學術身分。北美的神學教育雖然相對的蓬勃,然而隨著學生數的遞減,經營上的財務壓力日漸沉重,據一位北美神學教育評鑑協會的朋友私下預估,五年內北美將有三分之一神學教育機構或是需要合併,或是關門大吉。在亞非、拉丁美洲,神學教育雖然仍和教會保持密切的聯繫,畢竟基督徒在其社會中大多是少數(拉丁美洲天主教徒雖然多數,新教徒卻是十足的少數),資源不足,經驗淺薄,其神學教育大都停留在教牧養成的訓練中心型態的機構,缺乏深度神學學術研究的平台與能量。

2013年3月21日 星期四

漢堡的春雪巡禮

Snowing Mission Academy Conference Hall
普世教會協會(WCC) 的第十次大會將在年底在韓國的釜山(Busan) 舉行,這是WCC一九四八年創立以來第二次到亞洲來舉行大會。這次會議的舉行除了標示其六十五年來重返亞洲的意義,帶給亞洲教會象徵性的肯定外,也由於近年來世界經濟情勢的低迷,影響所有的普世教會機構,WCC 也不得不宣布在此大會後將大幅調整內部結構,持續近年來不斷的瘦身行動,將有進一步人事調整。因此大會之前的準備動作以及各單位的因應措施,顯得忙亂複雜。聽說有些知道自己將在大會後離開的工作人員也因此意興闌珊。

長年以來參與WCC的事務,從早期參與宗教對談,與Wesley Ariarajah,Hans Ucko 等成了長年好朋友,後來轉向神學教育與目前的 Dietrich Werner 有許多同工的機會,一起編書(handbook),一起組神學教育論壇(AFTE),一起分享亞洲神學教育的夢想。Dietrich 是一個深具委身、苦幹型的歐洲學者,在釜山大會之前他一方面準備為亞、非、拉丁美洲出版神學教育手冊,每冊都超過七百多頁的出版品作為大會提供各地神學教育者參考外,一方面也籌備大會前兩個禮拜的合一神學教育的全球學院(GETI - Global Ecumenical Theological Institute),及會議期間的神學對談(theological conversation),這些活動我都有緣參與:當編輯委員、參與教授團或有分於其中的活動。年初接到他的邀請函說三月中為了處理WCC 結構改組後的ETE(普世神學教育)的未來,要在漢堡召開一個小型的會議找各地的專家來討論。會議才安排一天半,我飛機的行程就要兩天,同時又是剛開學不久考慮向學生調課麻煩,然而在他的敦促下,我還是同意參加。

2012年10月6日 星期六

Theological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Formation for Ecumenical Movement in a Challenging Era

Keynote Address to the Inauguration Celebration
Program of Studies in Ecumenism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Hanshin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Theology, Korea
Rev. Dr. Huang Po Ho, vice president & Prof. CJCU
Sept. 25, 2012

Introduction

Hanshin Chapel Choir
The Inauguration of the Program for Studies in Ecumenism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Launched by Hanshin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Theology at this moment of time has a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the ecumenical movement in this critical period of history. In one side, this new initiative of ecumenical theological studies can be considered a gift of Asian churches to welcome Busan Assembly of the 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 to be held in 2013, which is the second WCC assembly to be held in Asia. In the other side, this new attempt of to establish a theological program on ecumenical studies can be seen also as a response of Asian churches towards the challenges and crisis facing ecumenical movement today.

Phyllis Trible in the Consultation 
international program students
Busan Assembly as the second WCC Assembly held in Asia, has chosen the theme of “God of Life, Lead us to Justice and Peace” as its assembly call of prayer to the world and particularly to Christian congregations. This is the first time that the 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 explicitly taking up the terms of Justice and Peace for its assembly theme.[1] A theme that has its urgency to people in Asia particularly after the declaration of Barack Obama,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its “Pivot to Asia” policy. The recent international tensions emerged in Korean Peninsula, the East Sea,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entangled almost all Asian countries and also the United States, have demonstrated the explosive situ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licts in the region. Peace and people’s security are threatened by the international interests particularly from the hegemonic supper power countries. Any conflict irrupts in these regions will inevitably involve the clashe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and in which no country in this continent can really stay away from it. True peace can only be sustained when justice is upheld. There will be no unity, no ecumenism if true peace is threatened and justice is undermined. Ecumenical movement has been confronted its test stone in 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