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李美玉傳道:我信仰上的母親
踏入基督教信仰,這是我這輩子當中所做的最關鍵,也是最勇敢、冒險的選擇。
![]() |
李美玉傳道與夫婿 謝仁和先生 |
記得童稚時期,由溪湖教會來的傳道、信徒開始在黃長老家的庭院,舉辦野外主日學,講聖經故事、教唱歌、學白話字。受到漂亮的聖誕卡片以及休息時間的糖果、餅乾吸引,曾跟著村中的孩子同伴在庭院中、榕樹下、田野間享受這由教會提供的假期中難得的趣活。至於在幼小的心靈中種下多少福音的種子,自己也無從評估。不過,教會因此不再是完全陌生之地倒是肯定的。
這些童稚時期的依稀記憶既模糊又深刻。待我再次踏進教會已是初入高工青澀、強說愁的年紀。那是一個月色皎潔、蟲鳴四起的旁晚,教會晚禱的歌聲把我和那些日子常溺在一起聖嘉引進了教會。兩人悄悄的坐在教會長條椅子的最後一排,聽著講台上女傳道的證道,柔和卻堅定而樸實的聲調,讓陌生的我們感覺親切、自在。一小段代禱時間後結束了聚會。人數不多的會友彼此問候,也熱烈的招呼我們。在偏鄉的農村第一次體驗一群人安靜的聚會,親切的交通、互動,虔誠的彼此代禱,以及熱烈的歡迎陌生人。這大概就是基督徒習以為常的團契交誼吧,對我這陌生人而言,它是人間一幅美好的畫像。是我羨慕的生活氣氛。維堯長老和李傳道(當時大家都稱呼她李先生)殷切的邀請我們繼續來參加。
享受聚會安詳、溫暖與親切的氛圍以及背棄傳統、改宗皈信另一個宗教,這是當時從沒聯結起來的兩件不相關的事。剛開始總是不斷說服自己,週三的禱告會,週六的聖歌隊跟信教沒有關係。只要不參加主日禮拜就沒有背教的問題。只是這種自我說服持續不久,背教的問題也經不起實際生活體驗的挑戰。相對於過去農家生活的單調、枯燥,教會團契提供的知性、多元,充滿趣味的選擇,加上李美玉傳道慈祥、愛心的關照,很快的就讓我重新定錨人生應有的方向:我想要一個活潑、愛心與創意的未來。我待在教會的時間越來越頻繁,也越待時間越長。李先生有五個子女(兩男三女),雅珠姊和夫婿潘元嘉兄都在就讀神學院,雅珠姊讀音樂系,元嘉兄讀神學系,他們一有空就回來帶領團契,協助主日禮拜。二女兒雅麗年紀大我一些。大兒子雅宏跟我們一群契友同輩,也是團契凝聚的核心,三女兒雅孃和小兒子雅德年紀較小,也跟著大夥兒進進出出。團契人數逐漸增加,不同的學習、各類活動也隨著豐富。李先生待我們這些契友有如己出,虛寒問暖無微不至。有一次在不經意的談話中,小女兒雅孃有點近似忌妒的口吻說:「我媽媽對你比對我們這些兄弟姊妹都要好」。我不知道其他的兄弟姊妹是否都這麼認為,不過李先生她待我如己出,我的確是感同身受。其實,我之所以慕道成為基督徒,除了福音信息的感召外,對當時傳道人家庭的和樂融融,彼此相親之氣氛的羨慕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