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0年11月26日 星期五

宗教與民主化: 社會系統理論觀點的檢視與重構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
劉育成博士論文發表會
指導教授: 顧忠華教授

評論人:黃伯和
20101126

前言:

首先恭喜劉育成先生在顧老師的指導下完成博士論文。
宗教與民主化的研究,尤其是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與台灣民主化為題目的研究,過去已經有不少人作過。不過就我所閱讀過的有限文獻中,以盧曼的社會系統理論來檢視這一段長老教會與台灣民主化的過程,這篇論文應該算是一種新的嚐試。
盧曼的社會系統理論龐大而繁雜,很多學者都指出,要全然理解掌握盧曼的理論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
不過就他嚐試以「功能分析」以及差異性之間的溝通,作為觀察社會演進的指涉,進而主張社會現象的「偶連性」特質,倒是提供我們一個動態、整全而富關聯性的角度來觀察、詮釋以及了解社會現象的可能。
劉先生的論文將盧曼的系統理論應用到七十年代以來台灣民主化過程中長老教會與台灣政局的互動與演變,有效的解構了傳統許多這方面的論述把長老教會對台灣民主化的貢獻視為既定的、理所當然的迷思,並向我們指出宗教與政治這兩個社會次系統內部各自多脈絡的分化、演變以及彼此之間的溝通、激擾(irritation),到形成改變之過程的複雜因素以及其結果的偶然性。我認為這是本論文很重要的一項貢獻。
劉先生的論文共分五章,除了第一章的導論外,第二章及第五章屬於對盧曼之社會系統理論的介紹以及重構和反省。有關長老教會與台灣民主化的論述主要分布在第三、四兩章。以下是我對這部分提出的三點看法來與劉先生討論並就教各位先進:
一)  多脈絡社會的多面向系統分化與演進中「長老教會的系統分析」
該論文在討論過台灣民主化過程中的長老教會與國民黨政府之互相激擾過程後,根據盧曼的系統理論點出:『民主化過程的啟動,以及民主化的穩定與深化,在很大程度上必須是宗教與政治系統分化的產物,其也是社會演化與系統分化之下的「偶然結果」(contingency). (p. 136)
換句話說,台灣民主化之偶然結果是建立在各種次系統的內、外部分化,以及彼此差異性間的溝通、激擾演變而來的。這種分化、演進的次系統包括國民黨,當時的黨外以及台灣政治結構,當然也包括長老教會本身。
論文中對長老教會的內、外部分化與演進,似乎只局限在七十年代發表三個聲明期間(P.131)。對長老教會從一個「非政治的」(apolitical)宗教團體如何演變為對政治涉入的團體,其間發生的內、外系統的分化、激擾部分及其過程,論文中的陳述較少,或流於簡化(p. 132)
論文中提到:「長老教會本身具有的民主性格,雖然在1970年代之前並未有明顯地行動以促進台灣民主的推動,但這並未磨滅其本身所具有的民主化潛力。」(p.134) 這樣的論述似乎過於樂觀,一方面加爾文本身在日內瓦改教期間實施的政治制度乃是幾近獨裁的神治體制,而非民主制度,另一方面長老教會制度的運作誠如論文所述,乃是貴族與平民政治的混合,也非民主體制(p.79)
如果放大視野來做觀察,論文中提到的中華基督教長老會信友堂同屬長老宗信仰傳統,同樣處在同一時期的台灣政治氛圍,卻分化出全然不同的政治立場與取向,再加上觀察世界各地的長老教會(歸正教會)因地制宜的在各個不同國家處境中所展現的不同政治色彩,可以說很傳神的說明了盧曼系統理論與社會演化之【偶連性】主張。這部分或許論文可以加以擴延申論。
二)  差異與溝通的因果關聯
從第一點的觀察,我們不但得出台灣民主化進程是來自宗教與政治(以及其他系統)的分化、與差異溝通之「偶連性」的結果,換個角度,我們或許也可以說,長老教會之政治涉入與對台灣政治民主化之貢獻也是此一複雜之系統分化、演進過程的偶然產物。
從這一個角度切入,再根據盧曼的系統理論來看,論文中對長老教會之教義的強調與陳述(p.102, 128-129),也有過分樂觀的嫌疑。觀察長老教會對台灣政治的涉入過程,我們可以發現其動機鮮少是發自教義反省的催逼或指導,反而較多是來自經驗的溝通與激擾。教義的反省在這過程中扮演的比較是辯護與說明的,合理化教會行動之角色。
宏觀的看長老教會在台灣的演變,從初期一個以宣教師主導的「非政治」的教會,二次大戰後因緣際會藉著宣教師的被日本驅離,以及六十年代成功的倍加運動而啟動教會本土化的進程,教會領導階層與信徒人口組成的差異變化,改變了教會內部溝通的議題,同時轉變了其與外界(政治)溝通的立場與態度。七十年代三個聲明的陸續發表當然也透過內、外分化與激擾,使教會不斷修訂立場,甚至調整系統(如財團法人從集中制改為分散制)
這些都讓我們必須重新省視,一個社會現象所牽涉的多元系統分化與互相衝擊的複雜範疇。同時這也挑戰我們再思差異溝通之過程中「上層結構」(Supra–structure) 與「下層結構」(Infra-structure)的不同角色與功能。論文中似乎太過樂觀的強調長老教會教義的主導功能,忽略了長老教會本身在此一系統分化過程中所經歷的改變與演進。甚至我們可以說其相關教義的的詮釋與再詮釋也是此一分化、溝通的結果。論文中對這部分的忽略,可能導致在論述過程中給人一個印象以為長老教會是台灣民主化的外在的、靜態的影響因素,而不是過程中互相激擾的系統之一。
三)  國是聲明的影響與偶然性
長老教會七十年代的三個涉入政治的信仰聲明與宣言,一直被認為是長老教會秉持信仰積極參與、推動台灣民主化的代表作。「對國是的聲明與建議」則被認為是打破禁忌,揭開民主化運動的序幕。不過從「對國事的聲明與建議」之發表過程(P.17),我們倒是可以看見其中所隱含的不確定性與被動性質。
根據周聯華牧師的口述,基督教聯合會決議在中華民國被排出聯合國,尼克森即將訪問中國之際,決定以聯合會的名義發表聲明呼籲台灣內部從事政治改革,以便因應國際變局。原本要以聯合會發表的聲明,卻因為有人通風報信,導致草擬聲明的代表接到政府當局的警告,而使合作破局,最終由長老教會取回草案經過修改以長老教會名義發表。
如果說「對國是的聲明與建議」是引發長老教會與國民黨政府的激烈對抗,並延續出後來兩個系統的分化、溝通與激擾,這個聲明卻不是長老教會有計劃的行動。假設聯合會中沒有通風報訊的事件,這份聲明果然以聯合會的名義發表,其中包括了當時總統的牧師,以及幾位在國民黨內位居重任的代表在內,這份聲明的衝擊性與後來由長老教會- -一個長期以來與國民政府處於緊張狀態的教會獨自發表,其意涵將不可同日而語。而且其內容也必不是目前所見的一般。
「對國是聲明與建議」的個案指是一個例子,以盧曼的系統理論來看,這個案例也可以推延到其他的事件上來探討。可見長老教會成為對台灣民主化有貢獻的宗教團體,其實也是在偶然性中透過系統的分殊與溝通逐漸演變而成的。

結語
綜合來講,此一論文應用盧曼的系統理論來重新觀察台灣民主化過程中,政治與宗教,特別是基督長老教會這兩個系統的分化、溝通與互相激擾,而達成台灣民主化的進程。這有助於我們對台灣民主化之社會現象從更整全的面向來認識與了解。這是此一論文的重要貢獻。同時,透過此一系統理論的運用,論文也向我們開展了各個次系統的分化、溝通與演變之探索的可能。祝福此一論文能順利通過,造福更多的學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