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2年12月1日 星期四

Contextual Theological Education

本書為本土神學文集系列的第五冊,命名為「希望.使命傳承/處境化神學教育」,主要是討論神學教育的處境問題。神學教育是西方大學教育的濫觴,也是西式教育典範。然而經過啟蒙運動的影響,由西方傳入第三世界的大學教育本質上是世俗化的教育,不涉宗教,甚或是排斥宗教的。然而,第三世界的神學教育基本上則是由宣教師引進的傳教專業訓練的教育,具有濃厚的宗派色彩,傾向把教會與世界兩分化,對科學與世俗社會採取排斥的態度。因此,神學教育在第三世界也就喪失了大學教育求真、求善、求美的使命,而變成為征服世界建立基督教王國為目標的殖民式教育。除了上述教育本質的問題外,傳統西方教育的分門別類,隔行如隔山,見樹不見林的專精取向,雖然在特定學術領域容易深入細微,卻也把學者訓練成隔行如隔山的知識割裂狀態。在全球化影響下,像第三世界這些邊緣、弱勢的教會與社會要如何從事神學教育乃成為一個難以克服的課題與巨大使命。本書即從這些關懷出發,試圖以本土神學建構的歷程來檢視第三世界、亞洲,而致台灣的神學教育工作。書中的內容涵蓋筆者多年在亞洲參與東南亞神學教育協會的經驗以及在台南神學院的教育與行政心得,試圖提供一個不同的進路與建議,讓在台灣與第三世界從事神學教育者的參考。也拋磚引玉讓教會有志之信徒、牧者能一起來關心與我們信仰密切關係的神學教育。

2022年10月7日 星期五

悲憫‧ 虛己的愛 -- 本土的倫理神學

倫理學狹義地﹝可﹞釋義為某種傳統、群體或個人所持有的道德原 則。廣義地說,社會裏的所有規範、習俗、制度、格言、禮儀、行 為標準、律法,都囊括在倫理的範疇內。 換句話說,倫理是社會中傳承的一套規範,用來維持並型塑理想的 人際、社會以及國際間的互動關係。倫理在本質上因此是具有導引、囿 限、甚至是綑綁的意涵。倫理的彰顯因此隱含有維護現狀,宰制未來的 潛在意思。在亞洲的基督宗教作為殖民歷史的宗教。其所引進的諸多基 督教倫理教導,雖絕大部分都分享有共同人性的普遍理想與期許,其在 不同時代、處境中發展出來的倫理規條,面對在地的、當代的新情境, 仍會出現許多不合時宜或以偏概全的缺失。本土神學的倫理學因此不在 於重述既存的倫理規範,而應著重於對不合時宜及以偏概全之傳統倫理 的糾正與重建。也就是用心於對傳統倫理的解構,來重建具解放性的倫 理。這也算是基督教倫理學的轉型正義。

2022年3月31日 星期四

懷念 鄭兒玉牧師 - 一位特立獨行的時代先知

 

鄭牧師與神學院同事


   

黃伯和 台灣本土神學研究中心 主任(前台南神學院院長,前長榮大 學副校長)  【適逢鄭兒玉牧師百歲冥誕,接蔡三雄牧師來信邀稿,謹記數則回憶以茲追念】

 


鄭兒玉牧師對我的神學生涯於公於私都扮演著無法言喻的影響。

作為第一代基督徒,在帶領我信主的傳道人鼓勵下,憑著信心決定在不依靠父母支助下進到台南神學院就讀。本來以為說利用新生訓練以及語言進修期間找個家教、工讀辛苦一點,應該可以撐下去。沒想到一個多月暑期進修時間都過去了,想找的工作卻毫頭緒。就在進修課程的最後一天,同學們都在收拾行旅準備回家度週末,迎接正式開學的神學生生涯。我則掙扎著註冊的學費與開學後的生活費仍無著落,考慮著是否應該放棄這個不成熟的信心抉擇。

就在離校前夕,同宿舍室友邀我到餐廳旁的桌球室打桌球,說是臨別前的交誼。就是這個時候鄭兒玉牧師差人到桌球室找我,說他的互談會需要工讀,問我願不願意幫忙。就這樣一個關鍵讓我留下來,展開了我一輩子的神學與神學教育旅程。在互談會、事工班的工讀讓我有機會向鄭牧師近身學習。幫他寫信(都是他逐句口授抄寫)、寄信(常常是晚上成功路郵政總局要關門前趕去寄送)、檔案整理、資料蒐集,以及事工班的行政協助等。鄭牧師是個急性子的人,跟他工作是隨傳隨到,事必躬親,而且每件事都講究時效,劍及履及。跟他工作雖然很緊張,但卻也養成我扎實的做事態度與成效。工作期間牧師娘的噓寒問暖,時而拿些衣物、食物幫助,在孤單旅外的遊子灰心、喪志時,這往往像針強心劑,讓艱辛的神學院生活得以持續。

鄭牧師是個歷史學者,史學的訓練讓他對週遭環境有過人的洞察力。他的執著、敢言,以及鞭辟入裡的觀點,讓他贏得教會內外人的敬佩與稱頌。他喜歡作詩,他的詩中屢屢使用出頭天的台灣俗語。這也影響了我後來在博士論文撰寫、擇材時受到他的啟發並選用了不少他的資料。鄭牧師在台灣戒嚴的年代,身影單薄卻言辭鋒利,他堅持公義,也關心弱小。在林義雄家遭滅門血案後,他奔走遊說把兇宅變成教會,為台灣歷史的創傷闢劃救贖的希望。他是我的老師,一位特立獨行的時代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