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1年11月16日 星期三

懷念棕色教堂

「樹林邊有一座棕色教堂」,這是我剛參加青契及聖歌隊時,最喜愛唱的詩歌之一,一直到現在都很喜歡這首歌,不但是因為它的旋律優美,歌辭內容溫馨引人入勝,更重要的是它就像在描述我心目中的梧鳳教會,陪我成長,滋潤我信仰,讓我一生戀戀不捨的一間鄉間質樸的小教會。多年來因為工作的關係到處奔波有如遊牧般的居無定所,一直以來就是捨不得將自己的會員籍從這間小教會移出,內心潛藏的除了一份對故鄉的依戀外,也是對這小棕色教堂的感情吧。

記得童稚時代,現今的教堂尚未建設,由溪湖教會的長執及青年來舉辦夏季學校及野外主日學。就在偌大的茄冬樹下擺著掛圖、小黑板、一台小風琴、既教白話字又講聖經故事,懷念那課程結束後的小點心及使用過的聖誕卡。在當時稚幼的心靈裡這是追求成就、被肯定的令人嚮往的機會。蔡月碧老師及好幾位溪湖教會的兄姐風雨無阻的在梧鳳經營了十數年,終於在維堯長老及梧鳳教會人數有限的信徒共同努力下在教會現址建了一間小教堂作為永久聚會的場所。

梧鳳教會搬到新址後有一段很長的時間,我沒有再接觸福音,也把孩童時代的野外主日學記憶塵封起來。一直到高一時期的一個仲夏的夜晚,陪好友聖嘉習慣的漫步往埔鹽埤的途中,不由自主於被小教堂的燈光所吸引,若隱若現的聖詩吟唱聲像有催眠力似的引領我們的腳步進入教會。其實我們經過此處何止千百次,卻從來沒有在意過它的存在,今晚夜色皎白,歌聲柔美,兩人悄悄的坐到教堂末排椅子上,聽著李美玉傳道分享聖經信息,隨著信徒的歌聲和禱告聲心靈起伏、澎湃。最吸引人的是教會團契表現的愛心和彼此關係的情誼。

我們開始參加禱告會,參加團契及聖歌隊。團契的組織及活動,讓成長於文化貧瘠農村的年青人有了新奇的經歷和學習,我們自己設計節目、查經、禱告並發行刊物,聖歌隊及團契在神學生潘元嘉老師及雅珠姐的帶領下活撥而熱絡,教會生活的比重在我的生命中擴張版圖。終於在高工畢業後,我選擇了投考神學院獻身傳道的道路。

在神學院就學期間,梧鳳教會仍然是緊緊牽繫著我的生活,故鄉信徒的代禱、經費的支助,尤其是透過李美玉先生的協助,溪湖教會蜂味長老,蔡老師等人多次提供獎助學金,讓我的神學生生活在感傷中充滿感恩的質素。

就讀神學院後,由於需要教會實習,畢業後更因為牧會工作關係回梧鳳的機會很少,記憶中的綜色教堂卻愈益鮮明,懷念更深,往年母親還在時,每年再忙都會在除夕夜趕回家探望母親,並利用年初一參加稱謝禮拜,與教會兄姐團聚同時趁機孺慕對小教堂的思念。母親去逝後,回故鄉的機會減少了,對梧鳳教會及兄姐的思念只能在記憶中不斷繁殖。年紀漸長,許多童年往事回味起來都彌足珍貴。梧鳳教會的人、事、物往往像駱駝反芻一般的湧上心頭。太多的回憶,太多的感恩,太多的情誼牽繫著一幅幅過往的劃面,往事只能回味,無能喚回。每當思念情緒撥動,總會雙手合十祈求上主眷顧,祝福那些熟悉親切面孔。每每思念不止,只能化為段段禱詞,願上主祐我所思念的棕色教堂及出入其中所有的兄姐。 (2006082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