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1年12月28日 星期二

神學的典範轉移

誌  台灣本土神學文集的出版

 

從事本土神學的書寫工作逾五十個年頭,從初次接觸基督教信仰到進入神學院,朦朦朧朧的透視到有限生命背後之超越無限的奧秘。在青澀的年代開始以「上帝與我」為題,書寫了幾篇連載的短文。那是還不懂甚麼是神學的年紀。那些掙扎著窺視生命奧秘的文字,如今讀來卻好像是我整個神學旅程的重要奠基石。

如今,年逾七十。拉拉雜雜書寫過的神學相關文字應不下百萬字。偶而舊文重讀,總會感受到年輕時那股企圖轉身、探索祕境的衝動與傻勁,似乎並未隨著年紀增長而有所消退。每次提筆撰文,總自信滿滿的認為自己有新的看法,有獨特的見解。長久以來自己也確實努力想不斷超越自己。只是蓦然回首,好像又從未離開一路走來的軌跡。是神學心靈的不安,或是對超越之渴望的無奈,這一路以來的神學書寫,就像失鄉的遊子,遊走於曠野漫漫。雖然途中不乏珍木奇石,卻體驗不到抵家的安穩。

從長榮大學退休後,在恩惠文教基金會支持下成立了台灣本土神學研究中心。讓我體驗到了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的銘言:沒有人是出生來被聘雇的(no one is born for employment)。這個人生的大轉身 (退休),總算讓我有機會想想如何為矌野游走多年的台灣本土神學搭個遮風避雨的【殿宇】。在長榮大學任職期間,好幾次與周勉博士 (MP Joseph) 商討撰寫本土神學的參考文獻,也曾多次與莊雅棠牧師籌劃編輯神學資源手冊,並曾付之實施卻沒能完成。因此,在中心成立後,除了組織本土神學讀書會,舉辦研討會及出版本土神學系列叢書外。也再次興起編輯本土神學資源手冊的念頭。在幾位年輕的神學同工參與下,我們成立的台灣本土神學資源手冊編輯小組,開始籌劃分工。與此同時,我也有幸把我過去畢生書寫的作品所有版權捐贈給中心,重新整理出版,希望提供對本土神學有興趣的朋友一個入門的參考。

第一冊就把它命名為 「旅 - 轉身與起程」,以敘述方式談論神學的典範轉移。這文集的出版,最讓我欣慰的是得到一位素昧平生的年輕朋友羅傳樵先生同意我使用他十幾年前在網路評論我的神學思想的一篇短文做為評介文。羅先生不是神學本科的學者,因此,這評介應該可以讓更多關心宗教、關心神學的人容易親近我這些文字。希望整套文集的出版有助於台灣本土神學的投石問路,邀請更多人來關心與參與。

2021年11月27日 星期六

記憶中的蕭清芬牧師


 -- 一位牧者心腸的神學教育家

黃伯和

昨天(十一月27)在台南無障礙之家舉辦「身心障礙神學」研討會進行的半途,手機傳來蕭清芬牧師過世的消息。心裡一陣驚愕,若有所失。蕭牧師可以說是我神學生涯中扮演最具關鍵性角色的師長之一。他是我神學院的宗教學老師,是邀我從牧會工作回到神學院擔任院長助理的院長,是安排、推薦我出國深造的長官,還親自帶著我第一趟出國,繞著舊金山、休士頓、芝加哥、紐澤西,然後把我送到紐約協和神學院的學術老闆。從紐約回國在南神任教期間,也是他繼續安排我一邊教學一邊進入東南亞神學研究院(SEAGST)完成博士學位的恩師。即便這樣,蕭牧師在公眾場合介紹我的時候,很少提到我們這段因緣。他是一位謙沖、古道熱腸,卻又圓融,凡事講求四平八穩的牧者胸懷。

蕭牧師是台南神學院第五任院長(1973-1986),可以說是台灣戒嚴時期最後一任的南神院長。卻也是台灣民主催生前陣痛期最激烈衝撞年代的神學院院長。美麗島事件把台南神學院捲入暴風駭浪的漩渦。參與事件的師生在風聲鶴唳的氛圍中逃的逃、躲的躲,留在校園的也人人自危。校園內不同情治單位人員不斷穿梭監視。學校處於風雨飄搖中,隨時可能解體。做為院長助理的我看著蕭牧師,為了保護王憲治牧師,營救謝秀雄老師和散逃的學生,不斷與情治人員周旋,四處奔波求援。蕭牧師不做英雄、沒有站上舞台,只是低調的,試圖以圓融的方式守住學校、在危險當中護著所有的師生。

由於出生家世的關係,蕭牧師與公報社、新樓醫院及神學院都有特殊的感情。加上其普世教會的經驗,使他堅持合一的處事精神。在處理南神與新樓醫院、南神與公報社土地糾紛時常常被校內師生批評沒有站穩南神立場。但是當南神面對危機衝擊時,他卻像母雞般張開翅嗙呵護著所有師生。他常常會突然的要我寄書、寄錢給校友,為急需的教會奉獻,許多次遇見教會信徒跑到院長室找他諮商,在院長室放聲大哭的場面。他告訴我當院長就是「石磨心」,即使自己吃虧也要以和為貴。

由於我牧師娘與蕭師母在兒童音樂教育上的師生與合作關係,退休後的蕭牧師每次回來見面,總會帶著小東西(原子筆、巧克力、小貼紙)要我送給小孩子們。幾年前我們到紐澤西德魯大學學假,有機會幾度到他牧會的教會禮拜,後來他卸下全民台語聖經協會理事長的職務交棒給張德香牧師,並要我擔任副理事長協助,我們三個南神老院長一起在南神旁邊的布老虎用了午餐。那是我們最後的見面。蕭牧師,是一位牧者心腸的神學教育者,他沒有顯赫、出頭的作為,卻默默的守護學生,守住學校,貢獻教會、疼惜台灣。



2021年3月23日 星期二

傾囊之愛

傾囊之愛 

澄輝長照、璐德恆美

黃伯和

 

2008年應邀參與恩惠基金會董事會,有機會更全面的認識林澄輝長老及鄧璐德女士。以前在南神、長大從受捐助機構的角色,只知道她們是很有愛心,關懷神學教育,長年支柱神學院教師、學生研究及獎助學金的教會善人。在學術機構接觸獎助學金捐助者不計其數,雖然有所領受總會感恩。對林長老、鄧姑娘的敬佩也僅止於此。在參與恩惠基金會董事會後,瞭解了他們一生多面向的善舉,無私而持續的捐助,以及關懷弱勢的熱心,甚至到生命盡頭傾囊吐盡,不留分文的義舉,讓我驚覺他們實踐的竟是「春蠶致死絲方盡」的永不止息的愛心。內心的動實在難以言喻。

 

長老教會追隨加爾文的精神,強調一切【只為榮耀上帝】,導致抗拒對個人的讚賞、褒揚。卻也因此埋葬了許多聖徒的典範和善行。有限的人雖然不可驕傲、淪為偶像崇拜,但是以此為藉口而輕忽了上帝忠誠子民的善德、模範,而導致目中無人、自以為是,既沒有榮耀上帝也沒有先人的佳美腳蹤、典範可以追隨。這樣的教會可能變得無情、不義。保羅勉勵信徒【您們該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樣】(林前11.1),指出榮耀上帝的真正方式是以自己的好行為來把人引向基督。教會或基督徒不應該吝於讚賞別人的善行,不應該害怕在教會中尋找、模塑典範。尤其是那些無私的,活出基督的典範。

 

因此,在參與恩惠基金會事工的過程中,對於如何盡受託的責任,善待林長老夫婦這些吐盡蠶絲所留下來的遺願,一直耿耿於懷。去年(2019)董事會同意深化恩惠基金會的事工,成立【台灣本土神學研究中心】把基金會的部分資源投人信仰、神學的研究、發展工作。我心中出現的第一個願望就是把創辦人夫婦的信心、義行整理出來,模塑出當代聖徒的典範,提供信徒作為激勵、效法的對象。誠願我們週遭的信徒同道,都成為能感恩、善於讚賞別人、並努力效法聖徒、效法基督來成為值得別人效法的人。

 

這個【林澄輝長老、林鄧璐德女士紀念研討會】原本是研究中心成立後的第一個活動,無奈籌備過程的一些考慮、加上冠狀疫情的影響,拖到今年中才舉行。本書的出版要特別感謝所有參與研討會合辦的單位:美好教會、臨安教會、台南青年會、林澄輝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以及恩惠文教基金會的大力支持與合作。並為本書撰寫推薦文。也謝謝所有提供文稿發表的朋友。希望本書的出版,能成為一個常在的提醒,讓我們記住林長老夫婦在我們當中行過的善舉,心存感恩。也讓後來的人知道上帝曾在台灣這塊土地預備這樣懷有傾囊之愛的聖徒,為我們的社會播下無私愛心的種子,而且它們仍在我們身邊、週遭不斷的吐芽、開花。願榮耀歸於上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