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顯示具有 Voyages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Voyages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6月20日 星期六

印度之旅

心靈秘境



雖然相較於其他地區,每次到印度都會感覺有諸多的不便。無論是交通、住宿、飲食,甚至是喝個水都得小心翼翼、提心吊膽。每次行程都會告訴自己「這將是最後一次來印度」。但是,仔細算起來,造訪印度已經不下十次。心裡總還是對印度存著一份無法割捨的感情。每當有會議安排,或者應邀講學、造訪,都還是欣然答應,熱切的想再飛往印度。

AFTM籌備成員在希倫坡大學集會

好友周勉教授 (prof. M. P. Joseph) 去年中跟著我的腳步毅然決定退休。在台灣任教二十幾年,一下子要退休回印度,實在不是容易適應的。退休前他一再叮曯我要去印度看他。雖然幾年前曾經到過他客啦啦的老家住過一個星期,對他退休後回去安頓的情形也的確關心,因此就答應安排。退休前找了幾位過去在國際神學教育界同工的夥伴磋商過為亞洲神學教育轉型新路徑,籌畫組織一個亞洲神學運動論壇 (Asian Forum for Theological Movement, AFTM), 就趁這個機會安排在加爾各答的希倫坡大學 (Serampore College) 辦一個成立的籌備會。 邀請了來自韓國、斯里蘭卡、孟加拉、美國、印度、台灣等十多位包括天主教與新教不同教派的神學運動者一起坐下來做一些腦力激盪。再把我們的行程延長往南向拜訪幾間神學院及草根神學機構。然後再到周勉老師家與他們共度台灣的農曆新年。

2019年5月26日 星期日

Teotihuacan 的日月神廟 - 凝視墨西哥的文化深層


第一次到墨西哥,出發之前既興奮又有點不安。早年在美國讀書時接觸過不少墨西哥人,但從來沒進過墨西哥。算來進出國門超過兩百多次,去過的國家也有三十幾國,近年來都是重複一些較密切交往的國家,很久沒有再探新國度的經驗。因此Concilium今年的編委會選定在墨西哥召開,一直期待。不過,要到墨西哥除了最近美墨之間為了移民的問題吵得不可開交,加上出發前幾日才看到報導,因為空汙的問題導致學校停課,朋友一聽我要到墨西哥,不是要我注意安全就是小心空氣汙染。






2018年7月10日 星期二

詩巫之旅的迴響







今年(2018)四月代表學校到東馬詩巫參加高等教育展,順便拜訪詩巫市長及馬來西亞衛理教會所屬的畢理學院,並與詩巫的教會牧長舉行了一個小型的座談會。在詩巫期間受到市長熱情的招待以及教會兄姐的多方關照。五天的停留市長家族所擁有的當地報紙每天都有長榮大學的大標題新聞。教會的衛理報並特別安排專訪,讓台灣與馬來西亞的教會經驗得以交流分享。一趟詩巫之旅溫情滿行囊。僅將衛理報專訪的兩篇訪問稿貼上分享:

2018年2月16日 星期五

輕井澤驚喜之旅


石的教會 --內村鑑三紀念教堂
除夕的傳統

不記得是哪一年開始,應該是家裡開始增加媳婦那年吧,我們開始把除夕晚上的過年移到外面不同的景點,讓全家能聚在一起守歲。因為是過年,也就沒太在意景點的選擇,只要能全家住在一起。甚至有幾年,為了張羅年夜飯都傷透腦筋。不過,全家都覺得值得。也把這個活動當成家庭的傳統。去年除夕過後,孩子們提議今年移到海外過除夕。日本是他們的首選,一來距離近,對小孫子們移動方便。二來日本人不過農曆年,符合我們想要安靜、家人團聚的需求。

2016年6月30日 星期四

對談,塞納河畔 -- 巴黎天主教大學主辦之「跨文化及跨宗教之理性對談」國際研討會記趣

記憶巴黎

對巴黎一直深植的印象就是浪漫。記得第一次到巴黎應該是一九九四年應邀參加WOCATI一個小組的會議,主要是為了爭辯「處境」在神學學術卓越性上的角色與地位。那次會議與會人數不多,但充滿爭議的討論不但說服我:離開處境的神學是沒有生命的學術,真正的卓越學術必須建立在對週遭生命與環境的人文關懷之上。處境化不但因此成為我這輩子神學努力的執著方向,它也成為北美神學評鑑協會(ATS)對神學教育之卓越性的一個評鑑參考指標 (WOCATIATS所支持,為其國際研究類似智庫團體)

第一次到巴黎當然不會放過艾菲爾鐵塔、香榭大道,以及羅浮宮這些景點。然而習慣上受邀參加國際會議,使用的是邀請單位的經費協助,為了避免ecumenical tourism的惡評,除了必要的公事外,很少作延長行程趁機旅遊的安排。三、四天的會議除了主辦單位帶我們到不同具歷史性的餐廳吃飯,經驗這個古老的城市外,只能利用會議空閒的時間找幾個可抵達的地方溜達一下。鐵塔、香榭、羅浮宮、塞納河畔都到了,然而都是走馬看花,在外圍瀏覽一下,增添一筆人生的到此一遊 (主要還是沒錢也沒時間的窮神學人生活方式吧)

重返香榭大道

一年多前,印度籍的好朋友,著名的天主教學者Felix Wilfred寫信給我,要我幫天主教頗具歷史性的神學刊物 (THEOLOGICUM) 推薦亞洲區編輯委員,我給了他幾個名單有男的有女的。幾個禮拜後他給我的回信是問如果他推薦我,我願不願意擔任這個編委的工作。我告訴他我不是天主教徒,如果Theologicum沒有教派的限制,我倒真有興趣了解一個具權威的國際性刊物是怎麼在運作它的出版過程。就這樣我被通知受邀參與編輯委員行列。後來看2015年的該刊物編輯與顧問年會的議事錄,才看到這邀請還真經過正式投票。20個委員(我看當次會議出席人數紀錄是18)我得到13票,是當次會議入選者中在紀錄上票數最高的(我想是因為我的推薦人是Felix的原故,他是目前的執行主席)。而目前的20位編委中竟然只有我一位是非天主教的編委。據說有史以來非天主教徒的編委也只有過兩三位,其中一位大家較熟悉的是德國的新教神學家莫特曼(Moltmann,已於幾年前任期屆滿)

被通知參與雜誌編委後,馬上就被放入編輯群的工作行列,主要都是用email聯繫。透過email的討論、提議,加上每年一次的年會作統整。一年出刊五期的學術雜誌,2015年的年會中已經把主題安排到2017年底。這段時間不斷接到的通聯都是在累積2018以後的題目。每期刊物都由編委分組負責規劃、邀稿及編輯工作。其嚴謹及用心,編委參與的積極都讓我大開眼界。去年九月(2015)巴黎天主教大學神學院院長Fr. Thierry Marie Courau來信要我準備參加2016年在巴黎召開的年會。並指定我在年會前的一個由該大學主辦,法國道明會、及Theologicum協辦的Symposium中談談東方人的文化與思考模式。

重返巴黎,難掩再次親炙香榭大道與塞納河畔的想望。26日深夜的飛機于27日清晨抵達戴高樂機場。通關的時間拖了近一個小時。由於要自己搭計程車入城,得先換錢,哪知太早抵達,在機場找不到那麼早開門的換錢店鋪。問來問去最後在地下室找到一間換了歐元,進到住宿的地點已經十一點左右。住的是道明會修道院改裝的宿舍(Maison Eymard),制式化的管理,連門房人在裡面不是辦公時間(10-12am, 14-18pm)找他問事情都會告訴你我不在上班。房間要兩點才能進入,還好接待我的修女幫我協調,同意我把東西先拿進房間,等裡面整理好再進住。修道院宿舍剛好在香榭大道旁不遠,放好行李洗個熱水澡後就獨自到凱旋門附近溜噠。車流人群,寬廣行人道上的露天咖啡座,喚起終年忙碌遺忘已久的浪漫心緒。多麼希望生活中能偶而有機會像這樣悠閒的飲啜一杯咖啡,一、兩好友無所目的的聊開。

對談的背叛與救贖

我的專講被安排在開幕後第一場三個演講中的一講。另外兩位講者一位來自法國里昂大學,另一位是巴黎天主教大學的教授,共同主題是文化與宗教理性的概念。大會分成全體會議(plenary) 及圓桌會議。圓桌會議每場分成十五、六組。全體會議有五場每場三個專講,我和Felix是亞洲區被安排專講的兩人。圓桌會議有四場,每組兩到三人報告,總共有有上百人作分享。由台灣輔仁大學來的陳文團教授,陳德光教授也都負責在分組中當主持及報告。專講後的討論時間不多,我的專講題目是「漢人文字、語言的特質與其思考模式對宗教與神學的影響」。應該是整個會議專注在歐洲傳統哲學思辯的氛圍中較為突出的主題。會後很多與會者有不少正面的回應與讚許。

信仰與理性可以並存嗎?宗教對談是人類的救贖還是良心的背叛? 宗教信仰與教義可以作為對談的標的嗎? 在全球化、恐怖主義橫行的當代社會中如何透過對談增進人類福祉?會議的主題可以說包羅萬象,內容異常豐富。會中除了主要的天主教學者與信徒與會以外,少數新教徒,還有回教與佛教的學者法師參加。令我感動的是與會者的熱烈與對學術顯現的高度興趣。每場全體會議都可以看到搶位置的爆滿狀況,甚至到最後一場都還有許多人沒位置可坐,要坐在走道上去。這與台灣的各種學術會議,第一天盛況之後,會場逐漸空蕩蕩的情況真有天壤之別。對學術的執著與熱情,亞洲(台灣)要努力的空間還真有一大段路要走。

在巴黎與陳文團教授重逢是個驚喜。陳教授八、九年前與我到海德堡一起參加會議熟識後,一直保持斷斷續續的聯繫,身為哲學大師,在台灣桃李遍佈的學者,他的平易近人,親切友善,是我很敬重的學者。從台大退休後,一直沒機會再見面。沒想到在第一天的開幕會後從身後一隻友善的手拉住我,才知道這次會議除了我之外還有來自輔大的四、五位學者參加。輔大與巴黎天主教大學的神學院有合作關係。類似的研討會雖人數沒這次多(這次也是慶祝道明會創會八百年的活動之一),在兩校間輪流主辦也有一段時間。希望未來在台灣舉辦時能讓更多不同大學的學者有機會一起參與。

會議第二天晚上,大會安排到塞納河坐船遊河晚宴,氣氛熱烈,三個小時的遊河晚宴,看著河岸一群群悠閒人群,一棟棟上百年上千年古堡建築。一償巴黎浪漫的想像。順便一提在會議中遇到一位河北來讀博士班的修女,以及一位從台北來讀歷史博士班的輔大校友,都很親切的帶我利用時間去繞了一圈大教堂及諾特丹聖母院。有他鄉故人的親切。這次會議的籌備工作也有讓我驚異的地方。在還沒出發來法國參加會議之前,在台灣就接到主辦單位寄給我的電子郵件,其中是先把每場會議的現場轉播youtube 網址規劃出來,會議的現場就直接傳上網址。在我演講結束同時,我已經可以在網址上找到自己的錄影影片。Fr. Thierry的領導能力可見一般。


我把我專講的第一場網址聯結在此:
Cerner le concept de rationalité culturelle ou religieuse

2014年5月18日 星期日

Global Fellowship of Theological Educators -- International Forum for Christian Leadership Development

同一個校園的兩間神學院--路德宗
神學院與McCormick神學院
第一次籌備會參與成員
三年前在普世教會協會WCC的鼓勵下,亞洲神學教育論壇(Asian Forum For Theological Education, AFTE) 經過曼谷,新加坡到雅加達會議終於成形。由於在雅加達的成立會議中被推舉為召集人。乃應邀參與WCC與WEA(World Evangelical Association)共同發起的全球神學教育論壇(Global Forum for Theological Educators) 的籌備。全球神學教育論壇/團契的準備工作也經歷過三年多,幾次在不同場合的密集商討,最後在韓國首爾和釜山兩次會議中拍板確定了這次籌備會的舉行。會議由北美神學教育評鑑協會(ATS)主辦,地點則在英國劍橋和美國芝城的McCormick之間選一個。後來經過幾次電子郵件往還,
負責籌備的Dr. David Esterliine終於確認美國路思義基金會同意挹注開會之經費,會議地點也敲定McCormick 神學院,芝城之行於焉抵定。

名稱之辯
芝加哥大學校園內的McCormkck訪客宿舍
由於普世教會協會過去幾年已經陸續在不同地區成立了區域神學教育論壇。因此主張全球性的跨傳統組合也應該可以用論壇稱呼來和區域組織對應。可是福音派的朋友對具有機構代表性和約束性名稱頗為敏感,兩年多來的幾次會議,一貫的主張以團契(fellowship)的稱呼來取代論壇(forum)。這次會議的第一天花了整個早上的時間對名稱再作詳細的確認。在這些坦誠的對話中可以發現,福音派教會的朋友和主流教會的習性和思考模式的差異。彼此之間隱約的疑慮和背後承受的壓力若隱若現。名稱的確定也牽涉到未來運作的形式,參與者的界定,要達成的目標,以及經費的來源。由於與會者都身負各傳統之全球組織的領導工作,這些實務性的議題倒沒出現太多的爭議,反而很快的討論出幾個富有創意的發想和步驟。安排兩天的會議,在第一天就取得具體的進展。第二天的會議則是組織、分工和未來工作規劃的討論。三個後續活動依序規畫:今年九月小型的執委會在英國,明年一月第二次籌備會在德國法蘭克福,2015年底或2016年初第一次全球神學教育者聚會在德國舉行,預計邀請一百二十到一百五十人參加。

芝城蟹逅
造訪芝加哥,這是第三次。最早的一次是生平首度出國到紐約留學前,隨著蕭清芬院長一路從洛杉磯、舊金山、休士頓繞道芝加哥拜訪南神校友。第二次則是在南神院長任內到北美來召開校友會。都是行色匆匆。這次的會議安排也是只有兩天的會。一直以來出國開會都是坐了十幾個小時的飛機停留兩三天,時差都還沒調整就起程回去了。年紀漸大身體的負荷明顯的感受。剛好聖路易的紀元訓牧師幾次聯繫希望介紹長榮大學與當地的芳邦基督教大學結盟的好意。經連絡後決定多待兩天轉往聖路易去作拜訪的行程。

Breakfast with Dr. Shanta and Dr. Charles
芝城的會議在十六日下午結束,十七日早上約了斯里蘭卡神學家Dr. Shanta見面,原本想去拜訪他在芝城的神學教育中心,因為是週末學校無人,他建議帶我們去早午餐,HS和巴基斯坦來的Charles也難得聚在一起。Shanta 是上次在AFTE會議時計畫邀請他回亞洲參與會議,最後因故沒有成行。一直希望有機會找出讓他的機構與亞洲神學教育能合作的可能。後來我學假到紐澤西又約在紐約見過一面。Charles 則是當初東南亞神學研究院(SEAGST)為轉型而成立區域教授(regional professors)邀請參與的一員。曾到台灣來參加發起會議。由於HS另有約朋友來載他,吃過早午餐就回宿舍。送走HS。

他鄉故知來
昇穎、見汶和約瑟在密西根湖畔
下午旅居加拿大魁北克的昇穎和見汶知道我來芝城帶著小約瑟專程從蒙特婁開車十幾個小時來看我。見汶和昇穎都是以前在台南傳道會幫忙時認識的青年,如今已結婚生子全家都搬到加國魁北克,一聽說我來北美就規劃舉家南下到芝城來找我。真令人感動。在學舍聊了一會兒,便坐他們的車子到密西根湖畔散步,到市中心看千禧年公園,然後一起到中國城晚餐。度過一個愉快的下午。

芳邦大學探索之旅
很多年前,在我到任長大不久,在聖路易(St. Louis, Missouri) 的紀元訓牧師透過紀元德牧師告知當地的芳邦基督教大學有意願和長大結盟,經過數次交換意見,由於都只停留在電話聯繫,未有進一步的發展。在確定了芝城會議之行後梢了一封信給紀牧師詢問順道前往拜訪芳邦大學的可能性。時間很快敲定十九日週一學校有上班時前往,同時簽定兩校合作的MOU。


2013年11月6日 星期三

WCC釜山大會紀實 (三)

政治的WCC

七年一度的大會雖然籌備單位用心的想減低它的政治成分,每天早上安排早禱、查經、神學主題的研討,下午也安排神學對話,Madang等節目,正式的會議沒有多少場,包括區域和全體的會議。無可否認的每次大會從會前到會中都充滿了政治的角力。

divided Korea and Peace Train
GETI在首爾開學的第一天,課程安排了韓國全國教會協會報告韓國教會合一運動的歷史,對南北韓統一的關心,以及這次大會籌備會發起的和平列車活動。WCC關心國際政治的議題這不是第一次。以前對南非的種族隔離,印尼東帝汶的獨立奮鬥,中東的戰火,甚至台灣教會八十年代政治迫害經驗都有WCC的關注支援行動。南北韓統一的議題在韓國教會強力而奮鬥不懈的訴求下更是每屆WCC會議吸引目光的焦點議題。這次南韓國教會為了利用釜山大會的難得機會與其對合一議題的訴求,來強調南北韓統一的主題,會前就規劃了一個很吸睛的【和平列車】活動。該列車在大會開會前一個月左右(十月六日)從德國柏林出發本來預定經北京穿越平壤進入釜山。象徵合一列車的任務完成。可惜這項立意良好的活動在規劃階段就遭遇困難重重,除了北韓對此反應冷淡外,中國教會也採取袖手旁觀的態度。在韓國NCCK的央請幫忙疏通北韓的工作上反應冷淡,不願意涉入,使韓國教會非常失望。列車後來在北京舉行了研討會活動後,轉由海運回到釜山。其它大會關注的議題如反核、氣候、環境、性別、少數民族、經濟公義、人權等議題也都難免涉及國際政治的角力。

2013年11月3日 星期日

WCC 釜山大會紀實(二)

生命之主,帶我們邁向公義與和平

大會開幕人潮滿堂
WCC大會在三十日早上舉行
開幕禮拜,下午舉行開幕禮,標舉「生命之主,帶領我們邁向公義與和平」的大會主題,主辦單位和承辦單位用盡心思,向與會代表與與會者詮釋主題的意義和今日處境中所關懷的議題。早上的開會禮拜強調合一,包含了各地區的教會對主題的參與和表現。下午的開會禮則除了貴賓的請安外,由韓國教會主導介紹韓國文化與其歷史的奮鬥過程。特別凸顯的還是韓國人追求國家統一的夢想訴求。兩場開幕的設計和呈現都可以說費盡心思,讓與會者深受感動。大會的安排是每天早上從早禱開始,接著是聖經研究,然後是主題研討,包括亞洲經驗,宣教,合一,公義,和平等主題。下午則有Madang, ecumenical conversations, 和各類型的分組或全體會議。

光州朝聖


光州民主運動殉道者埋骨之國家墓園
到釜山的第一個週末GETI主辦單位安排了全體師生到光州的行程。光州是韓國的民主聖地。我們的行程主要由在光州的Honam神學大學接待和安排。Honam神學大學是建在小山丘上的一間神學大學,學生大約有一千多人,主要是神學課程,後來加上音樂系。該校簡介上還列有與台灣的玉山神學院簽署夥伴關係的資料。可惜新任校長對此不是很了解,好像一直沒有實質的合作關係。該校為了接待我們這批來自六十個國家八十幾個教會的GETI師生,可以說作了非常有效率的安排和熱誠的接待。同樣一批人在入住釜山的旅館時花了兩個多小時才拿到房間鑰匙的經驗,在這裡一下車六張桌子把十八個小組分開拿了資料,就有學生馬上帶到分配好的房間,幾乎沒有任何耽擱。整個程序進行如行雲流水,非常順暢,可以感受到該校的用心與組織能力。
多少年輕生命葬身此地
在光州第一天的參訪主要是看兩個墓園,一個是宣教師埋骨異地的該校規劃的墓園,另一個則是五一八國家墓園。出發到五一八墓園之前,該校安排一位音樂系主任來教大家唱(Marching for our beloved) 雄壯而悲蒼的旋律表達著對死者的承諾:我們會繼續前進。唱著唱著想起自己祖國台灣的悲慘歷史,禁不住熱淚盈眶。




光州西門長老教會
週日禮拜兩百多名師生分成十六組前往光洲不同教會參加禮拜。我的十五組和十一組合併前往西門長老教會。這是一間一千兩百多位信徒的統合長老教會。大清早Honam神學大學的師生就在操場劃格子一個教會一個教會標上名子,讓來接我們的教會車子可以依序停入,各組也就很容易的找到接送的車子。看到這個學校的用心與行政效率,真讓大家開了眼界,從心底讚揚。西門長老教會是很傳統的長老教會,教會在斜對面經營了一間咖啡廳,信徒、外人都可以在這裡小憩,交誼、團契。

我們抵達後就被安排到咖啡廳休息,等他們的第二堂禮拜結束讓牧師來招呼我們,介紹該教會歷史和服事人員。禮拜中還特別從外面邀請兩位盛裝韓服的音樂家以東方的胡琴配合聖歌隊,兩位獨唱者一東一西的獨特唱法與聖歌隊合作演唱。樂曲還是偏向悲蒼、忿蹣,震人心弦。中午在該教會與信徒一起用餐後,就束裝回釜山,一路上塞車嚴重,開了五個多小時總算回到釜山的旅館,結束光州朝聖之旅。

2013年10月31日 星期四

WCC釜山大會紀實 (一)

前進釜山

七年一度的普世教會協會大會(WCC Assembly)有史以來第二度選擇到亞
洲來舉行,繼上次在印度之後,這次選擇在韓國的釜山。韓國教會為此大會幾乎動員全國的教會資源和人力,兩三年前就開始著手籌辦。一年多以前WCC神學教育部門就在多次的會議中提及大會之前延續到大會期間計畫籌辦一個普世神學教育學院(Global Ecumenical Theological Institute, GETI)的構想。希望從世界各地的神學教育機構招募一百五十名神學研究生參與這個學院的課程,並體驗難得的大會開會盛況。為的是希望能藉這年輕一代的參與大會以及半個月左右的臨時學院分享能激發年輕人對合一運動的委身,並培育新一代的普世合一運動領袖。這次大會的主題是:「生命的主,帶我們邁向公義與和平」(Life of God, Lead us to Justice and Peace)。

My lecture to the GETI, WCC Busan 
去年在WCC的支持下,我們邀請了亞洲神學教育相關的領導人,包括主流教會、福音派、五旬節派在印尼開會、籌畫成立「亞洲神學教育論壇」(AFTE)時,Dietrich 又再次提及這個規劃的進行情形。原本計畫招募一百五十人的節目,因為報名踴躍突破一百五十人而達到一百六十多人左右(正式開學時更超過一百八十人)。為了有效輔導這些各地來的學員(前天到首爾才知道許多學員都是神學院的年輕教師),WCC積極的尋找合適的核心教授(core faculties)。 在幾次一起開會、合編「亞洲普世神學教育手冊」的機會中,Dietrich 一再邀請我參與核心教授的行列。除了要輔導一個小組的學員外,還要我作一個專題演講,參與兩個合一神學對話(ecumenical conversation)作引言的工作,並由我所負責的AFTE (亞洲神學教育論壇)申請一個Madang的工作坊。想說七年才一次的大會難得到亞洲來召開,作為亞洲神學教育的一份子,多出點力總不能推辭。

2013年10月18日 星期五

冬山教會六十週年緬懷

礁溪溫泉加瀑布

七月間接到冬山教會鄭牧師寄來邀請卡,告知冬山教會要慶祝六十週年,希望能邀集過去曾在冬山牧會過的傳道人回去一聚。雖然算來我在冬山只不過是短短兩年,在其六十年的歲月中微不足道。從網路上知道為了感謝王英世牧師開拓冬山教會的貢獻,教會才在不久前特別為他舉行了一個「傳道六十週年」的感恩禮拜。這次傳道人回娘家的聚會,則是希望讓大家重溫舊夢,再敘前緣。

礁溪溫泉處處是
我們在冬山教會的時間雖然很短,但是就個人的牧會經歷,冬山教會不但是牧會的第一間教會,同時也是唯一一間正式受派牧養的教會。所以對教會來說,我們兩年的時間雖然微不足道,對我們來說冬山教會卻是我們牧養工作的唯一。離開冬山教會以來,也因為當時帶著黃長老的大兒子一起到台南來與我們同住了一段日子,並留在台南讀神學院,成為傳道人,以致我們和冬山教會的信徒一直保有聯繫和來往。

2013年9月13日 星期五

大金塔、藍色清真寺與黑風洞

嚮往大金塔

仰光大金塔
繼年初兩趟德國之行(三月到漢堡,六月到麥茵茲),今年暑假也因為所負責的國際事務任務加重而多出了不少行程。七月中為了AFTE/Wocati的合辦研討會到首爾,八月為了神學系承辦的一個United Board的一個研究計畫到緬甸舉辦一個國際研討會,有機會一睹聞名世界的大金塔和緬甸深遠的佛教文化。原本九月安排的行程是泰國基督教大學30週年慶舉辦的國際研討會,邀請我去當主題演講,沒想到八月初突然接到CCA總幹事的來信問我九月初要我把【亞洲神學家議會】(Congress of Asian Theologians, CATS)的維續委員會(continuation committee)找來和CCA下次大會的籌辦委員一起開會是否可行。臨時又增加了一個馬來西亞的行程。

去年六月底在韓國舉行的亞洲神學家議會,我睽違十六年後經不起多位朋友的一再慫恿,首次代表PTCA又再參加,沒想到因此被選為議長(CATS 組織上有兩位co-moderators一男一女)。這個我在第一次成立大會時因不滿維續委員會選舉言行不一而退席抗議的組織,竟在十六年後把我選為議長。難怪幾位熟識的朋友都取笑我作繭自縛。十多年來我對CATS 一直很批判,雖然不再參加其活動倒是對難得在亞洲唯一能讓不同領域之神學家齊聚一堂,切磋神學的論壇空間具有深刻的期待。然而基於普世合一運動的人事變換頻繁,加上近年來各合作機構的財務困境,像CATS 這種花費巨大的神學運動可以說舉步維艱。活動辦起來也就捉襟見肘,成效不彰。首爾會議之後,我就在維續委員會中提出重新審視CATS的本質與使命,設法加以改造來賦於生機。維續委員會多位委員也都有同感,因此要求在下次大會之前,召集委員一起開會檢討的聲音此起彼落。然而礙於經費有限,一直無法實現。今年六月初好友H.S.來校擔任國科會的訪問學者,由於他所負責的FTESEA多年來是CATS經費主要贊助者之一,我要求他另編一筆小預算讓我能召集一次維續委員會。剛把徵詢開會時間的信寄出不久,接到CCA總幹事的信詢問我,CCA 須要召開一個下次大會的預備會議討論大會的主題,想要邀請所有的CATS 維續委員參與,同時讓CATS 用一天的時間來召開委員會討論CATS的事宜,問我可不可行。既是一舉兩得的建議,當然樂於配合,FTE的好意也就心領了。

巡禮藍色清真寺與黑風洞


原本CCA提出的會議地點是在曼谷和吉隆坡之間選一個,心想CCA總部在清邁,如果會議地點選在曼谷,我一趟行程可以完成兩個工作應該不至於太負擔。沒想到最後的決定竟是選了吉隆坡。兩個會議的時間是前後銜接,原本曼谷的機票已經定了,因此計畫從吉隆坡趕回台灣隔一天再出發曼谷。經與旅行社接洽航班,加上曼谷的朋友聽到我的行程,都勸我直接從吉隆坡飛曼谷。行程安排上看來的確比較合理。只是這樣安排兩個會議中間就會空出一個週六的空檔。若提早到曼谷,接待單位可能不方便,留在吉隆坡一個人也不好受。後來想到文宏和定真,寫信請他們幫忙安排我空檔的時間。很快的他們便回信表示歡迎,還連接機、參訪的行程都搞定。

會議在馬來西亞全國教會協會總部舉行,食住也都在總部附設的客房和會議中心。馬來西亞全國教會協會總幹事是多年的朋友,總部的設備是最近才完成啟用的,用來做會議、起居都很方便自在。兩天的會議在委員的團隊精神合作下,成效不錯。不但達成了一系列的改善措施,還順利的接到印度全國教會協會邀請,下次大會訂於2015年到印度舉行。CCA的下次大會主題,也在大家的腦力激盪下,達成幾個建議方案提交其中央委員會作決定。短短兩天的會議,經歷了團契關係的增進,協力合作的成效,大夥兒都充滿感謝。

世界上僅有的兩座藍色清真寺之一
(另一座在土耳其)
週六早上吃過早餐,送走大部分的會議成員,文宏與定真已經等在樓下,參訪的首站就是藍色清真寺,據說這是世界上唯二的兩個藍色清真寺之一,另外一個是在土耳其。馬來西亞是回教國家,由於回教是國教,除了建有國家清真寺外,在各國立大學也都有富麗堂皇清真寺。位於沙阿蘭的藍色清真寺原本是馬來西亞的宗教中心,後來隨著馬來西亞的政治權力轉移,馬國政府另建了國家清真寺。不過藍色清真寺仍保有其獨特以及傳統的氣勢與權威。藍色清真寺是很少有的清真寺裡提供有免費解說員的服務。解說員是個退休的人員服務親切,雖然不是很專業的,但是對一般的參訪者來說助益不小。

看過清真寺後我們轉往印度教的黑風洞 (Batu Caves)。這個印度廟是在印度境外最為著名的一座廟宇。據說洞穴的存在已經有四億年的歷史。後來逐漸建設成目前規模。洞穴離地面有兩百多個階梯高,抵達地點才記起幾年前到STM當客座時,曾由學生安排來過一次。不過看著高聳兩百多階的階梯,把它視為對自己心臟的挑戰與考驗,速度雖慢還是爬到洞穴上端一覽內外美景。

吉隆坡雙塔夜景
停留吉隆坡期間,除了文宏和定真熱情招待的探索行程外,馬來西亞全國教會協會總幹事 Dr. Hermen Shastri也安排了一個晚上的行程帶我們去看吉隆坡的雙塔,讓我們對這個在台北一 O 一之前的世界最高樓的美麗夜景做個臨別的巡禮。

倘佯於大金寺(佛教),藍色清真寺(伊斯蘭教)和黑風洞 Batu Caves(印度教)這些東南亞極具影響力的宗教聖地,即使身為基督徒,也能深刻感受醞釀其中的深厚靈性。每個宗教廟宇中所見的那些虔誠的膜拜、禱告的信徒,總吸引著我去索尋、想像那蘊藏心靈深處的奧秘和渴望。內心不禁禱求所有的宗教都能發揮善念,正向的貢獻人類的和平與幸福,而不再製造對立和仇恨。


2013年6月20日 星期四

約翰古登堡大學參訪記

再訪歐洲談神學教育合作

去年學假期間應WCCETE 及歐洲神學教育協會的邀請,到挪威奧斯陸參加了歐洲神學教育危機與展望的研討會,作為我學假研究大學教育體系下實施神學教育的優劣之探討的一部分。今年三月中有機會到漢堡參加WCCETE舉辦的有關普世教會協會釜山(Busan)大會後的普世神學教育走向的檢視與想望。兩趟歐洲行讓我對歐洲的神學教育有機會更貼近的觀察與體驗。說實在的,在身歷其境觀察、傾聽與辯論的過程中,所領會到的歐洲神學教育,原本那種宏大、傳統、悠久、深奧的印象,逐漸為悲觀的論調所取代。以許多歐洲學者,甚至教會牧者自稱處在後基督教時代的說法最能表達歐洲目前的神學教育處境,以及盛極而衰的危機情景。(見筆者:「成為真理的器皿」論文)。

在接到漢堡會議邀請之前,好友 Dr. Volker Kuster捎來信息,他已接受美茵茲Johannes Gutengberg University的邀請,將從荷蘭回到德國,接任宗教與宣教研究講座的職位,並開始創設跨文化神學研究中心的新事工,他問我能否代表長榮大學參加並祝賀他的就任禮,同時在他舉辦的研討會中發表論文及討論兩校合作事宜。由於時間剛好在期末考週,對課程影響較小經過學校行政程序同意後,確定了一年來第三趟歐洲之旅的約翰尼斯古登堡大學行程。約翰尼斯古登堡大學距離陳主顯牧師的住處不遠,因此決定提早幾天出發,順便探視陳主顯牧師夫婦,趁機與他們敘敘舊。上一次訪問陳牧師已是十三年前的事,當時是往伯明罕學假,順道參加改革宗與天主教會在羅馬舉行的對話小組會議時繞道美茵茲,在他家受熱情的招待了三、四天。這次則是想藉開會之便探視他們,沒想到經過聯絡,他們與 Volker也熟,因此就在他家住了下來。

2013年3月21日 星期四

漢堡的春雪巡禮

Snowing Mission Academy Conference Hall
普世教會協會(WCC) 的第十次大會將在年底在韓國的釜山(Busan) 舉行,這是WCC一九四八年創立以來第二次到亞洲來舉行大會。這次會議的舉行除了標示其六十五年來重返亞洲的意義,帶給亞洲教會象徵性的肯定外,也由於近年來世界經濟情勢的低迷,影響所有的普世教會機構,WCC 也不得不宣布在此大會後將大幅調整內部結構,持續近年來不斷的瘦身行動,將有進一步人事調整。因此大會之前的準備動作以及各單位的因應措施,顯得忙亂複雜。聽說有些知道自己將在大會後離開的工作人員也因此意興闌珊。

長年以來參與WCC的事務,從早期參與宗教對談,與Wesley Ariarajah,Hans Ucko 等成了長年好朋友,後來轉向神學教育與目前的 Dietrich Werner 有許多同工的機會,一起編書(handbook),一起組神學教育論壇(AFTE),一起分享亞洲神學教育的夢想。Dietrich 是一個深具委身、苦幹型的歐洲學者,在釜山大會之前他一方面準備為亞、非、拉丁美洲出版神學教育手冊,每冊都超過七百多頁的出版品作為大會提供各地神學教育者參考外,一方面也籌備大會前兩個禮拜的合一神學教育的全球學院(GETI - Global Ecumenical Theological Institute),及會議期間的神學對談(theological conversation),這些活動我都有緣參與:當編輯委員、參與教授團或有分於其中的活動。年初接到他的邀請函說三月中為了處理WCC 結構改組後的ETE(普世神學教育)的未來,要在漢堡召開一個小型的會議找各地的專家來討論。會議才安排一天半,我飛機的行程就要兩天,同時又是剛開學不久考慮向學生調課麻煩,然而在他的敦促下,我還是同意參加。

2012年7月21日 星期六

安汶紀事

東方夏威夷

Indonesian Hawai'i
兩個禮拜前在首爾見到Choo Lak,好幾年不見只知道他在夏威夷享受退休的生活。雖然退休了他老人家卻還是孜孜不倦的勤於寫作。好幾年前他在新加坡時曾出版Sunny Island,現在搬到夏威夷又出版了 Loving Hawai'i。帶回他所贈送的厚厚一本新書,還沒來得及排時間去讀他的書了解這個我從未造訪過的夏威夷。當我閒聊中提到我七月中要到安汶(Ambon),他揮揮手掌笑著說安汶就是印尼的夏威夷啦。這個突如其來的旅評,讓我增加了幾分到安汶的嚮往。

2012年7月6日 星期五

與民眾神學家結緣的前世今生

紐約邂逅
Hanshin University chapel
個人與民眾神學家結緣可以追朔到一九八二年首度出國到紐約進修的青澀年代。當時從梨花女子大學被全斗煥政權放逐的玄永學教授正好來到紐約的協和神學院擔任訪問教授,算是暫時找到棲身之地。在協和神學院接觸的諸多教授中,玄永學教授那消瘦的身影,帶著自嘲式的幽默,以及濃厚的草根取向透過刻意強調的俗民語言談吐,留給我難以抹滅的印象。兩個學期的機會跟他近距離的互動學習,與他交談、討論,可以感受到他言談間的處處機鋒,對神學作為民眾在苦難中的盼望懷抱深刻的洞見與委身。雖然與他在紐約的接觸只有短短一年的時間,在個人後來的神學旅程中,每每遇到神學課題的思索,最常出現在腦海中作為參照的影像,往往是他那輕飄飄的身影,以及那種帶有反諷式的批判語調。聽起來好像事不關己,卻是帶給聽者一種悵然的、更強烈的激動與感受。

2012年6月21日 星期四

北歐行止

嚮往奧斯陸

MF Norwegian School of Theology
到過歐洲近二十次,從未有機會涉足狹義的北歐(五國)。印象中的北歐都是小而美的國家,生活優渥,注重生態,強調自由人權。北歐國家的宗教取向除了天主教以外,新教以路德宗為主,與長老教會比較疏遠,因此也就比較少有連繫。這次學假研究主要放在大學體系的神學教育實施,碰巧普世教會協會與奧斯陸神學院合辦了一個歐洲神學教育的研討會,邀請我提供亞洲地區的研究報告,促成了這趟奧斯陸之行。由於開會的時間與我們在美國學假的時間接近,原本考慮在美國的學假結束後直接從美國過去,後來考慮行李的托運問題,以及行程安排,還是先回台灣再轉往挪威。


Dr Olav F. Tveit,
WCC General  secretary
會議的時間只有三天,從六月六日中午開始,到八日下午結束。基於航程的安排,我六日早上就抵達奧斯陸,自己坐公車前往奧斯陸神學院,會議在神學院開始一個開會的儀式,由普世教會協會總幹事 Rev. Dr Olav Fykse Tveit 做了開幕演講後,幾個主要教會的領袖及奧斯陸市政府代表依序致歡迎詞和請安。四點多與會者就轉往格蘭那波敦(Granavolden),一個朝聖路線的中途站的會議中心,接續整個會議的行程。會議代表包括了大部份歐洲國家的神學教育者,其中來自美國的只有兩位,非洲受邀者有三位,亞洲則只有兩位代表,另一位亞洲的受邀者來自印度。


Twin Churches in Granavolden
Evening prayer
會議的主題環繞著歐洲大學體制下的神學教育在歷史中從學術宰制的角色,經歷全球化、多元化及世俗化的衝擊後,所面對的挑戰與危機進行研討。歐洲國家體制多元,教會的分佈與其在各個國家所扮演的角色也各不同,加上社會環境的差異,神學教育的情況也各有特色與不同。不過在現代化多元社會的挑戰下,神學教育在學術領域受到邊緣化和適切性的挑戰和質疑,則是共同的現象與經驗,即使程度或許有所不同。歐洲的神學教育發展史,其實是亞非國家發展神學教育很好的一面鏡子。
Nobel  Peace Center
八日下午會議結束後,除了當地及附近國家的代表來得及直接回去,約有一半從國外來的與會者轉回奧斯陸大會提供的旅館過夜。北歐的六月雖然天氣還冷,日光時間卻可以延續到晚上十一點。因此雖然只有一個晚上的時間,仍足夠到奧斯陸這個首都小城逛一遭。安頓好行李和朋友到街上閒逛,半個夜晚就幾乎可以把整個奧斯陸市區走完。奧斯陸是個友善的城市,只是消費貴得驚人,要在這裡旅遊多住幾天真還需要考慮荷包的負擔。
Port of Oslo
奧斯陸雖是挪威的首府和最大城市,位於挪威東南部,實際上卻是個不大的小城。這裡也是諾貝爾和平獎的頒獎地,每年的頒獎儀式在奧斯陸市政廳舉行。市區的主要街道是從皇宮大門往下直通到中央車站的道路。沿途有美術館,劇場以及商街。與主街交錯有幾條街道,往南通到海港,其中包括市政大樓,博物館,以及著名的諾貝爾和平獎頒獎中心,都矗立在海港周圍。港灣旁還有一個軍事要塞,開放給遊客休憩。要塞的城堡以及地勢險要、寧靜。從城堡上方遠眺港灣美不勝收。奧斯陸城市雖小,曾出過不少著名藝術和文學家包括亨利·易卜生、愛德華·蒙克、克努特·漢姆和西格立德·溫賽特(漢姆生和溫塞特都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Akershus Festning Castle  

2012年5月14日 星期一

Passport To Taiwan


在曼哈頓的Union Square 聽來自台灣的樂團唱台灣歌,吃台灣美食,逛著一攤攤不同台灣人社團準備的攤位。這是一幅甚麼樣的畫面?三月初剛到紐澤西就聽說,五月母親節當天大紐約地區的台灣同鄉要舉辦一年一度的【Passport To Taiwan】的活動。很多教會、台灣人社團都為這一天的到來很早就開始準備。union church 甚至在三月中就請人來教會教導姐妹團契作糕餅擺攤位。佳壇教會則準備了200斤的台灣香腸,要讓園遊會迴盪台灣的香氣。

園遊會是中午十二點開始,很多台灣同鄉一大早就趕到會場佈置安頓。教會的兄姐則大都分成兩組,一組提早到會場準備,幾個教會的信徒就在會場作聯合禮拜,其餘的則在自己教會禮拜後再趕到會場幫忙。興隆兄夫婦八點多就來接我們到佳壇教會禮拜,看他車後座推滿了大包小包的蔬菜,他說五點多就起來自己的菜園採收,就是為了要分送給難得見面的同鄉。興隆兄生
意作得很成功,自己卻喜歡種菜,在自家後院架起棚子,還蠻有規模的種起菜來。在斜坡地上種菜,除了要整地,搭棚,購買種子、菜栽,雇用臨時工,買有機肥,所費不紫。遇到大雨、下雪還要遮蓋保暖,顧菜園好像在養孩子。只是他種的菜從來不賣,自己吃不了,都是到處送人。附近教會的信徒,紐約地區的牧長很多人都吃過他種的菜。跟他在一起聽他講種菜的心得知識之廣博和經驗的豐富比之他在德魯大學所受的正規神學訓練講述舊約聖經都不遑多讓。

禮拜後,我們開了一個多小時的車抵達union square,現場氣份已經滿熱鬧了。從台灣邀請來的紅花樂團正在台上賣力的演出。這次活動主辦單位從台灣邀來三個樂劇團,包括紅花樂團、董事長樂團和都蘭山劇團,其它還有加拿大、舊金山和紐約本地的樂團參與。不算大的攤位空間人頭鑽動,可用熱鬧滾滾來形容。昭蓉長老貼心的為我們準備了兩頂具有台灣味的斗笠,剛好可以遮陽。我們駐足舞台前讓歌聲在身旁迴盪,沿著攤位擠在人群中,忘我的享受異鄉的台灣氛圍。阿婆的味道、燒肉粽、滷肉飯、蚵仔煎、割包、炒米粉、愛玉冰,招呼聲此起彼落,幾個年輕的留學生好像是義工吧,舉著介紹台灣的牌子,穿梭會場希望引起國際人士對台灣的關注。台東的都蘭原住民藝術,流行台灣的三太子也都夾雜在攤位當中。幾個老外也租了攤位來逗熱鬧。

大紐約的【Passport To Taiwan】(台灣巡禮)的活動是從2002年開始的。這個活動的緣起是因1999年美國國會為了肯定台美人在這塊新大陸的付出與成就,特別頒訂【台灣傳統週】的節期作為褒揚。大紐約地區的台灣人社團開始組成義工群辦理這個台灣巡禮的活動。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活動規模一年比一年盛大。參與的人數也逐年增加。今年從台灣請來的樂團還將繼續前往波士頓、費城等大城市演出,延續這個巡禮的精神。

雖然在曼哈頓這個寸土寸金的地區場地租金可觀,辦一次活動動員人數及精力投入也不容易,不過能看到在萬人聚匯的紐約,不同國籍的人穿梭於這短暫的台灣租借,感受台灣之美,辛苦應該很有成就感。從促銷台灣的角度看,這是很成功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