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顯示具有 Biographies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Biographies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年7月12日 星期三

上帝的女忠僕

 - 記李美玉傳道:我信仰上的母親


踏入基督教信仰,這是我這輩子當中所做的最關鍵,也是最勇敢、冒險的選擇。


李美玉傳道與夫婿 謝仁和先生
出生於台灣農村鄉下的傳統家庭,綿延香火祭拜祖先,可以說是天經地義的為人父為人子的責任。父慈子孝應該就是指這種世代相傳的家庭與社會價值吧。基督教雖然在在我五、六歲時就開始進入我們的村落撒種、傳播(一九五六年李美玉傳道接受溪湖教會委派開拓梧鳳佈道所)。無奈傳統強固的宗族結構對基督教把祭祖當成偶像崇拜而悍然排斥,視為是斷喪家庭倫理的大不赦、逆道行徑。皈依基督教乃被論定為不孝的行為,難以被村中父執、親友接受。即便當時梧鳳教會第一代信徒黃維堯長老,是村中的長者廣受尊敬,得以讓教會在鄰里間自由活動,不受干擾。至於要人改宗歸信,真是談何容易。教會的宣教工作因此很務實的鎖定以兒童事工為切入。

記得童稚時期,由溪湖教會來的傳道、信徒開始在黃長老家的庭院,舉辦野外主日學,講聖經故事、教唱歌、學白話字。受到漂亮的聖誕卡片以及休息時間的糖果、餅乾吸引,曾跟著村中的孩子同伴在庭院中、榕樹下、田野間享受這由教會提供的假期中難得的趣活。至於在幼小的心靈中種下多少福音的種子,自己也無從評估。不過,教會因此不再是完全陌生之地倒是肯定的。

這些童稚時期的依稀記憶既模糊又深刻。待我再次踏進教會已是初入高工青澀、強說愁的年紀。那是一個月色皎潔、蟲鳴四起的旁晚,教會晚禱的歌聲把我和那些日子常溺在一起聖嘉引進了教會。兩人悄悄的坐在教會長條椅子的最後一排,聽著講台上女傳道的證道,柔和卻堅定而樸實的聲調,讓陌生的我們感覺親切、自在。一小段代禱時間後結束了聚會。人數不多的會友彼此問候,也熱烈的招呼我們。在偏鄉的農村第一次體驗一群人安靜的聚會,親切的交通、互動,虔誠的彼此代禱,以及熱烈的歡迎陌生人。這大概就是基督徒習以為常的團契交誼吧,對我這陌生人而言,它是人間一幅美好的畫像。是我羨慕的生活氣氛。維堯長老和李傳道(當時大家都稱呼她李先生)殷切的邀請我們繼續來參加。

享受聚會安詳、溫暖與親切的氛圍以及背棄傳統、改宗皈信另一個宗教,這是當時從沒聯結起來的兩件不相關的事。剛開始總是不斷說服自己,週三的禱告會,週六的聖歌隊跟信教沒有關係。只要不參加主日禮拜就沒有背教的問題。只是這種自我說服持續不久,背教的問題也經不起實際生活體驗的挑戰。相對於過去農家生活的單調、枯燥,教會團契提供的知性、多元,充滿趣味的選擇,加上李美玉傳道慈祥、愛心的關照,很快的就讓我重新定錨人生應有的方向:我想要一個活潑、愛心與創意的未來。我待在教會的時間越來越頻繁,也越待時間越長。李先生有五個子女(兩男三女),雅珠姊和夫婿潘元嘉兄都在就讀神學院,雅珠姊讀音樂系,元嘉兄讀神學系,他們一有空就回來帶領團契,協助主日禮拜。二女兒雅麗年紀大我一些。大兒子雅宏跟我們一群契友同輩,也是團契凝聚的核心,三女兒雅孃和小兒子雅德年紀較小,也跟著大夥兒進進出出。團契人數逐漸增加,不同的學習、各類活動也隨著豐富。李先生待我們這些契友有如己出,虛寒問暖無微不至。有一次在不經意的談話中,小女兒雅孃有點近似忌妒的口吻說:「我媽媽對你比對我們這些兄弟姊妹都要好」。我不知道其他的兄弟姊妹是否都這麼認為,不過李先生她待我如己出,我的確是感同身受。其實,我之所以慕道成為基督徒,除了福音信息的感召外,對當時傳道人家庭的和樂融融,彼此相親之氣氛的羨慕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2022年3月31日 星期四

懷念 鄭兒玉牧師 - 一位特立獨行的時代先知

 

鄭牧師與神學院同事


   

黃伯和 台灣本土神學研究中心 主任(前台南神學院院長,前長榮大 學副校長)  【適逢鄭兒玉牧師百歲冥誕,接蔡三雄牧師來信邀稿,謹記數則回憶以茲追念】

 


鄭兒玉牧師對我的神學生涯於公於私都扮演著無法言喻的影響。

作為第一代基督徒,在帶領我信主的傳道人鼓勵下,憑著信心決定在不依靠父母支助下進到台南神學院就讀。本來以為說利用新生訓練以及語言進修期間找個家教、工讀辛苦一點,應該可以撐下去。沒想到一個多月暑期進修時間都過去了,想找的工作卻毫頭緒。就在進修課程的最後一天,同學們都在收拾行旅準備回家度週末,迎接正式開學的神學生生涯。我則掙扎著註冊的學費與開學後的生活費仍無著落,考慮著是否應該放棄這個不成熟的信心抉擇。

就在離校前夕,同宿舍室友邀我到餐廳旁的桌球室打桌球,說是臨別前的交誼。就是這個時候鄭兒玉牧師差人到桌球室找我,說他的互談會需要工讀,問我願不願意幫忙。就這樣一個關鍵讓我留下來,展開了我一輩子的神學與神學教育旅程。在互談會、事工班的工讀讓我有機會向鄭牧師近身學習。幫他寫信(都是他逐句口授抄寫)、寄信(常常是晚上成功路郵政總局要關門前趕去寄送)、檔案整理、資料蒐集,以及事工班的行政協助等。鄭牧師是個急性子的人,跟他工作是隨傳隨到,事必躬親,而且每件事都講究時效,劍及履及。跟他工作雖然很緊張,但卻也養成我扎實的做事態度與成效。工作期間牧師娘的噓寒問暖,時而拿些衣物、食物幫助,在孤單旅外的遊子灰心、喪志時,這往往像針強心劑,讓艱辛的神學院生活得以持續。

鄭牧師是個歷史學者,史學的訓練讓他對週遭環境有過人的洞察力。他的執著、敢言,以及鞭辟入裡的觀點,讓他贏得教會內外人的敬佩與稱頌。他喜歡作詩,他的詩中屢屢使用出頭天的台灣俗語。這也影響了我後來在博士論文撰寫、擇材時受到他的啟發並選用了不少他的資料。鄭牧師在台灣戒嚴的年代,身影單薄卻言辭鋒利,他堅持公義,也關心弱小。在林義雄家遭滅門血案後,他奔走遊說把兇宅變成教會,為台灣歷史的創傷闢劃救贖的希望。他是我的老師,一位特立獨行的時代先知。

2021年11月27日 星期六

記憶中的蕭清芬牧師


 -- 一位牧者心腸的神學教育家

黃伯和

昨天(十一月27)在台南無障礙之家舉辦「身心障礙神學」研討會進行的半途,手機傳來蕭清芬牧師過世的消息。心裡一陣驚愕,若有所失。蕭牧師可以說是我神學生涯中扮演最具關鍵性角色的師長之一。他是我神學院的宗教學老師,是邀我從牧會工作回到神學院擔任院長助理的院長,是安排、推薦我出國深造的長官,還親自帶著我第一趟出國,繞著舊金山、休士頓、芝加哥、紐澤西,然後把我送到紐約協和神學院的學術老闆。從紐約回國在南神任教期間,也是他繼續安排我一邊教學一邊進入東南亞神學研究院(SEAGST)完成博士學位的恩師。即便這樣,蕭牧師在公眾場合介紹我的時候,很少提到我們這段因緣。他是一位謙沖、古道熱腸,卻又圓融,凡事講求四平八穩的牧者胸懷。

蕭牧師是台南神學院第五任院長(1973-1986),可以說是台灣戒嚴時期最後一任的南神院長。卻也是台灣民主催生前陣痛期最激烈衝撞年代的神學院院長。美麗島事件把台南神學院捲入暴風駭浪的漩渦。參與事件的師生在風聲鶴唳的氛圍中逃的逃、躲的躲,留在校園的也人人自危。校園內不同情治單位人員不斷穿梭監視。學校處於風雨飄搖中,隨時可能解體。做為院長助理的我看著蕭牧師,為了保護王憲治牧師,營救謝秀雄老師和散逃的學生,不斷與情治人員周旋,四處奔波求援。蕭牧師不做英雄、沒有站上舞台,只是低調的,試圖以圓融的方式守住學校、在危險當中護著所有的師生。

由於出生家世的關係,蕭牧師與公報社、新樓醫院及神學院都有特殊的感情。加上其普世教會的經驗,使他堅持合一的處事精神。在處理南神與新樓醫院、南神與公報社土地糾紛時常常被校內師生批評沒有站穩南神立場。但是當南神面對危機衝擊時,他卻像母雞般張開翅嗙呵護著所有師生。他常常會突然的要我寄書、寄錢給校友,為急需的教會奉獻,許多次遇見教會信徒跑到院長室找他諮商,在院長室放聲大哭的場面。他告訴我當院長就是「石磨心」,即使自己吃虧也要以和為貴。

由於我牧師娘與蕭師母在兒童音樂教育上的師生與合作關係,退休後的蕭牧師每次回來見面,總會帶著小東西(原子筆、巧克力、小貼紙)要我送給小孩子們。幾年前我們到紐澤西德魯大學學假,有機會幾度到他牧會的教會禮拜,後來他卸下全民台語聖經協會理事長的職務交棒給張德香牧師,並要我擔任副理事長協助,我們三個南神老院長一起在南神旁邊的布老虎用了午餐。那是我們最後的見面。蕭牧師,是一位牧者心腸的神學教育者,他沒有顯赫、出頭的作為,卻默默的守護學生,守住學校,貢獻教會、疼惜台灣。



2021年3月23日 星期二

傾囊之愛

傾囊之愛 

澄輝長照、璐德恆美

黃伯和

 

2008年應邀參與恩惠基金會董事會,有機會更全面的認識林澄輝長老及鄧璐德女士。以前在南神、長大從受捐助機構的角色,只知道她們是很有愛心,關懷神學教育,長年支柱神學院教師、學生研究及獎助學金的教會善人。在學術機構接觸獎助學金捐助者不計其數,雖然有所領受總會感恩。對林長老、鄧姑娘的敬佩也僅止於此。在參與恩惠基金會董事會後,瞭解了他們一生多面向的善舉,無私而持續的捐助,以及關懷弱勢的熱心,甚至到生命盡頭傾囊吐盡,不留分文的義舉,讓我驚覺他們實踐的竟是「春蠶致死絲方盡」的永不止息的愛心。內心的動實在難以言喻。

 

長老教會追隨加爾文的精神,強調一切【只為榮耀上帝】,導致抗拒對個人的讚賞、褒揚。卻也因此埋葬了許多聖徒的典範和善行。有限的人雖然不可驕傲、淪為偶像崇拜,但是以此為藉口而輕忽了上帝忠誠子民的善德、模範,而導致目中無人、自以為是,既沒有榮耀上帝也沒有先人的佳美腳蹤、典範可以追隨。這樣的教會可能變得無情、不義。保羅勉勵信徒【您們該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樣】(林前11.1),指出榮耀上帝的真正方式是以自己的好行為來把人引向基督。教會或基督徒不應該吝於讚賞別人的善行,不應該害怕在教會中尋找、模塑典範。尤其是那些無私的,活出基督的典範。

 

因此,在參與恩惠基金會事工的過程中,對於如何盡受託的責任,善待林長老夫婦這些吐盡蠶絲所留下來的遺願,一直耿耿於懷。去年(2019)董事會同意深化恩惠基金會的事工,成立【台灣本土神學研究中心】把基金會的部分資源投人信仰、神學的研究、發展工作。我心中出現的第一個願望就是把創辦人夫婦的信心、義行整理出來,模塑出當代聖徒的典範,提供信徒作為激勵、效法的對象。誠願我們週遭的信徒同道,都成為能感恩、善於讚賞別人、並努力效法聖徒、效法基督來成為值得別人效法的人。

 

這個【林澄輝長老、林鄧璐德女士紀念研討會】原本是研究中心成立後的第一個活動,無奈籌備過程的一些考慮、加上冠狀疫情的影響,拖到今年中才舉行。本書的出版要特別感謝所有參與研討會合辦的單位:美好教會、臨安教會、台南青年會、林澄輝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以及恩惠文教基金會的大力支持與合作。並為本書撰寫推薦文。也謝謝所有提供文稿發表的朋友。希望本書的出版,能成為一個常在的提醒,讓我們記住林長老夫婦在我們當中行過的善舉,心存感恩。也讓後來的人知道上帝曾在台灣這塊土地預備這樣懷有傾囊之愛的聖徒,為我們的社會播下無私愛心的種子,而且它們仍在我們身邊、週遭不斷的吐芽、開花。願榮耀歸於上主。


2018年9月21日 星期五

看見四姨


認識四姨是還在南神讀書的時候,當時到公園路去看她總有豪門牆高庭院深的感覺。但是,四姨給我的印象是和藹可親,敬虔愛主。歷盡生活波折,兩袖清風,晚年甚至淪為低收入戶的單身老人,依靠政府救助、慈善機構送餐,她卻甘之如飴,從無怨言。她信仰堅定,平和隨緣,清心寡慾,竟然因為政府的救助金累積成存款過多而遭取消低收入戶身分改為中低收。每次見到她都是笑臉迎人,從不口出惡言。

當借住房舍需被收回售賣,無處可去時,她打來電話求助,說的是事情大條了,要搬到哪去住?沒有半句怨言,也無憤恨口氣。帶她去看過幾家安養院,每問到入住費用,她都搖頭說這是有錢人才住得起的。落寞的回車上,一路無語的讓我們載回去。她平靜交託,面對危機不動聲色,似乎周遭的人都比她還緊張,為她擔憂,她總是淡淡的回應,上帝安排到哪裡都可以。

當她病危住院,我們開始試圖連絡與她相關的親友,赫然發現有那麼多姪甥輩受過她的照顧。幾乎她的兄弟姊妹都有孩子在小時候住到她那裡,接受她的關照。她擔任助產士,翻山越嶺幫人接生,她開拓教會,一心以傳揚福音為職志。老來她一無所有,卻讓所有接近她的人感受溫馨。她看似貧乏,上帝卻給她豐富。為了她的安置,我們踏破鐵鞋、動用關係,屢遭挫折。哪知上帝在所預定的時間,恢復了她的低收入身分,為她安排了環境、愛心最完善的老吾老院。上帝的旨意最美善。我們小信的人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她卻無憂無慮,任憑上主帶領。

在新樓醫院安寧病房的最後歲月,她沒遭受痛苦。雖然有時呼吸急促,喘不過氣,上帝讓她安詳睡去,滿有平安,盡是祝福。在她生命點滴流失,心跳停止的剎那,護理師在她耳邊輕輕的說:【阿嬤,妳安心的走,我們的病都好了。】,那一刻,我深信上主已接她到祂的懷抱。九十八歲長壽,慈祥無私,她留下美好的信仰典範,也為我們見證上主的愛與信實。我看見四姨,讓人尊敬的長輩。

2018年2月16日 星期五

輕井澤驚喜之旅


石的教會 --內村鑑三紀念教堂
除夕的傳統

不記得是哪一年開始,應該是家裡開始增加媳婦那年吧,我們開始把除夕晚上的過年移到外面不同的景點,讓全家能聚在一起守歲。因為是過年,也就沒太在意景點的選擇,只要能全家住在一起。甚至有幾年,為了張羅年夜飯都傷透腦筋。不過,全家都覺得值得。也把這個活動當成家庭的傳統。去年除夕過後,孩子們提議今年移到海外過除夕。日本是他們的首選,一來距離近,對小孫子們移動方便。二來日本人不過農曆年,符合我們想要安靜、家人團聚的需求。

2017年6月28日 星期三

懷念的梧鳳教會

忘不了棕色小教堂
唐朝詩人賀知章的【回鄉偶書】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催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這是一首久客異鄉後返回故里的感懷之詩。抒發一種景色依舊人事全非。歲月催人,世事滄桑的老來回歸故里之體驗和心境。用這首詩描寫我們這些梧鳳教會旅外遊子的心境,即使不全然吻合,也相距不遠。

梧鳳教會今年即將慶祝設教六十週年,六十歲都比我還年輕。然而六十是一個甲子,也就是農曆年一個干支的循環。以前人的壽命比較短,六十歲已是大壽,因此慶祝六十歲生日是長壽的表現,也是人生的大事。梧鳳教會雖然比我年輕,卻是我信仰啟蒙的教會,算是信仰的母親。俗語說孩子在母親眼中永遠長不大。即便已過耳順之年,每次回想的梧鳳教會盡是自己青澀年代對牧長、團契契友以及弟兄姊妹孺慕之情。在梧鳳教會之屋簷下,自己是永遠的年輕,從沒長大過。

經歷梧鳳教會信仰的洗禮,我的人生出現劇烈的轉向。投考神學院,成為傳道人,應邀加入神學教育行列,轉任總會事工,參與高等教育工作。一路走來步步皆是驚奇,每個階段都有新的學習。生命雖然不盡是平順,卻無疑的滿足而豐富。越過耳順之年,回首這一段信仰之旅,不由心生感激。從未期待擁有的每個階段,是上主的預備與帶領。人生不敢說有甚麼成就,卻在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的學習。在不同的禾場有機會試著把上帝給予的恩賜以及不斷學習得來的微薄力量燃燒、貢獻。在六十回顧的當下,應該可以坦然的說一聲人生無憾。榮耀歸給上主。

母親還在的時候,每年舊曆新年即便因為教會工作無法趕在除夕夜回梧鳳與家人團圓,也一定會在新春期間回家。當然回梧鳳不免總要到教會看看。在機構服務期間沒有教會牧會負擔,每年除夕回家,初一的新春稱謝禮拜總是我們帶全家在梧鳳教會禮拜,向弟兄姊妹拜年。一年一度重溫這孕育信仰,轉變一生際遇的信仰母親的懷抱。這樣的習慣持續了很多年,直到母親去世,兄弟姊妹兒孫成群,除夕都各自在不同地方過,只有在年初共同約定時間回家接待兩位妹妹回娘家時才是我們家族聚集的時間。由於時間安排不確定,很難遇到主日。因此回梧鳳禮拜的機會也就減少。最近幾年甚至幾乎少有。

一方面是自己回梧鳳的機會減少,一方面也是歲月的催逼,每次回到梧鳳教會參加禮拜時,
從梧鳳綿延出的世代
熟悉的面孔一次比一次少,兒童相見不相識,雖然沒有笑問客從何處來,那種世事滄桑,人事已非的感覺不由而生。然而即便如此,梧鳳教會作為個人信仰仰的啟航教會,人事雖變卻景色依舊,故人不再卻記憶猶新。一輩子當傳道人有如遊牧民族般的到處遷徙,有一件事情是我終身不變的,就是我的教會會員籍,始終留在梧鳳教會,從未異動。雖然從沒領過甚麼終身獎的,我自始決定作梧鳳教會的終生信徒。近幾年受邀到處旅行演講或到教會講道,每次到較鄉村或教會建築與梧鳳教會類似的地方,內心總還是會一陣翻騰,思念那詩歌中的棕色教堂,搜尋那帶著些微酸甜的年輕歲月記憶,梧鳳教會可以說是這一輩子永不腿色的生命靠岸。想念梧鳳教會,想念那經常從眼前飄過的教會兄姐、牧長和團契契友們。

衷心祝福梧鳳教會六十週年生日快樂

黃伯和

主曆2016918

2017年5月17日 星期三

思念貞文

黃伯和20170518
貞文牧師終於還是走了。從第一天傳出他在國外發病趕回台灣治療開始,就默默的祈禱,年輕的生命應該有足夠的能量克服病魔的挑戰吧。只是這一路走來,辛苦了。 我對貞文的認識在不同階段,其實有很不同的面向。那是二十幾年前的事吧,他還在大學念書。有一天,在我神學院的宿舍前出現了兩個小女生,長得一模一樣有如同一個模子鑄造出來的。按我門鈴後靦腆的自我介紹,說要找我談談一些神學的問題。驚訝於教會中的青年居然有這麼積極而勇敢對神學表現興趣並付之行動的。這也讓剛開始從事神學教育的我對台灣教會的青年產生樂觀的期待。後來認識了逸石長老,也和謝淑民長老成了忘年之交,因而逐漸了解貞文與許多嘉義西門教會的青年,都承襲了該教會自由開放的風氣,深具獨立思考與批判的精神。這也是逸石長老常常標榜的「刺竹相環抱」批判性團結(critical solidarity)精神。 貞文進入神學院就讀以及畢業後到教會工作反而是較少互動的階段。記得我還曾開玩笑的問他,怎麼沒進神學院前那麼積極的找機會討論神學,進了神學院反而疏離了呢?或許是他的神學興趣與方向改變了,不過我倒覺得貞文的姊妹都某個程度潛在的具有抗拒權威,疏離權位的傾向。她很能享受與同儕分享,濟助弱勢。對制度性在位者的態度比較批判或保持距離。由於自己也某個程度有這樣的個性,因此也就順其自然,沒有太主動地去關注。有一段子幾乎是失聯的狀態。直到後來有機會在德國與他見面,當時剛好也是他遭遇一些瓶頸、困難的時候,因此就順道邀他回來。 在神學院同工的時期,是讓我體會貞文才氣洋溢的階段。雖然平時忙碌,互動的機會也不多,不過,我一直很喜歡、享受貞文設計的禮拜儀式,簡樸卻帶有文學的質感,往往在轉角的細緻處,會發現感動。這應該是出於細膩的心思,以及純樸信仰的根底。當我計畫把深水校區經營成一個靈命塑造營地時,我請貞文牧師與當時的輝彰牧師一起幫忙,設計泰澤禮拜,邀請校內外同工參加。每個禮拜一次的傍晚時分,在燭光四週圍成的泰澤小組,到現在都是我難忘的經驗。在我即將從南神退休時,同事提議把我每次董事會撰寫的辦學理念與計畫報告書,集成冊出版,貞文一口答應擔任編輯,並趕在我離校之前完成。 離開南神後,見面的機會不多,每次見面問他,或問昭文她的身體狀況如何,得到的回答都是還不錯、有進步,以為是逐步康復中。沒想到她突然就走了。帶著那些令人羨慕的才華,帶著上帝也忌妒的年輕。思念貞文牧師。

2016年7月3日 星期日

一位謙卑的信仰與神學實踐者-- 懷念駱維仁博士

The  Bridegroom is now reunion with the bride blessedly   
五月28日以勒回來告知駱維仁博士去逝的消息,我還以為是他聽錯了。因為22日才接到仰恩的電子郵件問我25日能不能上台北參加駱博士家人為他搬入安寧病房要舉行的感恩禮拜。不巧當天行程挪不開無法北上,想說是不是把感恩禮拜聽錯了?

五月31日到台神主持東南亞神學研究院最後一位博士生,韓國來的Chun Kiho的論文口試,從仰恩和南州證實駱博士27日果然走完他的人生路,蒙主恩召了。內心雖然不捨,卻也為他擺脫病痛糾纏,能與高天香老師在上帝的愛裡團圓,而生起一絲安慰。

三十多年亦師亦友

與駱維仁博士結識是我從紐約協和神學院回來後,一次聯合聖經公會在台灣舉辦的聖經翻譯者研討會開始,我自己都忘了當初為甚麼會被邀請參加。不過這次的結識卻是種下後來三十多年我們一群聖經研讀本工作者追隨駱博士研究、翻譯及編寫現代中文聖經研讀本的不解之緣。與駱博士形成亦師亦友的緊密關係。

駱維仁博士是台灣教會有史以來聖經研究造詣最受尊崇的學者。他的成就讓他多年擔任美國聯合聖經公會的要職。主持多種語言的翻譯事工,並擔任翻譯顧問的工作。在與他一起從事現代中文聖經研讀本的編寫工作期間,得以親炙他的為人處事,深刻體驗到他謙卑待人,卻執著學術,洞察神學本質的真知灼見。

駱博士可以說是我見過的神學學者中最為謙卑的一位。三十多年來與他一起工作無數個日子,記憶中沒有過任何一次他是在我們之前走進電梯,大多的時候都是他守在電梯門口讓我們這些學生輩進入後他自己才跟著進來。同樣的客氣與謙卑舉止在用餐時,談話間他總是一貫的展現以大事小,謙沖待人的親和態度。

雖然由於工作上需要不斷搬遷,後來高老師失憶走入空洞世界,加上獨子早逝,駱博士的經濟情況並不樂觀。不過,望著我書架上那一排排不同版本的中英文聖經,註釋以及許多不同的神學出版品,有一大部分都是駱博士每次見面時送的。而他所有的藏書,最後都送給了玉山神學院。他待己刻苦卻大方慷慨的對待朋友和周遭的人。與他接觸過的人無不對他感佩不止,敬仰有加。

堅持真道燈塔不熄

最近一次到淡水馬偕去探訪駱博士,他雖神智清楚但已語意不清。一個多小時的談話中,他惦記著的仍是尚未完成的出版工作。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提到剛從美國回台灣任教,被批評為異端新神學的那段心境。言談間可以感受到他對自己神學的自信,並以能啟發帶領學生跨界探求真理,委身公義與自由而自豪。駱博士很少提到自己在海外協助海外台灣教會之牧養和參與台灣解放運動的事蹟。但是,我從林興隆兄及多位當年與他一起奮鬥的同志多次聽聞駱博士如何低調的卻堅定而無私的付出,協助海外台灣教會的成長,及對故鄉台灣的關心與奉獻。

在台灣,年輕一輩的聖經學者,少有不受駱博士指導、關照過的。而所有經歷過他的教導的學生,無不對他心生景仰。他所留給台灣教會與追隨他的人的珍貴遺產,不只是他的博學廣聞,真知洞見。更重要的是他的謙沖為懷,提攜後輩的為人與典範。我這一輩子的神學旅程,受惠過許多知名學者,開啟我神學的知識領域。但是駱博士之於我卻像燈塔,無論外在環境如何,他都是寧靜的以他的智慧和謙卑的愛心,散發著光芒,導引我們的人生之船找到安詳與尊嚴的停泊之地。

謹以此追念 駱維仁博士。

2016612

(本文已刊登教會公報3357期23版)

2015年9月29日 星期二

在上帝栽種你的地方落地開花

Blooming Where You're Planted

 一位年輕的女宣教師,飄洋過海在亞洲大陸尋尋覓覓,只為能奉獻青春榮耀上帝。最後落根在台灣這塊美麗的島嶼,在這裡找到了使命的禾場、找到了真愛。他的差傳機構強調「一切為基督」,他所屬宣教差會的創辦人宣示不為自己留絲毫全然奉獻。而她一個女宣教師感動了她的先生,身體力行,把萬貫家產全部獻給台灣,幫助弱勢,關懷老人。而她自己完成使命而後義無反顧,埋骨台南。他們值得我們懷念與學習。僅誌下兩篇追思他們的禱文,以及他們的生平故事,留為自勉,也是紀念。


林鄧璐德女士告別禮拜禱詞
2015928

大慈悲的上帝,生命的主宰,

阮這些你的眾百姓聚集在這裡,是用感謝的心要來紀念祢賞賜給我們的,用豐富的愛心彰顯祢的形象的林鄧璐德長老娘。

林長老娘是祢的女婢,從年輕時回應祢的呼召,飄洋過海,親像亞伯拉罕的信仰,從新大陸的德州來到亞洲,最後落根在台灣這個美麗的島嶼。在你栽種他的地方,落地開花,活出美好的見證。

鄧璐德長老娘出身為內地會的宣教師,和她的先生林澄輝長老終身實踐內地會「一切為基督」的精神。親像內地會創辦人戴德生所曾宣示的:「我若有千磅金,中國都可以支取,我若有千條命,不留一條不給中國」。林澄輝長老,鄧璐德長老娘他們不但將所有的財產獻給台灣,也把他們的生命留在這塊土地。

今阮在這所在要和你的女婢林鄧璐德女士告別,她出生於德州,埋骨在台南。做宣教師她全然順服祢的帶領,在祢給她栽種的地方開花結實,終老天家。她所留給我們的不只是愛心的典範,謙卑順服的信仰,更是無保留為基督、替上帝做大事的偉大心靈。

阮確信她的肉體雖然毀壞,她和林長老所留下的愛心的工作,信心的模樣,以及他們對上帝國應許的盼望,要親像種子落地,從台南遍滿台灣到於世界許多地方以及人們的心裡。


願祢伸出慈愛的雙手接回祢的女婢,也賞賜祢的祝福給我們這些祢的百姓,讓我們紀念祢透過林長老、長老娘的生命見證,學習更信靠祢,委身於祢,來做您聖國的僕人,讓祢的國臨到在地上如同在天上。奉主耶穌的名。 阿門。



林澄輝長老別世二週年追思禮拜
2013年 3月23日


生命的源頭,人類歷史的主宰,主我們的上帝:

我們眾大家聚集在這裡舉行這個【故林澄輝長老別世二週年追思禮拜】,我們有說不盡的思念,同時也心存感謝。

從這個追思禮拜,我們再一次確認你是掌管生命,支配歷史的上帝。我們的生,我們的死,無毋是在於你的計畫(Ke-ek),我們的生命發光做鹽所構造的歷史也無離開你的監督和帶領。

我們再一次為著林澄輝長老在世間的日子,他的信仰和多多美好的見證,獻上我們的感謝。他無論是做我們的親人、朋友、我們的導師或是同工,都曾讓我們的生命更加豐富,精彩。他美好的信仰見證,即使在他別世倆年後的今天,仍然透過不同的方式繼續在我們當中說話,啟發我們成為你忠心僕人應有的生命形式。

因為如此,我們在這裡的追思,不只是越頭看過去,紀念林長老在生的點點滴滴。我們的追思也是再確認、再契約的行動。透過回顧我們每一個人與林長老所建立的不同關聯,在這個追思禮拜中做更新,再立志。讓我們在思念的中間學習林長老的信仰、追隨他的好見證。也透過這個追思禮拜讓我們有份於林長老所留下來的多多信仰與服務的事工。讓林長老的信仰和愛心繼續在我們當中成長、生傳(seN-thoa3)

我們也特別紀念林太太,他繼續林長老的腳跡,將信仰化為行動,用愛心見證福音,願上主保守他,身體健康,心神平安、喜樂。在他的工作中讓主的名得榮耀。也得到人與上帝的歡喜和祝福。奉主的名禱告。

在落地之處開花結果(林澄輝長老夫婦生平介紹)




2014年4月27日 星期日

凋萎的笑容 – 懷念吳麗珠師母

凋萎的笑容
黃伯和

王輝彰牧師與吳麗珠師母--一對難忘的同工


下午從三民教會培靈禮拜回來,打開電子郵件,映入眼簾的是牧恩的來信。心裡一驚,牧恩跟我不熟,除了在輝彰牧師安息期間寫過兩次email外,從來沒有聯繫過。直覺想到吳麗珠師母的變故。一個多月前吧,曹貽雯牧師來學校上課告訴我麗珠師母的病情不太樂觀,已經進住安寧病房。原本安排要帶牧師娘一起去醫院探望,曹牧師說患者需要休息不適合打擾,建議我以卡片慰問代替前往探視。想像著上次去病房探望他,以及輝彰牧師過世後,我們從美國學假回來,到他家去看他時,雖然他的身體都在病痛的蹂躪下,卻從未讓笑容消失在他臉龐。寫著卡片,心理映現的總是他的笑容以及樂觀、親切的形象。

我與麗珠師母認識不深。見面的機會也不多。輝彰牧師在南神同工時,我幾次問他要他把師母接來學校,都因為師母在高雄有工作而無法成行。幾次在學校的potluck聚餐或活動中見面,也都只是寒暄幾句。不過我知道他是老朋友吳真實長老的姪女,是好同工輝彰牧師的賢內助,每次見面迎面而來他那和藹的笑容,都有如見親人一般的親切、如故。到今天盤繞記憶揮之不去印象總是那一段他剛發病時,輝彰牧師辭去了教會的工作,全心要照顧他的深情抉擇,以及我們在病房裡看到笑盈盈反過來安慰探病者的師母,相對於在電梯旁為師母的病情禁不住飲泣的輝彰牧師。伉儷情深不言而喻。

牧恩給我的信附著他父母親在太陽花間的合照,信中是這麼寫的:
黃牧師平安
我是王輝彰牧師的大女兒  牧恩
謝謝您一直對我們的關心
在我爸爸媽媽生病期間還來探望我們
真的讓我們覺得很感動

我們要跟您說4/24()早上我媽媽已經回天家與我爸爸相聚了
不再有病痛,也不再有思念。

牧恩的信道出我接到噩耗時的複雜情緒。不捨的心情似乎被一種釋放的心情取代。是阿,吳麗珠師母已經回天家與輝彰牧師相聚了,不再有病痛,也不再有思念。我們再怎麼不捨也應該為他們夫婦終能相聚,了卻思念而感到安慰吧。希望牧恩、牧茵以及所有遺屬都能為母親能與爸爸相聚而懷抱感恩和安慰。願主同在。



2012年9月27日 星期四

駱維仁博士獲頒榮譽神學博士感言

記一位學問與敬虔兼備、亦師亦友的長者--駱維仁博士  

Honorary DD degree conferment
玉山神學院於九月22日假三峽長老教會舉行頒贈榮譽神學博士學位給駱維仁博士,這是一個實至名歸的頒贈儀式。與駱博士近三十年亦師亦友,相濡以沫的同工經驗,至今成了忘年之交,看著駱博士的身體日衰,高天香老師更是獨自走入孤獨的世界,兩位我們從心底無限敬愛的長者,都經歷著肉體上無情的摧殘,內心自是非常的不捨。對駱博士能有這個機會讓大家來對他表達敬意,內心感到十分安慰。駱博士的學問專精不在話下,他的謙卑、無私、正直和對後輩的關愛提攜是所有與他共事過的人都沒有第二句話的。上主恩慈讓我有機會認識這樣一位人生的典範,不敢獨享,經駱博士的同意把他的感言分享於此。(黃伯和識)


感言                         駱維仁,2012/9/22

                                          1.      認同受剝削的原住民
我們全家人都很尊重原住民,把他們看成自己的家人。1928年暑假,我們的爸爸受派到鳳林教會實習。有一天,他看到一位太魯閣族同胞從山上揹著一大籃的香蕉下來到街上賣給一間小店鋪。店主給他一角五分錢,他馬上將九分錢拿去買了一瓶米酒,又用三分錢買小魚乾,坐在樹下喝酒;不久之後,他開始唱酒歌,說醉話,喝完之後,就躺在地上睡覺。一覺醒來,看到太陽即將下山,也覺得肚子餓了,他就回到同一間店鋪,用剩下的三分錢買了幾條已經爛熟的香蕉一口氣吃光光,然後,顛顛倒倒地空手回家,沒買任何東西給在家裡等候的飢餓妻兒。
眼中所見的奇異情景,在一瞬間成為異象。我們的爸爸在那裡當下決志,將來要去向被政府和台灣人剝削的原住民傳福音。

2012年3月21日 星期三

驟逝的生命 - 悼念王輝彰牧師

借用的照片
兩千零三年我在南神院長任內,有一天一位學生澀澀的走進我的辦公室,手裡拿著一個信封,自我介紹說是研究所一年級的學生,信封裡面是他獻身後到教會實習拿到的第一份津貼,他也沒看裡面有多少錢,但是他要把第一份收入奉獻給學校。我接過信封,看著眼前這一位年紀幾乎與我相仿的學生,胸腔泛起一陣熱血。這年頭學生找院長大都是經濟有困難,希望找到獎助學金,在學生階段就定意把第一份實習收入拿出來奉獻的,這是我從事教育行政工作遇到的第一位。過沒多久遇到南神的前總務長吳真實長老,向我提到有一位很優秀的姪女婿是德生教會的長老,放棄了原本高薪的職務獻身來讀南神。一問之下才發現,他就是這位王輝彰長老。

2012年3月19日 星期一

關於黃伯和牧師的思想

羅傳樵整理

「出頭天神學」

在基督教本土化運動之中,黃伯和牧師用力甚勤。他認為「神學工作最終的目的與意義必須是促成宣教的重新了解與完成。無論神學體系多麼完善、折服人,如果不能落實到實踐的層次,這種神學仍缺乏生命力。因此,神學工作必須包含宣教的實踐。[1]

然而如何進行宣教的實踐?依黃伯和的看法,宣教的實踐關係到宣教對象的政治情況、社會、文化背景、處境,換言之,並不是要求宣教對象放棄舊信仰,死抓著從猶太文化背景產生出的聖經不放,而是使上帝之國落實在宣教對象本身所處的境遇之中。因此,黃伯和在宣教的同時也極注重政治與社會問題之故,而這便是神學本土化中極重要的工作。

黃伯和重視本土神學,並提出了「出頭天神學」的主張。什麼是出頭天神學呢?簡單地說,為解決1977年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因發表「人權宣言」而承受空前壓力,故制定信仰告白來紓解信仰困境,其中便提出了「鄉土」和「出頭天」兩個神學主題。但在1985年,出頭天因為用語敏感而被提議刪除。在《本土神學講話》一書中,黃伯和提出他認為「出頭天」的神學意涵會比「鄉土」更豐富,理由簡述如下:

一、從用語上來看,鄉土比較過去、靜態,出頭天比較動態、未來。
二、「鄉土」和「出頭天」兩個神學主題遭到戒嚴時期統治者的不同對待,正顯示出後者的力量與挑戰性。
三、「出頭天」透過「海外基督徒自決運動」的推廣,已從俗語轉為可作為宣教的神學主旨。
四、當代神學家莫特曼曾引用巴特的:「神學不能是故園(home land)的神學,而必須是應許之地(promise land)的神學。」[2]

2011年11月16日 星期三

懷念棕色教堂

「樹林邊有一座棕色教堂」,這是我剛參加青契及聖歌隊時,最喜愛唱的詩歌之一,一直到現在都很喜歡這首歌,不但是因為它的旋律優美,歌辭內容溫馨引人入勝,更重要的是它就像在描述我心目中的梧鳳教會,陪我成長,滋潤我信仰,讓我一生戀戀不捨的一間鄉間質樸的小教會。多年來因為工作的關係到處奔波有如遊牧般的居無定所,一直以來就是捨不得將自己的會員籍從這間小教會移出,內心潛藏的除了一份對故鄉的依戀外,也是對這小棕色教堂的感情吧。

憶冬山—我傳道生涯的起點

一轉眼,冬山教會已經設教五十年了。我們到冬山教會服事剛好是25年前(1978)的事。 那時剛從神學院畢業,在總會傳道委員會及七星中會的抽籤和分派下,帶著既興奮又忐忑不安的心情,帶著為了要和我一起投入未來牧會生涯而剛辭去工作的妻子輾轉來到這一個台灣東北角的小鄉鎮赴任。從這裡開始了我們一輩子的傳道生涯。

2010年10月10日 星期日

英文專書









  1.    A Theology of Self-determination Ctt 1996
  2.    From Galilee To Tainan, ATESEA, Manila 2005
  3.   No Longer A Stranger: Towards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xtual  Theologies. CSS, India 2007
  4. MISSION FROM THE UNDERSIDE: Transforming Theological Education in Asia  PTCA/Sathri/SCEPTER 2010
  5.  Embracing the Household of God, PTCA 2014

中文專書

01.上帝與我 (God and Me)長青出版1980.11
02.旅向亞州的神學 (A Journal of Theology towards Asia)人光出版1985.06
03.孕育於文化的神學 (Theology from the Womb of Culture)人光出版1987.11
04.宗教與自決(Relig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稻鄉出版1990.11
05.奔向出頭天的子民(People Who is headig for Chhut Thau Thi)稻鄉出版1991.03
06.釘根本土的信仰(A Faith Rooted in the Context)人光出版1991.11
07.本土神學與本土宣教(Contextual Theology and Contextual Mission)人光出版1993.03
08.偉大心靈的禱詞(一)(Prayers of the Great Minds)人光出版1993.11
09.偉大心靈的禱詞(二)(Prayers of the Great Minds)人光出版1995.08
10.偉大心靈的禱詞(三)(Prayers of the Great Minds)人光出版1995.10
11.教會是什麼(譯作)(What is the Church?--trans)1994.07(修訂版)

2010年9月23日 星期四

participation on International events (since 2006)


01.2006 4/26-29, Manila, ATESEA 執委會
02.2006 5/1-4, Seoul, PROK Peace consultation
03.2006 6/20,-22 Seoul, CCA working group for peace and people’s security
04.2006 7/13-15, HK, UB IASACT faculty meeting and contextual theology consultation in honor to David Suh’s retirement., presented paper
05.2006 8/8-20, CCA Chiang Mai speaker for Ecumenical Theological Seminar, lectures and paper.
06.2006 8/26-28, HK, PCTA research meeting
07.2006 10/5-7, Kuala Lumpur CAP discussion group, ATESEA
08.2006 11/ 5-18, Indonesia, ATESEA accreditation visits and committee meeting
09.2007 2/1-3, CCA working group for Peace and people’s security, HK
10.2007 3/29-4/1, ATESEA consultation Sabah on future theological education in Asia, presented paper
11.2007 6/29-7/1, SEAGST workshop, STM Malaysia
12.2007 7/8-19, IASACT/HK, ATESEA accredit/ Manila, cats preparatory meeting in Ilohiloh Philippines
13.2007 8/26-30, Chennai, India; tsunami, consultation on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s.
14.2007 10/25-27, Daegu, Korea ACUCA Assembly
15.2007 11/1-5, Heidelberg, Germany, German-Taiwan theological consultation, presented paper
16.2007 11/16-18, IASACT HK faculty meeting
17.2007 11/21-28, ATESEA golden anniversary, Singapore, presented paper
18.2007 12/11, FTESEA board meeting, Philadelphia, USA
19.2008 1/22-26, UB AULP meet Hong Kong
20.2008 4/17-4/22, Oikotree Reading the Bible Worshop, Tainan, Taiwan
21.2008 5/5-7, ATESEA accreditation consultation, financial committee meeting, Malaysia
22.2008 5/31-6/5, WOCATI assembly Thessaloniki Greece, present paper, keynote speaker:“Contextual Theological Education-A Case study of SEAGST”

2009年4月30日 星期四

懷念小山晃佑(Kosuke Koyama)博士


一九八二年秋當我初抵紐約,第一次踏進協和神學院國際學生的服務中心,也是小山晃佑教授的辦公室(Center for Ecumenics and World Christianity),迎面而來的就是他,頭髮灰白,笑容可掬的小博士。或許是看到我的黃皮膚東方臉孔,他劈頭問我的第一句話竟然是「會講日語嗎?」我的答覆自然讓他失望。可是談起台灣他卻一點都不陌生,從黃彰輝談到台南神學院,關心台灣的政局與教會的角色。一下子把我首度出國,獨自置身異鄉的孤寂、落寞感一掃而空。
教授於1929年十二月10日出生日本東京,當時日本與中國正處於交戰狀態,從小經歷烽火,在轟炸、暴力與戰爭的摧殘下長大。一九五二年從東京的協和神學院(Tokyo 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畢業後,進入美國紐澤西州的哲吾神學院、及普林斯頓神學院繼續其神學的學習旅程。並獲得道學碩士(B.D. from Drew 1954)、神學碩士及神學博士(Th. M. and Th.D. from Princeton, 1959)。其在普林斯頓神學院畢業的博士論文題目是有關路德的詩篇釋義。
在取得博士學位後,小山晃佑隨即受日本教團(日本聯合基督教會)的差派到泰國擔任宣教師的工作。就是在泰國的經驗,讓小山晃佑意識到神學典範徹底改變的需要。他發現建立在歷代神學大師傳承的傳統神學,無法回應在泰國這樣一個純樸、以農立國的社會、人民的需求。他認為神學必須從人民的經驗出發,在泰國這人民就是廣大的泰國農民。此一對泰國農民的委身使他寫出了第一本迄今仍然膾炙人口的「水牛神學」(Waterbuffalo Theology.這一個神學名詞也因而成了小山神學的註冊商標。
1968年,小山晃佑博士接任剛成立不久的東南亞神學研究院(South East Asia Graduate School of Theology, SEAGST, 1966),接續傅萊明博士(John Fleming)擔任第二任院長的職務。東南亞神學研究院是東南亞神學教育協會為了建構亞洲神學,培育本土神學師資而設立的高等神學教育機構。長期以來透過協會底下比較句規模的二十幾間會員學校共同努力,為亞洲教會及神學教育機構培養了不少本土的神學家以及神學院的師資。此一機構自始即以強調亞洲身份從事神學的建構,以及神學的去殖民化(decolonization of theology)為其教育目標與使命。小山博士在泰國宣教所體認的神學需要回應人民經驗的神學典範,正是當時亞洲這一批具神學洞見的領導者共同追求的目標。因此他主持東南亞神學研究院六年的時間,可以說深化了此一神學教育方向,也為此以神學教育機構奠下長遠的根基。筆者目前兼任此一神學教育機構副院長的工作,統籌其學術行政方向,檢視此研究院的歷史及神學教育的發展,可以深切體認過去幾任前輩在這方面的堅持及用心。
1974年小山博士轉往紐西蘭達尼丁(Dunedin, New Zealand)的Otago大學擔任宗教現象學的資深講師,19802月應紐約協和神學院院長Dr. Donald W. Shriver, Jr.的邀請,轉往該校擔任普世學與普世基督宗教(Ecumenics and World Christianity)的教職。他是協和神學院所聘請的第一位亞洲人教授。後來並被任命為該校的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 Jr.)講座教授。就在這個時候筆者有機會受教於他,親臨他的風範。後來,筆者從協和神學院回來後,並曾邀請他到南神來主持教牧進修的課程。
在協和神學院期間,小博士主要教授世界宗教的課程,同時對合一、和平的議題有深刻的著墨。筆者在紐約期間,剛好韓國的民眾神學家玄永學博士也應邀到協和神學院擔任訪問教授的教職。有一次,我們來自亞洲的師生聚在一起,小博士談起宗教多元與世界和平的議題,玄永學博士半開玩笑的挪瑜他說,您們日本人發動戰爭搶走了我們的和平,現在您卻來教導我們如何找到和平?一時引發大家對神學者身份認同與神學委身之關連的熱烈討論。如今兩位對我的神學旅程深具啟迪、引導角色的師長都作古了。想像著他們相偕而去,風趣、詼諧的一路談論亞洲教會與神學的課題,還會有多少神機奧妙,足供我們後輩玩味、學習?
山晃佑博士在協和神學院教學的期間,對世界宗教的強調是既熱切又孤單的。他所開的課包括:佛教、儒家、印度教、伊斯蘭教及猶太教。在這些課程中,他一再地強調認識這些宗教對基督徒的委身是有所助益的。他說:「我感受到強烈的召命來教授不同的宗教傳統,我覺得這樣做是在從事基督徒應該作的事。」他的學生回想他在學校的教導時,稱譽他是走在時代的前面,幫助學生越過自己信仰的邊境來透展神學視野。事實上,在九一一事件之前,小博士的學術努力在紐約這個大都會仍是孤單的。他諄諄善誘、誨人不倦的強調體認宗教多元的事實對世界和平的重要性。但是我們不知道他的學生與同事到底體認了多少,同意多少。然而,九一一事件向我們揭發了一個真相,那就是忽視事實,並不會讓事實消失。
1996年從協和神學院退休,成為該校名譽教授。退休後偕其夫人轉往米里蘇達州(MN)享受他們的退休生活,並在附近的聯合神學院(united Theology Seminary),路德神學院(Luther Seminary)兼課、共享團契。晚年夫婦同為疾病所苦。小山博士長期與其食道癌奮鬥。2009325 在麻薩諸塞州(Massachusetts)春田的灣州醫院(Baystate Hospital in Springfield)去世。享年79歲。根據他的兒子馬可表示其死因是併發肺炎所引起的。其身後留有妻子(LouisKoyama)及兩子一女。大兒子傑姆斯(James)住夏威夷,女兒依梨莎帛(Elizabeth)住莫斯科,小兒子馬可(Mark)在西麻薩諸塞州。還有五個可愛孫子。
我們懷念這一位深具神學洞見,畢生為和平的神學奮鬥,為亞洲教會的神學教育貢獻卓著的台灣人共同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