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7年11月23日 星期四

戀戀波士頓 - 記波士頓參加AAR之旅

Charles River, Boston
劍河倒影中的波士頓影像

三十幾年前在紐約讀書的時候曾經與朋友相偕到過波士頓,只是年代久遠,加上走馬看花,都只是蜻蜓點水的逗留,並沒有留下太深刻的印象。但是波士頓這個城市卻一直在心中存著一種人文浪漫的想像。是因為哈佛、麻省理工學院的名氣? 是因為亨利梭羅湖濱散記的影射? 還是早年讀陳之籓先生之劍河倒影中提到的波士頓與德州差異的影響? 或許都有吧。不過陳之藩之劍河倒影提到當初波士頓與德州之間的電報開通,梭羅的朋友拿著報紙跑到湖邊向梭羅報告這好消息時,梭羅冷冷的回應:「波士頓與德州之間有甚麼好談的?」點出了波士頓的人文與心靈氣息與德州石油物質的霸氣之間,那種格格不入的風格與氣息。是這個故事吧,讓我在心裡一直渴望有機會一探波士頓的風土特質。


十五分鐘的邀請

今年年初,接到好友Felix Wilfred的邀請,要我幫忙加入十一月份的AAR (American Academy of Religion) 的會議,並參與他規劃的一個座談發表會「亞洲基督徒身分的危機」(Identities in Crisis:Cases of Christianities Across Asia),參與者將分別來自亞洲的五個不同區域,要我代表東北亞區談這個題目。這是他為了要在AAR大會推廣我們最近新成立的亞洲國際神學刊物 IJAC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sian Christianity) 而設計的一個活動。希望讓北美的神學與宗教學學者們認識這個刊物。由於我是這個新出生神學刊物的副主編之一,因此毫不考慮的就答應他。隨著時間逼近,在準備行程以及討論座談會形式後,心裡越來越感到不安,我理解這種大型會議(將近萬人參加的會)安排與運作方式,我們座談會的申請很快就被AAR接納,並安排了兩個小時的時段給我們,五個人兩個小時,為了要給與會者有討論的時間,我們分配每人十五分鐘。一切安排都順利,但是我開始估算這十五分鐘,得旅行三、四十小時,機票、住宿加上期間的其他費用,少說也要十幾萬。雖然Felix承諾由刊物支持我的機票費及報名費,但是十五分鐘這樣花費時間及金錢,怎麼算都不覺得想參加。開會之前三個月左右,我告訴Felix我把準備好的文章交給他,發給與會者討論就好,我不想跑這一趟。急得當時到香港開會的Felix打國際電話,要我不可放棄,一定要參加。只好硬著頭皮繼續繼續往參加的方向準備。

Sweet home of elder Lim
上帝的預備

波士頓是個消費很高的城市,既然準備前往就依照大會提供的網站辦理參會註冊以及預訂旅館的工作。大會是在市中心的漢尼斯會議中心舉行 (Hynes Convention Center),主辦單位為了讓與會者方便,已經先與附近的旅館協調,給不同時段訂位者不同的優惠。瀏覽了幾間大會提供的旅館後我就放棄,每間都貴得離譜。正在猶疑要不要再次向Felix提出不出席的請求,剛好波士頓的林俊育長老回台灣來,也到學校來看我,因此就順便請他幫忙看能不能幫我找到比較便宜的住宿。原本林長老答應要幫我連絡一位會友開的民宿,離市區不遠,價錢也還合理。沒想到到頭來他把我帶到他家去住。答應了林長老住到他家去,馬上接到他來信問我是否禮拜天到波士頓的台灣教會主禮週日的禮拜? 難得有機會可以到教會看看,認識一下當地台灣教會的情形,也是求之不得因此也就爽快的答應了。十七日從台南與林長老兩人坐高鐵北上一路到波士頓,這趟原本不太想成行的波士頓之旅,卻沒想到因為林長老的協助成為難得的一趟神學心靈的旅程。上帝預備奇妙,往往超乎我們預想之外。

再見波士頓

心中不斷滴咕的為十五分鐘跑半個地球的疑慮,在林長老介入後整個翻轉。行程的安排每天增加,還有意外的邂逅帶來的驚喜。旅行社訂的機票在舊金山轉機,時間只有兩個小時,抵達舊金山時晚了半個小時,要在一個半小時內出關拿行李,再重新轉國內線,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上帝的天使總是在該出現的時候來臨,在離表訂登機時間十分鐘的時候,我被從擠滿人的隊伍中招手到另一邊的海關查驗口,順利出關拿到行李。兩個人用跑的去到登機門,剛好隊伍正在登機。抵達波士頓才體驗到從氣溫近三十度一下子轉到攝氏一到八度的冷冬。在林長老家洗過熱水澡,林長老就迫不及待的帶我去品嘗當地出名的大龍蝦,在冷颼颼的空氣中我們舉啤酒對飲,享受到休士頓的第一餐。心中滿是溫暖和滿足。
賴永祥長老款待一船美食

第二天早上週六,我們約了賴永祥長老去拜訪他。賴長老對台灣教會史的貢獻,路人皆知。早對賴長老有拜訪之意。只是一直都沒機會。前不久看到他在教會史話中上傳了幾篇我的文稿,想說藉這個機會能夠向他請益。賴長老人很謙虛、文靜,垂詢過幾個台灣教會及長榮大學的近況、問題後,他就靜靜的丟個問題讓客人去討論、說明, 本來是要去請益的,一個上午下來,客人講的話比主人還多。中午賴長老好意邀我們到附近的日本料理餐廳用餐,三個人卻叫了四人份的大船套餐,居然也被我們快一掃而光。賴長老原本預計今年年底搬回台灣,許多台灣的教會也都期盼著他回來幫忙整理台灣歷史資料。沒想到他公子卻在美國受聘新的工作,他的返台計畫只好喊卡。他的很多資料都已經船運回台灣,現在需要留在北美,資料不在身邊,應該也有些苦惱吧。拜訪過賴長老,我們決定先到AAR會場看一下,做過報到手續,先約了克萊蒙神學院關院長一起午後咖啡小聚,後來談到老朋友溫司卡教授,本想撥個電話問候,沒想到他正與家人在隔壁的餐廳準備用餐,順到過去看他,剛好加入他們的家庭聚餐。


隔天禮拜天,在教會的好意下,兩間教會兩堂禮拜,一個在上午十點,一個在下午一點,禮拜天之前波士頓台灣教會臨時又要我順便禮拜完後主持一個成人主日學,三場活動幾乎沒有間隔,匆忙的趕場,不過能見到多位的台灣同鄉,了解海外台灣人近況的生活,也是一大收穫。波士頓台灣基督教會是借用Andover Newton 神學院的會堂作為禮拜的場所。雖然禮拜之前林長老已告知教會是在校園裡聚會,當車子開進學校校園,還是讓我眼睛一亮。小山坡上的校園,綠草枯木,雖然已入寒冬,校園的美一映入眼簾仍讓人心海波動。根據文獻記載,Andover Newton是美國最早的獨立神學院,在美國神學界佔有一定的地位。不過,這次到波士頓聽說,這所深具歷史性的神學院,已經確定走入歷史,未來將併入耶魯大學神學院。美麗的校地聽說已被香港的財團購去。未來的用途不明。另一間頗為有名的聖公會神學院也在最近關門,學生學籍資料則併入紐約的協和神學院。這可以說是繼十幾年前英國Selly Oak,荷蘭萊登的宣教中心紛紛熄燈,象徵著宣教師時代的結束一般,這一次美國主流神學院的開始吹起熄燈號,也可以視為是全球神學教育邁入新頁的明確信號吧。在大波士頓台灣基督教會下午的禮拜結束後,我們依約再回到Andover Newton附近的溫司卡教授家小坐了一下才結束忙碌的星期天工作。

團契是神學的場域

20日是AAR 安排給我們座談會的時間。為了要順便介紹IJAC,安排的時間在下午四點到六點,可以接續一個reception。由於大會會場接續使用,我們的會議場所要在開始前十五分鐘才能進入。因此早上時間就透過Concilium編委的關係聯繫上天主教波士頓學院(BC, Boston College)的倫理學教授 Prof. Lisa Cahill, 希望去一探這個天主教大學的情形。Lisa教授很客氣,敲定的時間前一天還來信問我們甚麼時候到,他要出來接我們,要我們留下來一起在學校餐廳中餐。挑選BC作為訪視的對象,主要當然是因為透過Concilium與Lisa 教授熟悉,另一方面也是想近身觀察這所與長榮大學規模差不多,在美國大學中排名蠻前端的天主教大學的辦學情況,作為參考借鏡。美國的大學歷史悠久,辦學經驗豐富,加上學費高昂,讓辦學品質不斷提升。同樣是一萬多個學生的大學,單從設備、師資,以及對學生的獎助學金制度,可以看出一個國家對未來的想像。知識如果是人類社會進步的資產,知識之創造與傳遞活動就必須是一個國家的重要投資。所有的知識活動就必須有成本付出。如果無法像美國一樣把成本反映在學費上,也應該像歐洲一般由國家買單。像台灣這種家長式的宰制心態,政府無能處理,又不肯放手開放,長期以鴕鳥式的賤賣高等教育,難免降低產品水準,甚至出現山寨產品。難怪台灣的流浪博士滿街跑,論文造假連最高學府校長都有分。台灣的高等教育都已病入膏肓,掌權執政者卻看似無感,依然故我,實在令人憂心。

由於在下午的AAR座談會中無預期的見到了法國巴黎天主教大學的神學院院長,以及菲律賓Adamson天主教大學神學院院長,才知道Fr. Thierry-Marie Courau 正享受他的學假住在波士頓學院。由於他的好意邀請我們隔天晚上又造訪一次BC,只是這次沒再去看校園,而是直接到他們耶穌會的住家,與他的同事們晚餐。四個人住的諾大一間耶穌會館,還有專屬的廚師,我們一頓晚餐吃了近三個多小時。我們談學術、談美國也談台灣與中國。這些耶穌會士(來自法國、義大利、美國)都是倫理學專門,對時事、學術以及宗教都很關心。一個晚上的分享對談,幾乎欲罷不能。由於我隔天一大早趕飛機,只好在時針快指向十點前道歉告辭。

Walden Pond & Plymouth


到波士頓當然不能錯過一探亨利梭羅的Walden Pond (瓦爾敦湖), Thierry神父好意邀請我們第二天晚上(21日)去他們在BC耶穌會士的會館晚餐,由於林長老已經安排帶我去看瓦爾敦湖及普里茅資的行程,為了不必趕時間,我們就要Thierry一起加入行程,他也高興的答應了。本來菲律賓亞當遜神學院的院長Danny也想一起來,可惜他第二天節目排不開,只好作罷。由於天氣寒冷,這兩個名勝的到訪者不多,我們可以輕鬆的倘佯梭羅漫步的湖邊,駐足五月花登陸的海岸。讀著第一代清教徒踏上「新大陸」的歷史、想像梭羅兩年兩個月又兩天在瓦爾登湖畔的簡樸回歸自然的生活,我腦中迴盪的仍是今年應邀在幾個宗教改革五百週年紀念研討會上,一再提醒與會者的:歷史多是捏造,故事述說真實。( 歷史,除了名字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故事,除了名字是假的,其他都是真的 - Thomas Claylte)。文學和歷史在這裡見了真章。




波士頓台灣教會及
大波士頓台灣教會講道及主日學影片(林俊育長老提供)
《願祢ê國臨到》:
《告白kah委身》:

《台灣ê本土神學》:



3 則留言:

  1. 很深刻的生活經驗分享及演講內容,受益良多,謝謝您!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